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代:力量与扩张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3215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间代:力量与扩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间代:力量与扩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间代:力量与扩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间代:力量与扩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间代:力量与扩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间代:力量与扩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间代:力量与扩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间代:力量与扩张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例安琪 胡翔提示:1、现在是散文诗的时代:中间代是当代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 “我们”散文诗群以大宇宙、大思想的文化架构和书写图景成为中国散文诗起义的先声和核心。抢救和收复流落他乡的优秀散文诗,这昭示了我们扩张中间代诗歌版图,缔造中间代诗歌艺术多元景观的宏大企图,并为繁荣中国诗歌提供具体而有益的参照。2、散文诗,是思想在文字中最准确的抵达:以“我们”散文诗群代表诗人周庆荣、爱斐儿、灵焚、黄恩鹏、亚楠作品为例表述。五个标题:不可一世的理想,关怀与辨认我们的时代;关心世界的能力,多么引人入胜;朝圣,追求灵魂的质量;穿进历史的隧道,展开对故国城邦的抒情;贴近大地说

2、话,尽其所能地向人类致敬。3、地平线已经展开,散文诗值得期待:无论是从历史时段还是时代处境来看,中间代诗人都在谢冕导师所指的“是幸运的,又是沉重的”作家范围之内。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民族或历史精神进程中的重要见证。缔造“我们”全国散文诗名牌,我们有必要对散文诗报以更高的期待。一、现代是散文诗的时代“散文诗作为散文诗的原因,以其艺术的意义是不可能被纯粹意义的诗歌所取代的。我决不否定散文诗。换一种看法,实际上也可以说现代是散文诗的时代。 ”萩原朔太郎(日本)诗歌理论家吴思敬教授说:“代际划分历来是文学史叙述的重要课题。代际划分,不仅是文学史家研究的需要,而且也是诗人内心归属的一种需要。 ”10 年前

3、,中间代从 60 后群体中强力剥离出第三代版块,加入汉语诗歌的进程予以命名印证了这一点。中间代理论家向卫国这样阐述中间代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我们回望中间代的历程并将它放在当下中国诗歌的整体格局来看,不得不承认,中间代就是当下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 ”这种表述显然指向了中间代的群体实力和历史功绩,及其我们所热爱的许多诗人对社会理想和写作理想的积极拓进。更多理论家、诗人如燎原、陈仲义、程光炜、臧棣、赵思运、张德明、周瓒、徐江、敬文东、邱华栋、叶匡政等从命名意义、文本建设等方面热情探究中间代的“力量” ,因此我们得以回避所有经典语词的干扰,而对“力量”的学术表达深深喜欢。在中间代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当代

4、中国诗史必然和他们的诗歌精神、诗学实践产生关联,这种关联是急速的、紧密的、相互照耀的。值得细究的是,中间代文本至上、兼容并包的姿态赋予作为当事者的诗人们各自发言的个性和特权,或孜孜以求原创而悠久的东方传统,或陷入欧风美雨概括世界;或经受时代良知和判断力的考验,或生活在语言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或放射内心的光辉,或眷恋尘世万物;或雍容华贵,或温善朴拙由此产生的力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巨大。中间代诗人的集体出场是以中间代诗全集 (安琪、远村、黄礼孩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年)的出版为标志的。全集上下两卷,共收入 82 位诗人 2200 多首诗作,系新时期以来规模最宏大、最壮观的一部诗歌代际选本。尽

5、管全集“对一个特定时期大多数比较活跃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了一次展示,并且可以说是精品的展示,不管是从点上看还是从面上说,它的内涵都是充分的” (安琪,回答新京报记者的提问,2004 年) ,甫一出现就震动了诗歌朝野上下,但必须承认的遗憾是,如此浩瀚的“全集”文本体态单一,分行新诗扎堆飞翔独领风骚,却很难找到散文诗的蛛丝马迹,这固然与当代文学主流话语对散文诗的偏见和新诗领地的无情放逐、学院和民间根深蒂固的“分行新诗”训练有关系,但终归编选者对散文诗的认知和尊敬仍然是不明朗的,以至造成了一大批真诚写作、成绩显著的散文诗人无家可归,一大批本来给中国诗歌带来极大欢乐的诗歌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地位。在中间

6、代命名 10 周年之际,我们便想到要更换一下思路,作出这样的计划:以中间代代际划分的学术背景为基础,以城市区间(如北京) 、诗歌群落(如“我们” ) 、写作概念(如“国家文化地理写作” )等为对象全面普查,抢救和收复流落他乡的优秀散文诗,策划出版中间代散文诗文献,如中间代散文诗全集 、 我们:散文诗的崛起等这昭示了我们扩张中间代诗歌版图,缔造中间代诗歌艺术多元景观的宏大企图,并为繁荣中国诗歌提供具体而有益的参照应该是值得期待的一件诗歌大事,必须认真对待。散文诗是在世界诗歌自由化潮流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现代性气息的文体,自 19 世纪中期开始在世界各国蔓延开来。因此对散文诗的成长观察,往往在与世界文

7、学无可逃遁的关系之中:波德莱尔(法) 巴黎的忧郁 、屠格涅夫(俄) 散文诗系列、泰戈尔(印度) 吉檀迦利 ,如日月丽天,辉映着后来一个又一个星座。中国的散文诗是从西方入境的新品种,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之始,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架构起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传统和审美范式。 二十世纪中国经典散文诗 (王光明、孙玉石主编)所照耀出来的精良品质让我们看到了散文诗对中国文化秩序的丰富与观照。 西方正典 (The Western Cannon)作者哈罗德布鲁姆认为,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堪称 20 世纪中国最为神秘、奇美、幽深的文学文本。国家开放之风催生的新的社会形态,特别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撞击,散文诗进入一

8、种自由抒情的新境界,并为我们的时代提供十分明确的思想。然而,世纪末的价值颠覆,文化的担当和责任消解在无边无际的资本困境中;在诗歌机制内,诗歌被过多地席卷和侵蚀,诗歌所暴露出来的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拷问;散文诗的基因血统无法确认,散文诗人一度找不到写作的方向和知音,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疯狂自毁,没有人再把希望寄托在散文诗身上。因此,诗歌观察家认为,诗歌必须重新确立自己在新世纪的文化姿态和立场,尤其是散文诗需要紧急施救。2009 年 3 月 14 日, “我们”散文诗群在北京宣告成立,伴随着“大诗歌”和“意义化写作”浮出历史地表, “我们”散文诗群以大宇宙、大思想的文化架构和书写图景成为中国散

9、文诗起义的先声和核心。 “我们”的领袖周庆荣在散文诗观中说:“散文诗是人类对于生存情怀以及思想进行自然状态的守望。 ”以这种人类守望、精神还乡的诉求为依据,最早就出现这样的产物:周庆荣我们 、 有理想的人 、 我把兵马俑称为我们的军人 、 黑暗中的问题 ,爱斐儿见血封喉 、 甘草 、 虞美人 、 废墟上的抒情 ,灵焚女神系列之朝圣:走向水边 、 祈祷,一夜之隔 、 生命 ,黄恩鹏赫图阿拉 (组章) 、 怒江,怒江 (组诗) 、 去黔东南一个叫高增的侗寨 ,亚楠思 、 在草原深处 、 正午的阳光这是散文诗的荣誉,这是“我们”不折不扣的贡献,这是每一个关心散文诗的人不可忽视并且应该随时提醒的部分。

10、散文诗是诗歌家族的重要成员,同样是中间代诗歌的一个重要品种:不是陪衬,不是颠覆,不是江湖结构,不是圈地运动,是多元化审美的多声部合唱,是共存共荣的诗歌狂欢。我们清楚,在中间代成长史上,始终存在着一种气度,一种力场,在紊乱的当代文化背景中,凝聚了一大批才华纵横、风格各异、诗学观念颇有不同的诗人。气度决定格局,力场就是力量。凭着中间代给出的这样一个学术界定或者说制度,即“20 世纪 60 年代出生而未能纳入第三代 ,从 80 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而在 90 年代产生影响、确立诗名的一批诗人” ,就导致这样一个表述得以成立:“我们”散文诗群中的一大批诗人应该理直气壮地进入中间代这个大集团,并从中间代在当

11、代诗歌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如果说“我们”是他们的理想主义标签,那么,中间代便是他们温暖的精神家园。事实上, 中间代散文诗全集 、 我们:散文诗的崛起的思路都是在相互获得更多的补位和提升,更多的关怀,当然还有更多的诚实之后才建立起来的。中间代散文诗全集:一方面,我们是置身于散文诗稀薄边缘地带的探索者,对散文诗的爱戴和谦卑,使我们能真正深入到它的文化根基之中,触及散文诗一个可能的方向以及可能的典律;另一方面,必须明白,中间代诗歌版图的扩张并非有意重复的“入会”游戏,更非令人发指的概念暴力,如果能自觉地或者本然地呈现“我们”与中间代的亲缘性联系,并走进我们的内部去体察散文诗的文化生

12、态,建构散文诗独立的话语秩序,中间代和“我们”就真的成为水乳交融的同一种事物了。我们:散文诗的崛起:从中间代角度发言,对“我们”进行清晰而完整的梳理和认识,最终证实“我们”就是中间代的中流砥柱其学术意义可以这样表述:第一,廓清“我们”散文诗存在和崛起的脉络,以便给当代中国诗歌史的叙述提供“我们”散文诗的美学视野。第二、 “我们”散文诗群的创作奇观,为当代中国诗歌理论界提供重要的学术信息和参照体系。第三、 “我们”的新型文本以及审美范式,以其人类性、文化性、先锋性为当前的人类文化建构找到一个独特的支撑点。综上而述,以“我们”散文诗群为例见证中间代的力量与扩张,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胜利,我们在因此而

13、热情描述的时候,早期象征主义诗人萩原朔太郎(日)的话不由自主地飘荡在上空,请喜悦地聆听:“散文诗作为散文诗的原因,以其艺术的意义是不可能被纯粹意义的诗歌所取代的。我决不否定散文诗。换一种看法,实际上也可以说现代是散文诗的时代。 ”二、散文诗,是思想在文字中最准确的抵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脚印,我们可以保持自己的行走姿态。我们用一只手握紧历史,把另一只手伸向未来。我们让责任的双肩扛起思考的头颅,实现生命的站立。我们选择散文诗,因为我们的形式服从于生命的律动。那是灵感触须的现实化延伸,是思想在文字中最准确的抵达。“我们”散文诗群宣言节选(一)不可一世的理想,关怀与辨认我们的时代哲学家尼采曾说:“

14、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诗歌是最高贵的艺术,是滋养生命的重要源泉。我们在研究周庆荣的时候发现,有这样两个事件占据了他生命中的重要段落:第一,80 年代刻意隐藏作者的身份,以一位美国女诗人玛丽-格莉娜的名字出版了处女作爱是一棵月亮树 ,以黑色幽默的美学行为躲过了那个禁欲年代意识形态的追杀。第二,90 年代则是理直气壮实名发表,而且直接以我们为题发出“我们”的独立宣言。哲学学者灵焚教授对其诗歌现象有过专门表述。无论是 80 年代的暗中出手,还是 90 年代的“弃暗投明” ,都见证了周庆荣以诗歌作为兑现理想、建功立业的策略。英国诗人雪莱曾将诗人视为社会的“立法者” ,他们的史

15、诗虽然不是实证意义上的法,但却是精神世界中的法,譬如荷马的伊利亚特 、中国的诗经穿越浩远的时空依然对现存的文明秩序产生巨大的规范作用。而周庆荣,正是以如此卓越的精神史诗把一代人推向时代的前沿,更值得庆幸的是,他在荒原时代“恢复想象力,发现诗歌” (法,巴什拉) ,以及由此引发的许多诗学、理想、社会、人类等命题,正是我们重塑世界的依靠和借鉴。周庆荣提倡“大诗歌”写作,强调诗人“要关注人类整体大思想、大情感、大文化” ,这种人类意识便使他“最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和自己的当代价值” (英,艾略特) 。因此,在人类性的观照里对暧昧而含混的时代置之不理,从欲望化、消费化、狂欢化的诗歌景观自觉退到老

16、生常谈、充满说教嫌疑的“理想”上面,呈现一个真正诗人或者说大诗人的庄严性格,更为我们认识他、研究他寻找到了新的维度。理想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绝对命令, “并且这个绝对命令远远超出了人直接实践需要的范围在它最高形式中它超出了人经验生活的范围。这是人的符号化的未来。 ”(德,卡西尔)缺少理想支持的生命,从根本上讲是脆弱的和危险的。周庆荣满腔热忱、但又是深思熟虑地讲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他的理想:开窗,让东风吹。今夜,我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吹去浮尘,世界就纯净了;吹去阴霾,人间就光明了;吹去噪音,我们的声音就能传得更远了;当然,还要吹去麻木,我的亲人们充满智慧,他们本来就应该是清醒着的明白人。东风再吹,如歌如曲,响在耳畔的旋律便是久违了的理想之歌。摘要引述这段有理想的人 (这也是他一本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