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 2013年7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3465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选择  2013年7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由选择  2013年7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由选择  2013年7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自由选择  2013年7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自由选择  2013年7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由选择 2013年7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由选择 2013年7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由选择 2013 年 7 期自由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世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重申自由的意义;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需要强调对自由的保障。古代的奴隶被剥夺了自由,在强权的压迫下,忍受屈辱以求生存;今天的人们主动放弃自由,以换取精神主宰所承诺的安全与秩序。肉体的奴役是对赤裸裸的暴力无可奈何的服从,精神的奴役则源于盲目的自卑和自卑心理支配下的智识自戕。人类社会究竟是在进步、退化,还是变换形式的往复循环 7 古希腊人为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争论不休,在当代语境中,古老的命题重新表述为市场与政府的分界,以及自由和管制的冲突。 2008 年,全球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全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世人对自由的信心,曾经

2、是严密而完整的市场逻辑体系,几乎一夜之间就被摧毁殆尽。卷入海啸漩涡中的人们丧失了正常的理智,纷纷抓住激流中的稻草,视政府为逃过世纪之劫的最后方舟。尽管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中央银行确实做出了努力,通过超常规的货币投放,避免了流动性短缺,从而避免了世界全融体系的崩溃。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我们岂可因其救火之功,而宽恕它的纵火之罪 7 如同自由选择第 3 章所分析的,美联储对 20世纪 30 年代“大萧条 ”负有主要责任,弗里德曼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进入 21 世纪,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再次出现重大失误,而美国的凯恩斯主义知识精英和他们的政

3、界朋友却竭力掩饰,利用危机中的恐慌情绪和思想混乱,攻击自由市场,将他们自己描绘成挽狂澜于既倒的救世主。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 20 世纪“大萧条” 期间,这一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市场失灵 ”,或者更准确地讲,自由市场失灵。根据这一学派的说法,斯密所称赞的“看不见的手” 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混乱和灾难,而灾难的根源就是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冲动,凯恩斯称之为“动物精神” 。既然市场失灵,就需要理性的力量来恢复秩序,如果不能防止灾难的发生,起码也可减少灾难的损失,这个理性力量就是政府,当然,必须是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府。这一学派主张政府动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监管和行政等微观干预手段,遵循“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4、,调节经济运行,指导和管理市场交易,克服市场失灵,甚至还应该劫富济贫,在实现资源更有效配置的同时,保证社会公平。 任何拯救都是有代价的,政府干预必然限制个人自由,皈依凯恩斯主义意味着用自由换取秩序和正义。这交易合算吗?事实证明,这不是等价交换,而更像不平等条约,公众交出部分自由,得到的却是更多的麻烦。姑且不论“ 大萧条” 和全球金融危机到底是市场失灵还是政府失灵,看似高明的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漏洞百出,在实践中与设计的目标南辕北辙,所谓治世良药给憧憬理想国的人们造成更多而不是更少的伤害,真正的受益者只有以救世主身份行事的政府。 凯恩斯主义在逻辑原点上就错了,世界上并不存在“社会利益” ,因为世界

5、上不存在抽象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具有思维和感受能力的”社会” ,就像不存在抽象的、作为一个整体的、具有思维和感受能力的“人民” 或者“民族”。社会由张三、李四、王五等具体的个人组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利益可能一致,也可能相互冲突。例如当中央银行为控制通货膨胀而加息时,存款利率上升,储蓄者支持,企业则因贷款成本上升而反对,而且高利率会引起股票价格下跌,股民因此遭受损失。又如政府管制产品价格,消费者欢迎,但公司利润下降,损害包括股民在内的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任何一项政策都会使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受损。什么是“社会利益” ?无法定义 “社会利益”,如何制定“社会利益 ”最大化的政策?即使当人

6、们的利益一致时,也是由于每个人的具体诉求相同。例如财产和人身的安全,而不是因为他们的诉求符合某个绝对的和客观的“社会” 标准。 在臆造了抽象的整体利益和抽象的利益主体后,要使悬在空中的抽象整体利益落地,变为可执行的具体政策,就必须找到“社会利益 ”的代表,社会没有思考和决策能力,社会的代表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人。凯恩斯主义知识分子于是当仁不让地以社会的代表自居,宣布唯有他们把握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唯有他们可充分理解“社会利益” ,唯有他们能够设计理想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改造计划,执行他们治国平天下宏图大略的,就是政府和无所不在的官僚体系。经过如此的概念转换,个人组成的社会变成了精英主导的社会,个人自由与

7、个人权利消融在“社会利益” 中,变为多余的累赘。在更多的场合中,个人自由被视为“社会利益” 最大化的障碍,遭到大众的唾弃和极权的压制。啥耶克尖锐地指出,强调集体利益的危险就在于它要求权力的高度集中,而权力行使者所铺就的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 凯恩斯主义第二个根本性错误是假设了一个全能仁慈的政府, “全能” 的含义是无限的认知和执行能力, “仁慈”意味着以救民水火为己任。凯恩斯主义者将“市场失灵” 归咎于人的“动物精神 ”,归咎于市场交易的外部性、市场上的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市场的“非完美” 因素;当他们建议政府干预时,却有意无意地假设了政府官员的完全理性,政府干预没有外部性,政

8、府不可能垄断,政府没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的政策成本等于零,一句话,政府是完美的。在这短短的序言里,我们无法一一解释这些经济学名词,读者只要对照关于市场和政府的不对等假设,就知道“市场失灵靠政府” 的结论来自哪里了。完美的政府当然是我们这个不完美世界的拯救者,不需要什么理论,不需要数学推导,让我们在全能的人间上帝面前跪下祷告,让我们虔诚地假设 然而现实中的政府官员和凡夫俗子一样,既有理性计算的能力,也不乏“动物精神” 。在计划经济的 1959-1961年,政府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极高的投资率导致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的极度匮乏,以至于在和平年代几干万人非正常死亡,这是人类理性还是“动物精神” ? 2001-2007 年,美联储大量投放货币,制造了二战之后美国最大的资产泡沫,泡沫的破灭引发 2008 年的金融海啸,这又是人类理性还是“动物精神” ?电信业被称为 “自然垄断”,于是在中国内地只有政府经营的企业才能进入这个行业,电信服务的价格也由政府决定,结果是中国内地的消费者不得不支付比其他国家或地区高得多的费率,远远高于私人公司提供电信服务的香港。市场上的“自然垄断” 厂商唯利是图,政府垄断就可以保护公众免受垄断之害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