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物知识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3424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物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大学生物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大学生物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大学生物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大学生物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物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物知识(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考编大学生物专业知识植物学复习一、 植物组织1表皮和周皮的区别和联系?1) 表皮一般是单层细胞,周皮一般是有多层细胞构成的。2) 表皮一般是活细胞,而周皮的木栓层是死细胞。3) 表皮具有气孔,而周皮具有皮孔。4) 表皮来源顶端分生,而周皮来源侧端分生组织木栓形成层形成。2分生组织分类及各类分生组织结构特点和导致结果?分类:按来源和性质分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按在植物体上的位置分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结构特点及导致结果:原分生组织来源于胚性原始细胞,细胞较小,近于等直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丰富,无明显液泡,有强烈持久的分裂能力,位于根尖、茎尖的顶端。初生分生

2、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次生分生组织是由某些成熟组织细胞脱分化,重新恢复分裂能力形成。细胞呈扁长形,明显结构液泡化,一般位于器官的侧方。顶端分生组织位于组织根、茎及各级分支的顶端,包括最顶端原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的初生分生组织。它们的分裂活动可以使根和茎不断伸长,并在茎上形成侧枝和叶,使植物体扩大营养面积。茎的顶端分生组织最后还将产生生殖器官。侧生分生组织位于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根、茎周围,与器官的长轴方向平行排列,包括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维管形成层的活动能将根和茎不断增粗,以适应植物营养面积的扩大。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是使长粗的根、茎表面或受伤的器官表面形成新的保护组织。居间分生组织穿插于已分化成

3、熟组织区域之间,是顶端分生组织衍生、遗留在某些器官局部区域的分生组织。3.薄壁组织结构特点?1)在植物体中薄壁组织是最基本、最少特化、分布最广的一类细胞群。2)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和质体、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液泡发达,细胞间隙明显,初生壁较薄,故称薄壁细胞。3)薄壁细胞能分化形成同化组织、储藏组织、通气组织以及特化成传递细胞:同化组织细胞含有叶绿体,营光合作用,多分布在叶片、叶柄和幼茎、幼果的近表层部位。储藏组织细胞较大,近等径,细胞内积储大量后含物。根、茎的皮层和髓,果实的果肉以及种子的子叶、胚乳中常有发达的储藏组织。有的储藏组织特化为储水组织。通气组织细胞间隙发达,形成宽阔的气腔或曲折连贯的通

4、气道。有些植物的组织中具有星状石细胞或内生毛状物。传递细胞是一类特化的薄壁细胞,细胞壁非木化,向细胞腔方向内突生长,形成了乳突状、指状、丝状的突起,弯曲分枝,细胞壁内的孔隙较大,细胞壁内的孔隙较大,细胞质膜紧贴于内突壁,细胞核较大,细胞质较浓,具有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4.分泌组织结构特点?1)外分泌结构:a.蜜腺:分泌蜜汁的多细胞腺体,由表皮及其内层细胞共同组成,大多数位于花部,与传粉有关,花外蜜腺起保护作用。b.腺毛:具有分泌粘液、水分,保护幼嫩茎叶的作用,分为头部和柄部两部分,头部有分泌物质功能。 c.盐腺:一些盐生植物的分泌结构,可将体内过多的盐分排至器官的表面,有助

5、于适应盐环境。2)内分泌结构:a.分泌腔:溶生分泌腔、裂生分泌腔b.分泌道乳汁管:能分泌乳汁的管状结构;无节乳汁管源于胚性细胞,由单个细胞发育而来;有节乳汁管由多个长形细胞端壁溶解后相互连接形成;不同植物乳汁的颜色有差异4.顶端分生组织封闭型:根中的各部分都是由各自的原始细胞构成,在顶端分生组织中为各自独立的三个细胞层。1)原表皮:形成表皮和根冠,或只形成根冠2)基本分生组织:形成皮层3)原形成层:形成维管柱5.根的初生结构及其功能1)表皮:机械保护,防止皮层中过多水分的散失2)皮层:外皮层、皮层薄壁组织、内皮层3)维管柱:a.中柱鞘:中柱鞘细胞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可形成不定根、不定芽、侧根及

6、部分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b.初生木质部:原生木质部、后生木质部c.初生韧皮部:原生韧皮部、后生韧皮部d.薄壁细胞e.髓(有或无)6.根的次生结构的形成过程1)微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活动:内始式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形成层进行平周分裂,向内分裂形成栓内层,向外分裂形成木栓,这三部分合在一起形成周皮。3)根的次生结构动物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群落连同其生活的物理环境所构成的能量物质的转化和循环系统。种群:占有

7、一定地域一个种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群落:栖于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有机结合的集合体。迁徙:是鸟类对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晚成鸟:出壳后雏鸟尚未发育充分,光裸或巨稀疏绒羽,未睁眼,须由亲鸟饲喂,在巢内继续完成后期发育才能独立生活。早成鸟:孵出时雏鸟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他们的胎儿借胎盘和 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发育过程成为幼儿产出。胎盘:为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洄游: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

8、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做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的现象。 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腮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加简单的变态方式。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腮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缺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分四个腔,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开,使体循环回心脏的缺氧血和

9、肺循环回心脏的富氧血进入心室后完全分开,即为双循环,提高了血液循环效率。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行主动脉,再流经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循环。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双重调节:鸟类特有的,不仅能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以及晶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还能改变角膜的曲度的视力调节方式。肾单位:组成肾脏的基本结构单位,由肾小管和肾小体组成。原尿:刚渗入肾球囊的尿液。终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无机盐和葡萄糖等以后的尿液。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

10、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颚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隔开,使内鼻孔后移。二、论述题1、 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初步适应性和不完善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适应性:出现了五指型的附肢,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地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腰带直接与脊柱的荐椎相连,对身体的支撑力和推进增加初步解决了在陆地上运动的矛盾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善的双循环皮肤出现轻微角质化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部出现了原脑皮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眼球干燥口腔中出现了口

11、腔腺,可以润湿食物,利于吞咽。不完善性:皮肤角质化程度不够高,不能有效的防治水分的蒸发四肢还不够强健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胚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体温不恒定,要经过特殊的冬眠阶段。2、为什么说爬行纲是真正陆生的脊椎动物?答:四肢强健有力,前后肢均为五指型,末端具爪,善于攀爬、疾驰和挖掘活动皮肤特点是表皮高度角质化,外被角质鳞片,可有效防治体内水分蒸发脊柱已经分化成陆栖脊椎动物共有的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等五个区域,使头部获得更强大灵活性,加强了后肢承受重力负荷出现胸廓,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完全靠肺呼吸肾脏的排泄废物以尿酸为主,减少水分丢失体内受

12、精直接发育,产大型羊膜卵心脏具一心房一心室,心室中出现了不完全隔膜(鳄类为完整隔膜)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3、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哪些?答:外部形态:具有羽毛,使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飞行阻力,也有利于减轻体重,有些羽毛是构成飞翔器官的组成部分运动系统:头骨薄,中间有气腔,骨中空,有气腔,减轻体重;胸骨肋骨和胸椎构成的胸廓不能运动,有利于飞翔;肌肉集中于躯干部,有利于飞翔时保持重心稳定消化系统:无牙齿,无直肠,不贮存粪便;消化道短等有利于减轻体重呼吸系统:有气囊,为双重呼吸,既有利于获得氧气,也有利于散热,还有利于减小比重排泄系统:无膀胱,不贮存尿液,有利于减轻体重生殖系统:生殖腺

13、只在生殖季节发育,非生殖季节退化,雌鸟只发育一侧生殖腺,有利于减轻体重。4、羊膜卵的出现及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羊膜卵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羊膜卵外包有石灰或纤维质硬壳,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入侵;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贮存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得到足够营养。在胚胎发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褶皱,不断向背方生长,包围胚胎,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羊膜腔和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液体环境中发育,能防止机械损伤。另外,还形成尿囊可以收集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另外尿囊与绒毛

14、膜紧贴,其上有丰富的血管,胚胎可以通过多孔的卵壳或卵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它解决了在陆地上繁殖的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的束缚。5、恒温的出现及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大大的提高了代谢水平,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可以使各种酶的催化反应获得最大的化学协调;显著提高了恒温动物快速运动的能力,有利于捕食和避敌,高温下,机体细胞(贴别是神经和肌肉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肌肉的粘滞性下降,使肌肉快速而有力;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范围,特别是在夜间积极活动能力和得以在寒冷地区生活。6.。胎生和哺乳在动物演

15、化史上的意义。答:哺乳动物发展了完善的在陆地上繁殖的能力,使后代的成活率大大的提高,这是通过胎生哺乳实现的。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均为胎生,他们的胎儿借一种特殊的结构(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妊娠)而成为幼儿时产出,产出的幼儿以母体的乳汁哺育。哺乳类还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活动来保护幼兽。胎生哺乳的方式为哺乳类的生存提供了广阔前景。它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这是哺乳类在生存斗争中优于其他动物类群的一个重要方面。哺乳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迅速的发育成长

16、的有利适应,加上哺乳类对幼崽有各种完善的保护行为,因而具有远比其它脊椎动物类群高的多的成活率。与之相关的是哺乳类所产的幼仔数目显著减少。胎生哺乳是生物体与环境长期斗争的产物。低等的哺乳类尚遗存卵生的繁殖方式,但用乳汁哺乳幼仔。高等哺乳类胎生方式复杂,哺乳幼兽行为亦异。说明现存种类是以不同方式、通过不同途径与生存条件斗争,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进步而保存下来的后裔。7、鱼类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答: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部,缺少颈部,因此头不能灵活转动。鱼进食时可以以一个腺体将杂物排除体外。大部分鱼类有鱼鳔,可以调节比重,用于在不同的水层中移动,但是底栖鱼类没有鱼鳔。体被骨质鳞片或盾鳞鱼的侧线可以感知声音与平衡。大多数鱼体呈纺锤形,皮肤富有单细胞粘液腺。体表被有角质鳞片,增强 3了保护机能,并可减少游泳时的阻力。终生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血液循环为单循环,代谢率低,适应低氧环境。排泄以水溶性排泄物为主,靠躯干分节的肌节的波浪式收缩传递和尾部的摆动获得向前的推进力;有良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