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3343283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2017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20*年数学科中考24题质量分析报告一、试题分析20*年数学科中考24题是一道代数几何综合探究题,以平面直角坐标系作为基本载体,主要考查函数、三角形全等相似、勾股定理、等腰三角形等知识点,考查数形结合、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题目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去做答,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角度多。二、本题学生答题得分情况分析三、学生答题过程分析(一)学生在做答过程中好的方面:1、解题思路广,方法多样。例如:(1)第1小题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学生从一般式yax2bxc(yax2bx)、两根式yax0x4、顶点式yaxh2k三个

2、角度去求,这涵盖了二次函数最常用的三种关系式表达形式。这三种做法的同学都相当多,没有特别偏向哪种做法。另外,将点的坐标代入关系式时,学生选择的点也是多种情况。说明学生对以上知识点的掌握比较熟练,解题方法多。(2)第2小题第2问中证明D是BE的中点。学生的方法更显得多样。思路1:利用三角形全等。方法有:1分别过B、E两点作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G,论证BDFEDG,得到BD=ED,从而得证;2过点B作x轴的垂线BF,过点D做DFBF,过点E做EGy轴,论证BDFDEG,得到BD=ED,从而得证。思路2:利用三角形相似。方法有:1分别过B、D两点作直线x=2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EDDG1,从

3、而得证;2求出D(0,-第 2 页1)直线BC与y轴的交点EBBF2DG1BDDG1,易得BDGBEC,故,从而得证。G(0,1.5),得到EC2BEEC2G,论证EDGEBF,得到思路3: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方法有:1连结CD,通过计算BD、CD、BC长度,通过勾股定理逆定理论证CDBE,从而得证;2直线BEy2x1与直线CDyx1的斜率的乘积21,论证CDBE,从而得证;3设BE与x轴交于点G,通过论证OCDDCG1212来说明CDBE,从而得证,当然这不是一种好的方法。思路4:直接计算BD、DE、BE的长度。1利用勾股定理计算BD=2、DE=25、BE=4,从而得证;2利用两点

4、距离公式计算BD=25、DE=2、BE=4,从而得证;思路5:利用三角形中位线。方法有:1设BC与y轴交于点G,则BG是BCE的中位线,从而得证;2分别过B、E两点作直线x=2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G,则DG是是BEF的中位线,从而得证。思路6: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中点距离公式。方法是:由线段BE两个端点B(-2,3)、E(2,-5)代入公式可求得中点坐标为(0,-1),而直线BE与y轴的交点D(0,-1),故D是BE的中点。思路7:利用线段等分线段定理。方法有:1分别过B两点作直线x=2的垂线,与y轴和直BDBF1,从而得证;2BEBG2EDEG1,分别过B、D两点作直线x=2的垂线,垂

5、足分别为F、G,易得EF=8,EG=4,由DG/BF得到EBEF2线x=2分别交于F、G,易得BF=2,BG=4,由y轴/直线x=2,得到从而得证;3求出直线BC与y轴的交点G(0,1.5),计算得BG=2.5,由y轴/直线x=2,得到BDBG1,从而得证。BEBC2(3)第3小题求P点坐标。思路1:求直线CD与抛物线的交点坐标。方法有:1求出直线CD关系式yx1,利用方y程组y1x1112求解;2求出直线CD关系式yx1,设P(x,x1),把P点坐标代入二次第 3 页1222x141214121412函数关系式,利用方程x1x2x求解;3求出直线CD关系式yx1,设P(x,x2x),把P点坐

6、标代入直线CD关系式,利用方程x1x2x求解。思路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设P(x,12122x2*3x2*5,从而求解。44222121412*),由PB2=PE2得到4当然还有其它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里不一一介绍。2、用到课本之外的知识解答问题。例如:(1)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解。“A(x1,y1)和B(x2,y2)两点距离是ABx1x22y1y22”。在第2小题求BC、BE、BD、DE的长度以及第3小题求P点坐标时,不少同学都用到了这个公式。(见上分析)(2)利用线段中点坐标公式求解。“若A(x1,y1)和B(x2,y2),则线段AB的中点P在第2小题论证点D线段BE中点时,学生用到

7、了这个公式。(见上分析)(3)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证明。在第2小题论证点D线段BE中点时,学生用到了这个定理。(见上分析)(4)利用斜率证明或求解。在第2小题论证CDBE或者求直线CD的解析式时,学生用到了“互相垂直的两直线斜率k1k21”这个定理。(见上分析)(5)利用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一元高次方程求解。在第3小题求点P坐标时,学生列出了二元二次方程组和一元高次方程求解。(见上分析)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课本外的,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很广的,学习能力也比较强。(二)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们发现了学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列举如下:第 4 页1、基本数学素养低。(1)出现“m

8、221”这种写法。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2)基本数学语言表述错漏百出。例如“连结BFx轴”,在图中没有点F的情况这么表述是错误的;“把y2x1代入B(-2,m)”,应该是把点的坐标代入直线解析式,即“把B(-2,m)代入y2x1”;点、线、角、全等等表示不规范等等。这也是普遍现象。(3)同一幅图中出现相同的字母表示多个点。例如点E在原图中已确定,有学生解答过程中写“过点B作BEx轴于点E”等等。(4)化简意识差。例如第1小题求解出函数关系式有这些写法“yx0x4”、“y“yx21x0”等等。(5)自我检验意识差。例如第2小题中,有部分学生求出BC=3,CE=5,仍下结论BC=CE。2、学生计算

9、能力差。(2)1出现错误的很多,也导致了后边的解题出现错(1)仅第1小题求m的值,计算m2x1x2y1y2。”221462*”、2414误。(2)第1小题解方程3a12得到a4的学生很多。4a2b0(2)第1小题列出方程组,解答的结果各种各样,错误率很高。16a4b0(3)第3小题解一元二次方程x1x2x,由于结果是无理数,错误率更高。3、解题过程不规范。(1)解答过程有头无尾。例如第1小题求函数关系式,求出系数a、b、c后不写关系式出来;第2小题求出BC=5,CE=5后,不下结论BC=CE;第3小题求出P点的横、纵坐标后不写成坐标形式P(x,y)。第 5 页(2)解答过程缺胳膊少腿。例如第1

10、小题在没有设出关系式的情况下直接得到方程组;第2小题在没有说明点F位置的情况下直接写BF=3;或者解答过程中出现的辅助线在图形中没有作出。(3)没有解答过程直接写结论。例如第1小题求m的值,直接写m=3,直接写出函数关系式y12*;第2小题中,D坐标(0,-1)直接写出。412144、知识点有缺陷。(1)对函数知识掌握不好。例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设成yax2(缺项),甚至设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yaxhk或其他形式;(2)对几何知识掌握不好。例如第2小题中,连结CD后直接就认为CDBE;在证明BDCEDC时,用(SSA)来证明,或者条件不够就下结论。(3)对方程(组)知识掌握不好。例如方程组中未知数的个数与方程的个数不相等,从而导致不能解;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或方程组。综上所述,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内外阅读量大,见识面广,解题方法多样,切入点多。但是,学生暴露的问题也不少。通过得分情况分析,我们发现,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并且是落后面更大,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问题,连最简单的小题也不做答或者答错;通过答题过程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基本功薄弱,动手能力低,解题速度慢,计算能力下降,严谨的数学态度差,随意性强,没有自我检验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