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3307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传媒: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摘要:哈贝马斯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在我国,最具有公共领域性质的媒体要数网络传媒。根据目前我国网络传媒的发展状况,我国的网络传媒正处在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在这个阶段。 关键词: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网络传媒 ;BBS;初级阶段 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首次提出了“公共领域” 这个概念。他是这样定义公共领域的:“所谓公共领域,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在每一次私人聚会、形成公共团体的谈话中都有一部分公共领域生成。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

2、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务活动相关的对象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以相对于文学的公共领域。 ”1而随着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哈贝马斯对大众报刊、电视、广播等对公共领域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公共领域已经让人越来越失望。但信息革命以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网络传媒在人们生活中的比重逐步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发表意见并参与讨论。按照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定义及其构成所需要的元素,我们可以说网络传媒已经成为一个网络公共领域。 在中国,特殊的国情让许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公共领域生长和发展的现实土壤。根据

3、中国的新闻体制和新闻事业的特点以及传媒管理机制,有的学者判断:传媒公共领域很长时间内无法存在。2“传媒给受提供表达的空间被监控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传媒公共领域的产生缺乏基本的制度土壤。 ”3此外,其他学者还尖锐地指出,网络“选择性愈大,同构型也就愈大,不同意见与立场上的冲突也就愈来愈少”4,“网络空间日渐扩张之际,言论与自由却愈益封囿在特定的虚拟社区之中,形成一个没有交集与对话的孤岛”5。 笔者认为,虽然网络传媒在担任公共领域这个角色时并非十分出色,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相对于其他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确在充当公共领域这个角色,并且其发展也是越来越好的。我们说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

4、的初级阶段。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中国的网络传媒:网络传媒是公共领域,但网络传媒将长期处在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 网络传媒作为公共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BBS。下面以 BBS 为代表,具体阐述一下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 平等对话。在传统的论坛中,论坛中的权威和前辈会给非权威和后辈造成一定的压力。同一个观点由权威和前辈进行陈述,会得到比较多的人信服;而如果这个观点是先由非权威和后辈提出的,其影响力相对于前者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而在 BBS 中,此类的影响就不会那么明显。在网络中大家一般使用网名进行交流,人们平时的社会身份并不会在网络交流中显示,这也就避免了人们在讨论过程中轻易地仰视或是俯视他人

5、,从而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讨论的问题上,进行自由、平等、理智的讨论,而不必受制于权力、习惯势力或者传统观念。 开放进入。BBS 不是只针对某些人或是某个阶层,只要大家对这个论坛感兴趣,就都可以参与到论坛中。只要进行简单的注册,就能在论坛中发起讨论或是对别人的话题进行评价。所以,我们并不用担心网络领域只是小范围的社会精英的领域,它其实是我们社会大众发出声音和表达意见的平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此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 2016 年底,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亿人,较 xx 年增长%,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提升到%,互联网普及率在稳步上升。 ”6数量如此之大的网民,

6、也可以间接证明我们的网络公共讨论有着十分坚实的基础。 灵活参与。与传统的咖啡馆讨论不同,网络传媒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很强。传统上,一个咖啡馆的讨论只能是所在城市的城市精英,而其他人却由于地理限制无法到场讨论。网络把大江南北的人们都联系起来,同时对一个问题进行争辩,解决了不能到场的困扰。此外,传统的讨论需要讨论者在现场,因为讨论就发生在当下,过后,这个讨论就很难复制。网络则保留了整个探讨的过程,而且不会因为过时就关闭讨论的大门。没有赶上之前跟帖讨论的人,之后还能看到帖子内容,而且也可以进行评论。同一个话题,后面跟帖讨论可以持续很久,并没有时间的限制。所以在网络中,传统公共领域的时空问题就不再成为问

7、题。网络促进了公共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它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讨论的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理性讨论。BBS 关注热点,社会上一旦出现热点问题,网络上就会立刻呈现这些问题,并且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华南虎”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历时一年多的“ 华南虎”事件,其中所展现的内容真真假假,让人眼花缭乱。成千上万的网友一起对这个事件进行分析推测,最终促使其真相大白。BBS的网友正是依靠自己的理性判断,不轻易听信权威,不受外界权威的压力的干扰,从而一步步把事实的真相给挖掘出来的。虽然网络在承担公共领域这个角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社会原因,我国的网络公共领域,和哈贝马斯所提出的公共领域相比还

8、是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我国的网络传媒还只是处在公共领域的初级阶段。之前所提出的 BBS 的几个特点,其实在每个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足。 缺失的“平等 ”。虽然在网络上大家都隐姓埋名 ,不会有实际中的地位差别。但事实上,在论坛中资格比较老、经常发言的人,还是会不自觉地成为 BBS 中的意见领袖。领袖地位一旦为大家所接受,那这个领袖所发表的言论就更容易得到拥护。而论坛新手们,则敬仰这些有威信的网友,选择不发表与之相冲突的言论。即使他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还是会维护既有权威,所以“平等”就会产生倾斜。毕竟在论坛中,每个人都是有符号代表的,想要完全隐蔽自己或是达到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另一个方

9、面,想要参与网络讨论,必须要有电脑及网络连接。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全民网络接触,还有相当多的人无法接触到网络。而这些接触不到网络的人恰恰是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很少能够自己在网络上发出声音,只能依靠外界的发现和帮助。可见网络势必会造成群体的不平等。只有等到大多数人都能接触到网络,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才会有实现的基础。 网络舆论的暴力。哈贝马斯强调的公共领域是“观点的竞技场”,形成的是 “理性的权威”。但是很多网民都依照个体情绪发表观点,这其中情绪的因素大过理性,以致出现了网上的人身攻击和互相谩骂。网上满篇的谩骂和人身攻击已经完全不能体现公共领域要求的理性,而变成直接的赤裸裸的“ 语言暴力”

10、。7我们定义的公共领域需要的是理性的参与者,所以网民在进行讨论时,应该时刻遵守社会道德和规范。只有网民成为理性的评判者,我们的网络公共领域才能走得更远。 不完全的独立姿态。哈贝马斯定义的“公共领域” 是独立于公权力而存在的。在我国,虽然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网络媒体的自由度已经很大,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它还是会受到政府和网站管理者的控制。当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会对网络进行一定的言论控制。此外BBS 的版主会进行网络议程设置,对其中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议题,以主题策划的形式增加议题的影响力,引起大家的注意。版主也会依据自己的判断来让帖子置顶或是加精华或是删除。举个例子,天涯社区

11、在主页上方给出的是“热点推荐”,而每个子版块都有各自的代表议题。这些议题都是经过版主和分版主挑选设置而呈现给大家的。除了言论的管制,网络还受到商业因素的侵扰。网站运行多数是由广告支撑的,为了赢得广告业主的投资,网站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提高点击率上。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赢得了注意力,也就赢得了商业利益。大家最爱看什么、最关注什么,我们的网络就跟进什么。这对网络的公共性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介是最为理想的公共领域沟通与表达的工具。网络媒体为大众提供了更为平等和更好的论辩环境,参与者能够自主发表意见并且达成共识。公共领域的最终理想是通过私人的理性辩论消灭一切统治,网络媒介作为公共

12、领域的初级阶段,在这个方向上将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注释: 1 展江: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年第 2 期。 2 参见张志安传媒与公共领域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随感 ,中国法律信息网(/cacnew/xx06/),xx 年 6 月 21 日。 3 张志安:传媒与公共领域读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随感 ,中国法律信息网(/cacnew/xx06/),xx 年 6 月 21 日。 45 翟本瑞 :网际网络能否成为公共领域?,中华传媒网(/?id=1563),xx 年 2 月 17 日。 6 第 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年 1 月 15 日。 7 参见刘青从“ 林松岭案”看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青年记者2016 年第 1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