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2932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章 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忍耐的程度,使林木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2、病 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称病原。病原包括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3、生物性病原以林木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此外还有:植原体、类病毒、瘿螨、藻类等。其中病原真菌、细菌简称病原菌。感病林木则称寄主。4、侵染性病害凡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林木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所以称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5、非生物性病原指一切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

2、发育的气候、土壤、营养、毒物等因素。6、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林木病害是不能相互传染的,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病害。7、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指植物得病后其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症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如霉层、小黑点、粉状物等。林木发生病害迟早都表现有病状,但不一定表现病症。8、症状类型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发霉斑点病类炭疽病类溃疡病类腐烂病类腐朽病类流脂流胶花叶病类肿瘤类丛枝病类萎蔫病类畸形第 2 章 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原1、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因素。2、症状非侵染性病害最普遍的表现是黄化、落花、落果和其他生长不正常的表

3、现。有时也表现为枝枯和叶片上的枯斑等现象,没有病症出现,而且通常是全株性的。3、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非侵染性病害通常在林间的分布是成片的,与一定的特殊环境(如低洼积水、特殊的土质、临近工矿区等)相联系,发病范围比较稳定,扩展趋势不明显,植株与植株之间差异不大,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而侵染性病害在林间的分布,初期往往是点发性的,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和扩散趋势。4、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 发生非侵染性病害 削弱生长势、抗病力诱发或加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5、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根本措施是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合理运用育苗、造林和经营的各项技术措施,使周围环境适合于林木的生长发育。6、林木侵染性病

4、害的病原,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这些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植原体(类菌质体)、螨等。它们都是异养生物,依靠摄取其他生物养分来维持生活。7、真菌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循环过程。 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作物的生长季节,无性阶段可以多次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这对病害的传播和流行作用很大,易对农作物产生巨大的危害。有性阶段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多在作物生长后期产生或在腐生阶段产生。(1)无性繁殖:指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个体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有六种类型:芽孢

5、子;粉孢子(节孢子) ;厚垣孢子(厚壁孢子) ;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最普遍类型)(2)有性繁殖是经过性细胞的结合而进行的繁殖方式。真菌经过营养阶段和无性生殖后,多数转入有性繁殖。多数真菌是在菌丝体上分化出性器官称为配子囊,配子囊中的性细胞叫配子。8、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特征 1.在寄主薄壁细胞组织扩展的细菌,引起叶斑(叶枯) 、腐烂,如黄单胞杆菌属、欧氏杆菌属。 2.在寄主维管束的导管内扩展的细菌,引起植物萎蔫,如假单胞杆菌属。 3.某些细菌侵入寄主后分泌生长激素,剌激寄主细胞过渡分裂,而形成肿瘤,如土壤杆菌属。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1.越冬:细菌没有特殊的越冬结构,主要是在种子、种

6、苗等繁殖材料、病株残体、田边杂草或其它寄主2.侵入途径:自然孔口、伤口侵入。3.传播方式:通过雨水、灌溉流水、风夹雨、介体昆虫、线虫等。也可以通过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许多细菌病害可以随着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通过人的商业活动、生产活动、科技交流而远距离传播。4.发病因素:一般高温、多雨(尤以暴风雨) ,湿度大、氮肥过多等因素均有利于细菌病害的流行。防 治 要 点1.采用无病种子、种苗或进行种子消毒。2.搞好田园卫生,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3.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选育抗病品种等。4.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区扩大。10、病毒 病毒引起的病害在数量上占第二位(第一位?) 。 病毒(virus)

7、是一种由核酸、蛋白质亚基构成的,具有繁殖、传染和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的能力的非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是: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2.专性寄生物,其繁殖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一般不能用培养基培养。病毒的传播和侵染1机械传播:又称汁液传播,摩擦传播。通过病株与健株枝叶接触时相互摩擦。或人为的接触摩擦而产生轻微伤口,带有病毒的病株汁液从伤口流出传入健株。2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由于病毒系统侵染的特点。在植物体内除生长点外各部位均可带毒,包括鳞茎、球茎、块根、块茎、接穗和插条。所以无性繁殖材料可以传播病毒病。而嫁接可以传播任何种类的植物病毒、植原体和类

8、病毒病害。3种子和花粉传播:有些病毒在植株内还可以进入种子和花粉,随着种子和花粉的传播而传播病毒。4介体传播:主要是昆虫,其次是线虫、螨类、真菌,还有菟丝子。病毒和类病毒病害的防治1.铲除一切侵染源:包括带毒的播种材料、田间病株,以及野生寄主,均应妥善处理掉。应建立无病苗圃和无病种子基地,2.防止介体传染:防治蚜虫、叶蝉等。3.茎尖组织培养脱毒:茎尖生长点无毒。4.药物处理:对植物病毒病,化学药剂无能为力。相反,用四环素族抗菌素可减轻病害,但不能根治。5.热处理和冷处理:(1)热处理:对感病的植株或处于休眠期的种子、鳞茎、球根等,进行热处理使病毒在体内钝化失去致病性,达到治疗的目的。热处理所用

9、的温度为3555范围内。(2)冷处理:类病毒适宜于 3035高温下繁殖。可将植物的休眠器官(如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毒)在 4低温下培养 23 个月,即可脱毒。11、林木病原线虫 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属无脊椎动物的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数量多、分布广,如海水、淡水、土壤中都有分布,人和动物体内均可有线虫存在。 植物线虫的危害仅次于真菌、细菌和病毒。许多线虫还能传带其它病原物,或造成伤口、或使植株长势下降,有利于其它病原物的侵入和为害。林木线虫病害的症状1.全株性症状:类似营养不良的现象,表现为植物生长缓慢,衰弱、矮小,叶色变淡,叶片萎蔫等现象。2.局部症状:主要为畸形,具体表现是肿瘤、丛根、茎叶扭曲

10、、干枯、虫瘿等症状。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特点1.选用健康清洁的种苗;2.消灭播种材料中的线虫,如种苗检疫,淘汰虫瘿、温汤浸种等;3.消灭土壤中的病原线虫,进行轮作,实行冬灌,深翻土壤,使用杀线虫的农药等;4.利用抗线虫品种。12、寄生性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大都是自养的,少数是异养的,由于缺少足够的叶绿素或器官的退化,而成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大约有 2500 种以上,分别属于 12 个科。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有桑寄生科、旋花科、列当科、玄参科、樟科。桑寄生科的植物最多,占整个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半以上,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菟丝子(旋花科)可危害多种植物,还可传播病毒。列当

11、科的植物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状 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桑寄生、菟丝子、列当) 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有桑寄生科、菟丝子科、列当科、玄参科; 根据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分为半寄生和全寄生两大类; 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影响是抑制生长。草本植物受害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黄化,严重时全株枯死。木本植物受害主要表现为生长受到抑制,提早落叶,发芽迟缓,甚至顶芽枯死,不结实等。危害的症状 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影响是抑制生长。 木本植物受害主要表现为生长受到抑制。提早落叶,发芽迟缓,甚至顶芽枯死,不结实等。寄生性种子植物的防除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防除可采用加强检疫、

12、人工拔除、与非寄主轮作、施用除草剂等措施。 在树木播种前,彻底清除混杂在种子和土壤中的菟丝子种子是防治菟丝子病害的主要措施。而一年生草本花卉的种植地,冬季要深耕,使菟丝子的种子深埋在土层中,不能发芽,可减少侵染源。生长季节在花圃、苗圃、花坛和绿地发现菟丝子,应及时清除,防止蔓延。使用五氯酚钠化学防治或“鲁保一号”生物制剂喷雾,都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冬季将受害寄主植物的枝条及寄生物一并砍除,使寄生物来年不能重新萌发,这是防治桑寄生病害的唯一有效措施。第 4 章 病原致病性和林木抗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 1致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组织的破坏和毒害,从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害的能力。 2

13、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产生对寄主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寄主植物的抗病性1、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对抗病性,应作广义的理解。抗病性既包括完全抵抗,毫不生病的绝对抗病性,即免疫,也包括种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垂直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高度抵抗病原物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对其他小种无效。即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和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 水平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抵抗病原物的许多生理小种,即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和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植物的抗病机制1、结构抗病性:即植物利用组织和结构的特点阻止病原物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破

14、坏。 先天性的防御结构:如植物表面密生的茸毛,或很厚的蜡质层等。 后天性的防御结构:如在病部形成木栓层或坏死斑等。2、生化抗病性:即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先天固有生化抗性:如葱蒜类、松柏类分泌的挥发性物质。 后天诱导生化抗性:如生理代谢途径的改变。病原生物的侵染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最后表现出病害症状的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病原物侵染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

15、期、发病期。1 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 植物病害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发生,发病率高而且严重,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经常引起流行的病害,叫流行性病害。2 病害的类型: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 单循环病害: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 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这类病害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寄主的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殖率高,但其寿命不长,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条件下会迅速死亡。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

16、植物病害的流行与预测3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感病寄主植物的大量存在 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大量存在 发病的环境适时出现4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 菌量、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寄主植物生育状况等是最重要的预测依据。 按预测的有效期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按预测的内容分病害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病害分布区预测和病害损失估计等。 病害预测的主要方法有综合分析法、数理统计预测法、系统模拟模型法、类推法等。病害预测的主要方法1.调查田间病情和寄主抗病性的变化2.病原物数量和动态的检查3.根据气象条件预测病害的流行4.用数理统计方法预测病害的流行力强的病原物的大量存在这是病害流行的必备条件。病原物的致病力强,越冬或越夏后的数量大,侵染发生早或多次发生,潜育期短以及病原物的有效传播等,都有利于病害流行。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一)感病寄主植物的大量存在这是病害流行的主要条件。感病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是病害流行的最基本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