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35358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树立社会化观念 构建三结合网络 培育创新型人才-家长会讲话稿赵昌深素质教育的迅猛推进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树立“ 社会化 ”大教育观,优化育人大环境,努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沟通互补的教育网络,让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参与,同步施教,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三教合一、三教互促 ”的育人机制。逐步形成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校优教、家庭优育、社区优管” 的育人新格局。一、以思想转轨为先导,摆正三个关系,营造育人氛围。青少年这一社会群体生活在社会和家庭共同编织的温床里,他们无时无处不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熏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老师们越来越感

2、受到学校教育的“势单力薄 ”,而家庭、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威力无比”,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五天功,家庭溺爱二日松,社会浊流一水冲” 的“520”的现象。痛定思痛,教师认识到教育不能“闭关自守” ,而应“改革开放”,内外联手,寻求外援,变一家的事为大家的事,变单打一(学校教育)为三位(学校、家庭、社会)一体。一是处理好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关系,致力创造小环境,努力改造大环境。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认真扎实抓好“1X”教师素质教育工程(即教师要精通一门学科,会其它小学科各科教学) ,提高教师素质业务能力的同时,大兴“教改科研 ”之风,努力向课堂 40分钟要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家长2学校这一

3、小舞台影响家庭小学校,极大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努力构建起“共生、互补、双赢”的家教合作体系。在社区单位中广泛开展“ 共建希望教育小区”活动,形成学生思想工作联做、学生素质联抓、教育环境联创的良好氛围,从而构建起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教” 联动互促的立体教育场。二是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理论指导实践,重在探索实践。要加强学习,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获取“理论营养” 的基础上, “摸着石头过河”,大胆实践,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制订出育人工作规划,并努力付诸实施,坚持常规工作常抓不懈,教育活动常抓常新,逐步探索一条“立足学校优教、狠抓家庭优育、辐射社区优管”的整体育人之路。三是

4、处理好“点” 与 “面”的关系,注重以点带面,滚动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家教工作中,要注重培养、树立、宣传本校的家教先进典型。每学年结束时,按合格家长条件 、 先进优育之家、优管先进单位评选办法等有关评估细则,经过认真考察,评选出优秀家长,家庭优育先进之家和社区优管先进单位。另外,还可以借助新闻媒体推出家教典型,以产生“点上开花,面上发芽”以点带面效应。二、以优化环境为手段,狠抓三化建设,构建育人乐园。为了办好家长学校,培育“四有” 人才,必须狠抓家教队伍、阵地、活动的建设,努力实现家教机构网络化、家教内容系列化、家教活动社会化的“三化”目标:1、狠抓队伍建设,实现家教机构网络化。在家教

5、队伍、组织机构建设上,要实行“双线运作、纵横联网” 模式,即校3内、校外两条线平行并重,家庭、社区单位联动共振:在校内,一是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和“ 家庭教育促进会 ”,负责家长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工作。聘请家教专家和领导为顾问,建立起融职能部门领导、科研专家、优秀家长代表和教师组成的家长学校委员会,具体负责家教日常工作;二是聘请德高望重、热心少儿工作的各方面专家组成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传统美德教育、营养卫生教育、安全教育、宣传教育等“讲师团” ,为家长授课和接受咨询 ;三是分教学班成立“家长联谊会 ”和家长学习授课班。让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及时反映家长心声,协助班主任开好家长会和组织好家长学

6、校的授课工作从而构成管理层、智囊层、操作层三个家教梯次的校内立体教育场。在校外,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 ”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使家庭教育得以顺利地向社会延伸。社区教育委员会定期召开“诸葛亮会议” ,共同商讨家长学校工作大计,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通过校内、校外两大板块的组织建设,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创了社区、家庭、学校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了学生“学校有人教、家庭有人育、社区有人管”的全方位教育网络。2、落实家教阵地,实现家教内容系列化。开办家长学校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提高家长素质,优化社区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在“三位一体 ”育人网中全面发展。在具体工作中:一抓

7、学校阵地。坚持做到“学生上学,家长进班” ,严格班级授课制,系统地向学生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常识和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等,使家长受益匪浅。在抓好普及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适时开办“尖子学生、特4长学生学习班”、 “离异(单亲)家庭家长培训班”、 “个体户家长学习班” 、 “移民学生家长培训班”、 “行为异常学生家长培训班”等,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实际,传授有效的教育方法。二抓家庭阵地。在这方面,要坚持硬、软两手抓。在硬件建设上分两类要求:普及类和发展类。普及类要求学生家长为学生购买少儿读物20本以上,订阅少儿报刊一种以上;乒乓球、跳绳自选一种,竖笛、口琴任备一支;象棋、围棋任购一幅。在学

8、生家庭软件建设上,要充分利用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指导家长加强对子女的学习导向、心理导向、修养导向、娱乐导向、实践导向等。三抓社区阵地。在抓好学校优教、家庭优育的基础上,将家教触觉延伸到社区,并提出社区建设“五有” 标准:即有组织领导、有活动场地、有活动器材、有活动内容、有活动效果。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学校放学、社区接管”的校、区相衔接的教育模式。3、致力拓宽家教渠道,实现家教活动社会化。学校要坚持抓好“三个一 ”活动:(1)每个月的“三个一 ”。一是一月一次家长接待日。学校确定每个月的第二周的星期三为“家长接待日 ”,向广大家长开放教室、办公室,家长可以进课堂听课,进办公室查看教师备课

9、及批改作业情况,学校还安排一名校级干部接受家长咨询;二是一月一次教师家访活动。结合学校“三六” 工程的爱心接力及行风评议活动,教师深入居委会、企事业单位、学生家庭,把教育法规送进家,把育人办法送进家,把学校温暖送进家;三是一月一次家教专题辅导讲座。学校定期以全校、年级和班级授课形式,请家教专家传经送宝。5(2)每学期的“三个一 ”。一是每学期举行一次 “家家乐”运动会,以低年级家长为主,开展23项亲子游戏活动,促进交流,增进亲情,增强家校理解;二是每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适时开展“让雷锋精神照亮新世纪” 的社区服务活动, “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 ”的文明创建活动,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

10、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三是每学期一次的学生才艺展示活动,请社区代表、学生家长欣赏学生才艺表演,引导家长教育走向,让家长在笑声中转变教育观念,在掌声里树立素质人才观。(3)每学年的“三个一 ”。一是坚持每年评选一次 “十佳少年”,以民主推荐竞选,学生、家长参与形式,树立优秀学生典型,让家长为孩子的成才而骄傲;二是坚持每年评选一批优育之家,大张旗鼓表彰百名优育家长,让孩子为父母的成功而自豪;三是坚持每年评选一批社区优管先进单位,在文明校外教育阵地中,让父母安心,让孩子们开心。三、以培育“新人”为核心,致力三教联动,实现育人目标。培养、教育学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树立社会化观念,学校、家庭、

11、社会三方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做到教育目标同向、教育内容同步,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可置疑,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学校管理中要狠抓教学环节管理,要求老师们依据教学内容做到“三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在环境建设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育人性,力求让“每一堵墙育人、每一寸土地说话” ;在活动安排上做到紧而有序、活而有度。为了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要制订教师家访管理制度 ,规定一学期教师上门家访不得少于学生总数的50,6并纳入年度考核、评先、发放校内工资的考核内容。还应组织教师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三深入 ”(深入居委会、深入企业

12、、深入单位) 、 “三下乡”(送教育法规下乡、送教育方法下乡、送育人经验下乡)活动。学校还定期召开“教子有方”经验交流会和 “社区优管”现场会。通过上述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1、由“重智轻德型” 转到“德才兼备型”,引导家长在抓学习的同时,抓好情感等非智力因素;2、由平均发展转到“合格特长” ,让家长注重培养孩子兴趣并努力挖掘、发展孩子的特长;3、由“保姆型” 转到“自理型”,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自由活动,孩子的事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培养他们自护、自理、自律能力;4、由“专制型” 转到“开放型”,家长是孩子的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大朋友,要以平等的身份一起活动。同时,要鼓励孩子多交往,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指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教氛围” 是学校工作的一大重点。学校利用专题讲座、个别指导、典型引路的方式,帮助广大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如语言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等,让孩子在“爱的暖流”中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同步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在社区单位,通过各单位协商,由工会或政工部门牵头,开辟了青少年活动室,由专人辅导学生作业,组织开展健康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外活动和学习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