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杭州090518)。doc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3299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杭州09051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杭州09051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杭州09051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杭州09051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杭州09051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杭州090518)。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杭州090518)。do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凌启鸿浙江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班杭州2009-05-18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中的独特作用(一)在当前主攻水稻单产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能发挥重要作用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最主要、最可靠的出路是主攻单产。而 1997 年全国水稻平均单产 424 公斤至 2006 年只有 425 公斤,10 年单产徘徊不前,是影响我国稻米安全的主要障碍。主攻单产要靠三方面条件:一是农田水利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潜力更大的良种;三是增产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普及推广。大量事实证明,目前良种、化肥、农药等物质条件都不是限制单产提

2、高的主要因素,而许多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普及推广是影响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农业部的调查指出,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产量差异可高达 30%以上。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可以把多种外在资源因素和品种的内在特性实现最佳配合,充分发挥良种、土肥、植保、农机等成果的综合增产作用,大幅度提高单产,在粮食安全中发挥主导的、综合的作用(二)发挥栽培技术的显著增产作用,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成熟的增产效益最显著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推广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显示了它的这种显著作用。为适应农村劳力大批进城的新形势,水稻栽培技术必须“轻简化” 。但过于简化粗放的技术,不能增产。这种轻简不高产技

3、术大量扩展时期,也正是我国水稻单产长期徘徊的时期,我们应当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江苏研究形成“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从 2005 年开始,在云南、贵州、河南、江西、广西、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等省和当地农业行政、科研、院校和农垦合作,在籼、粳稻,单、双季稻,手插、抛栽和机插栽培上引进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当地现行栽培方法能增产 10%以上,高的可达 20-30%,并收到省种、省水、省肥、省工的综合作用。在农业部开展的万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中,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达标率很高,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列入重点推广。(三)正确理解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

4、学含义和实践意义2不能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误解为“复杂、费时、费工” 的精耕细作栽培,恰恰相反,它以最必需、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技术定量化强度来管理水稻,达到“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的综合目标,实际上它是一种精确定量的、高产、省工、节本的合理的轻简栽培技术。二、水稻高产形成原理与生育指标定量(一)水稻高产(增产)的基本途径: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5-90%以上)和粒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控制无效分蘖,把茎蘖成穗率提高到 80-90%(粳稻)和 70-80%(籼稻) 。

5、在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可以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这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主要的依据。(二)用水稻叶龄模式来精确定量最少作业次数、最佳作业时间。正确应用水稻叶龄模式,必须掌握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这三个最关键的叶龄。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叶龄通式为:(1)主茎伸长节间(n)5 个以上、总叶龄(N) 14 片以上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为 N-n 叶龄期,大苗移栽(8 叶龄以上)时为 N-n+1 叶龄期。以 17 叶 6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17-611

6、,应用符号 表示。大苗移栽11里为 17-6+1 。12(2)伸长节间数(n)4 个以下,总叶龄(N)13 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N-n+1 叶龄期。以 11 叶、 4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11-4+1。2、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的叶龄期通式为 N-n+3 叶龄期,或用 n-2 的倒数叶龄期表示。例如 17 叶 6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上,拔节期的叶龄为 17-6+314;用 n-2 表示为 6-24,即倒数第 4 叶出生期,17 叶品种的倒 4 叶,即 14 叶,用 符号表示。143、穗分化叶龄期的叶龄通式概括为叶龄余数 3.5(倒 4 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 5 个时期

7、。叶龄余数 3.53.0(倒 4 叶后半期) 苞分化期叶龄余数 3.02.1(倒 3 叶出生) 枝梗分化期叶龄余数 2.00.8(倒 2 叶到剑叶露尖)颖花分化期叶龄余数 0.80(剑叶抽出) 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叶龄余数 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34、将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成总表:以 5 个伸长节间 17 叶品种和 4 个伸长节间 11 叶的品种为例6 个伸长节间17 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孕穗5 个伸长节间17 叶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 17 孕穗4 个伸长节间1

8、1 叶品种 1 2 3 4 5 6 7 9 10 11 孕穗苞分化期枝梗分化期颖花分化期花 粉 形 成 及 减 数 分 裂 期花粉充实完成期5、高产群体若干生育的定量指标江苏将亩产 700-800 公斤高产群体各生育期主要形态生理指标按生育进程定量汇入图 1,把它作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定量的依据,由此作出的技术定量,也就保证了群体的发展符合图 1 的要求,能使高产频频重演。茎蘖动态最佳抽穗结实期SN N-n N-n+3 倒 2 叶期 抽穗期 抽穗后 20 天 成熟期移栽期 有效分蘖临界 高峰苗 叶龄期 拔节叶龄期 增加生物量 500 公斤左右增加生物量 570 公斤左右计算确定 达到适宜 最

9、高苗数为穗 完成适宜穗数 基本苗 穗数苗 数的 1.2-1.3 倍 生物量 800 公斤左右 生物量 1300 公斤左右生物量 850-900 公斤 生物量 1450 公斤左右LAI 4 左右 LAI 7-8 左右顶 4顶 3 顶 3 =顶 4 顶 4 顶 3 叶,穗肥一定要推迟到群体叶色落黄后才能施用,只要施一次,数量要减少。(三)精确灌溉技术1、活棵分蘖阶段(1)中大苗移栽的,移入大田后需要水层护理。浅水勤灌。(2)小苗移栽的,移栽后的水分管理应以通氧促根为主。在南方稻区,机插稻一般不宜建立水层,宜采用湿润灌溉方式,待长出一个叶龄发根活棵后,断水露田,进一步促进发根,待长出第二片叶时,才采

10、用浅水层结合断水露田的方式。穴盘育苗抛秧的发根力强,移栽后阴天可不上水,晴天上薄水。2-3 日后断水落干促进扎根,活棵后浅水勤灌。2、控制无效分蘖的搁田技术(1)精确确定搁田时间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必须在它发生前 2 个叶龄提早搁田。例如欲控制 Nn1叶位无效分蘖的发生,必须提前在 Nn1 叶龄期当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 80%左右时断水搁田。土壤产生水分亏缺的搁田效应在 Nn 叶龄期,但对够苗没有影响,被控制的是 Nn1 叶位对水分最敏感的分蘖芽,便最受到抑制,在 Nn1 叶龄时不能发生。搁田效应持续两个叶龄,同时也使 Nn 2 叶龄无效分蘖也被抑制。(2)搁田的标准15土壤的形态以板实、有

11、裂缝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形态以叶色落黄为主要指标,在基蘖肥用量合理时,往往搁田一、二次即可达到目的。在多雨地区,搁田常需排水,但在少雨地区,可通过计划灌水来实施,灌一次水,待进入 Nn1 叶龄时,田间恰好断水。3、长穗期浅湿交替的灌水技术水稻长穗期(枝梗分化期到抽穗)既是地上部生长最旺盛、生理需水最最旺盛的时期;又是水稻一生中根系生长发展的高峰期。既要有足够的灌水量满足稻株生长的需要,又要满足土壤通气对根系生长的需要。浅湿交替的灌溉技术,一方面满足了水稻生理需水的要求,同时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活力,增加了根系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从而促进了大穗的形成。浅湿交替灌溉方法:长穗期田间经常处于无水层

12、状态,灌 2-3水,待水落干后数日(3-5 日) ,再灌 2-3,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浅水层与湿润交替的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能使土壤板实而不软浮,有利于防止倒伏。4、结实期采用浅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能显著提高根系的活力和稻株的光合功能,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和长期灌水的比较) 。(四)其他增产技术除了上述肥水三项关键技术的精确定量外,精确定量栽培还必须有其他栽培技术的配合,应予强调。主要有:1、确定当地最佳抽穗结实期和品种的播种期提高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力,必须把结实期安排最佳的温光生态条件下,籼粳稻抽穗结实期对最佳温度有指标要求,当地符合最佳温度指标要求的日期称最佳抽穗结实期,并由此确定品种

13、的最佳播期。2、培育壮秧6 叶期带有 3 个分蘖的 1 株壮秧和三株无蘖的独苗,产生的穗数往往是相同的,但壮秧的穗大,生产力远远超过三株弱苗的总和。因此培育壮秧是一项增产措施,更是高产的基础。培育壮秧的目标是移栽后根系爆发力强,缓苗期短,分蘖能按叶蘖同伸规则及早发生。壮秧的形态指标是适龄叶蘖同伸,移栽时主茎保持 4 片以上绿叶(3 叶小苗除外) ,无病虫害。培育壮秧有系统技术要求。不论是移栽稻、机插稻或塑盘穴播育苗,降低秧田播量、合理确定播种量都是培育壮秧的首要环节。在肥床旱育上,群众接受了旱育可以16加大播量,而没有重视苗床培肥,管理粗放,苗体瘦黄,也是普遍现象,应注意改进。3、提高移栽质量

14、(1)浅插(入土 2-3cm)是保证早发的又一决定性条件,即使是壮秧,栽深了同样不能按时分蘖。在人工栽插和机插稻上,深插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应引起重视。造成深插有多种原因。在手工栽插上有出手重的问题。但不论手工还是机插,改进整地技术,使移栽前土壤沉实,浮土层较浅(1 寸以内)就为浅插创造了重要的土壤条件,再配合以浅(薄)水,和出手轻、控制深度,就能做到浅插。(2)提高抛栽质量。一是要保证秧苗基部入土(0.5-1cm) ,这是提高分蘖成穗率,防止倒伏的重要条件。要求表层土比较浮软。二是要分植定苗,先稀后补,保证分布均匀。4、扩大行距,宽行窄株合理基本苗确定后,配以合理的行株距规格也是重要的增产措施

15、。在手插稻地区,不少地方仍沿用方形密植规格(6 寸5 寸或 6 寸6 寸) ,封行过早,不利于建立结构合理的高光效群体。南京农大农学院(2005)在单季中粳稻上(表 5)和扬州大学农学院在双季早晚稻上(表 6)研究的结果都证明在亩穴数相同的情况下,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均收到增加亩穗数,促进大穗,并有利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显著增产作用。表 5 不同行株距和肥料运筹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行株距(cmcm)有效穗(万/666.7m 2)粒数 结实率(%)千粒重(g)理论亩产(Kg)亩实产(Kg)6:440103013.3202020.4Ab21.0Aa19.3Bc127Aa130Aa127Aa85.2Bb87.4Aa86.7ABa27.5Aab28.4Aa27.1Ab605Bb678Aa562Cc536Bb590Aa517Bc4:640103013.3202019.8Aab20.2Aa19.1Ab130Aa136Aa128Aa86.5Ab88.4Aa87.1Aab27.9Aab28.8Aa27.2Ab621Bb699Aa579Cc607Aa614Aa571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