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3702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 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 100150 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 35

2、75 米,无筋混凝土为 1020 米,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 2030mm。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 9.1.1 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 6.3.1 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 8.1.5 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 4.3.1 条等。 。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泡沫

3、塑料等。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等盖缝。楼层地面伸缩缝,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屋顶的伸缩缝,则用镀锌铁皮、铝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着重作好防水。地下建筑、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橡胶片、镀锌铁皮、紫铜片,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带(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并用沥青砂浆、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由于混凝土在浇灌后的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收缩变形,以后才趋于稳

4、定,可利用这一特性,将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向分成几段,中间留缝,待第一期工程施工 12 个月后,再浇灌合缝。这种只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缝,称为后浇缝,或称收缩带。后浇缝的宽度一般为 50100 厘米,缝的间距约为 2025 米,并尽量和施工时的接缝结合设置;缝的填充材料,可用掺铝粉的混凝土。 在建筑物中设置伸缩缝及其最大间距问题,目前认识不尽一致,各国的规定和作法也不相同。如联邦德国、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采取严格的伸缩缝间距,以防止建筑物产生裂缝。日本、美国等是在计算中考虑温度应力,一般不设伸缩缝。英国、法国等则处理比较灵活。中国从 20 世纪 50 年遵纪守法始,探讨建筑物设置伸缩

5、缝的理论,提出了初步的理论依据,解决了若干工程实际问题。中国有关伸缩缝的宽度的规定见表 1伸缩缝宽度。 沉降缝当一幢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土质且性质差别较大的地基上,或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较大,以及相邻墙体基础埋深相差悬殊时,为防止建筑物出现不均匀沉降,以至发生错动开裂,应在差异处设置贯通的垂直缝隙,将建筑物划分若干个可以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沉降缝同伸缩缝的显著区别在于沉降缝是从建筑物基础到屋顶全部贯通。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 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沉降缝宽度与地基性质和建筑高度有关(表 2 沉降缝宽度)。沉降缝的构造与伸缩缝基本相同,但盖缝

6、的作法,必须保证相邻两个独立单元能自由沉降。在砖混结构中,沉降缝两侧建筑的基础通常采用两种方案:挑梁基础,即在沉降缝一侧墙的基础按正常设置,另一侧的纵墙由悬挑的挑梁承担,梁端另设基础梁和轻质隔墙。采用双墙方案,即在沉降缝两侧都设承重墙,以保证每个独立单元都有纵横墙封闭联结,结构整体性好。在两承重墙间距较小时,为克服基础的偏心受力,可采用在平面布置上为两排交错设置的独立基础,上放承墙的基础梁。沉降缝同时起着伸缩缝的作用,在同一个建筑物内,两者可合并设置,但伸缩缝不能代替沉降缝。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沉降缝通常采用双柱悬挑梁或简支梁作法。 在地震区,凡设置伸缩缝或沉降缝的,都应根据地震要求增加缝

7、的宽度,防止在地震时两墙由于震幅不同而相撞。 防震缝其设置要求见建筑防震。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 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 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 1.5 倍。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某

8、些标准图集和2003 结构技术措施第 5.3.13 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 15m(与规范规定的 12m 不一致)。伸缩缝宽不小于 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 5 节。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基础变形缝怎么设置?即缝两侧均为承重墙,其基

9、础做法又有两种做法:(1)采用偏心式基础这种方式多用于荷载较轻,层数不高的砖混结构中,它要求地基承载力比较高,这样基础断面尺寸不很大,基础偏心不致影响整个结构。在保证缝宽尺寸的情况下,低层部分基础偏心可能大些,因为它的基础断面尺寸相对小些,使两侧基础偏心较为合理。(2)交叉式基础这种做法也称为跨越的基础,这种做法必须设置基础梁,才用这种做法实施起来比较复杂。首先要把基础梁的位置,跨数,跨度确定下来,然后根据墙体传下来的荷载计算出梁的弯矩剪力,在根据剪力的大小与地基承载力来确定墩的尺寸,墩与墩之间应完全分开,如果需要,各墩还应配筋,这种做法多用于偏心基础不能满足的砖混结构和一边砖混,一边为框架的混合结构形式。悬挑做法要求沉降缝一侧纵墙端为悬挑基础,纵墙端部没有承重横墙,这种方式灵活性大,结构布置比较简单,适用于地基情况,但建筑构造处理比较复杂,它须设置轻质隔墙来减轻自重,实际上,我们也可把悬挑基础设置成悬挑梁,与墩式基础结合起来用,这样纵墙端部也可是承重墙,它能更好地满足建筑物的构造要求。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