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2827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因不明发热疾病的诊断进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诊断安庆市消防支队卫生队 姜湛乾原因不明的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快速明确诊断和及时的治疗非常有必要,但是发热的原因复杂,可能是外来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原虫等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后机体产生的一种病理生理反应,也可能是体内的肿瘤、结缔组织疾病,有时诊断极为困难,甚至在病人尸检后才明确诊断,临床医生对此要高度的重视。目前国内对于 FUO 定义为:发热持续 23 周以上,体温大于 38。5 度,经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明确病因者。发热性疾病的病因以感染性、血液系统及肿瘤

2、疾病为主,感染性疾病中以细菌性及结核性感染为主,分别为23.4%、29.8%1。通常将原因不明发热 性疾病的病因分为四类2 :(1)感染性疾病仍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约占总数的 40%。常见于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IE)、败血症、肝脓肿、胆道感染及其他部位感染,病毒感染以 EB 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多见,近几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发病率明显升高。 (2)肿瘤性疾病 约占 20%。,常见于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以及肾癌、肝癌和胃肠道肿瘤等。 (3)血管结缔组织疾病 25%,常见于成人Still 病、系统性红斑狼 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

3、2 -炎及皮肌炎、Wegwner 肉芽胆、结节性多支脉炎等血管炎。(4)其它可见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Crohn 病、结节病、慢性肝炎、药物热等。患有慢性肾病、糖尿病、血液病或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患者易并发机会感染。部分地区可有布氏杆菌病、黑热病和寄生虫病散发流行。由于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进展,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开展和 CT、MRI、内镜等影像学以及免疫组化、组织病理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抗核抗体(DNA)、抗 DsDNA 抗体、抗 Sm抗体、抗 Jo1 抗体、抗 PM1 抗体和抗中性料细胞胞浆抗体(ANCA)等多种自身抗体检测的开展,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诊断水平明

4、显提高,其所占比例有所降低,而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发病率在所占比例中增加。但还有一部分发热原因始终不明,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掌握发热病例分布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绝大多数发热病因可以查明。下面重点讨论几种发热性疾病的诊断。结核病在感染性疾病中占重要地位,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有时很不典型,在疑难发热病的鉴别诊断时,必须首先考虑本病,近年来报告的病例未见减少,其中以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居多,另外这组疾病表现复杂,一些表现为:肌炎、Poncet 综合征、神经系统脱髓鞘及脊髓白质炎,实际上这些是结核性血管炎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其发病多与长期滥用激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引起结核杆

5、菌全身血行- 3 -播散有关。因此激素应用须有明确指征,切忌滥用。另外肝癌、阿阿米巴肝脓疡、胃癌、纵隔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影象学和结核鉴别有一定的困难。怀疑结核感染时宜早期做 X 线胸片检查,如未显示病灶时,宜在近期内作胸部高分辨 CT 检查,痰抗酸杆菌涂片及皮肤、淋巴结、纤维支气管镜检肝穿刺是诊断本病的有效方法3。有时应开胸、开腹探查,以便与肝癌、肝脓肿及慢性肝炎鉴别。结核抗体,腺苷脱氨酶(ADA)活性测定及 PPD 皮试对结核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意义。应用 PCR 方法检测标本中 TB-DNA 可快速、准确诊断结核病,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的特点。感染性心内膜炎(IE)仍是疑难性发热疾病的常见

6、病因,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基础心脏病中风湿性心脏病比过去明显减少4 ,感染途径有所变化,由介入手术和导管广泛应用作为感染诱因的机会增多,典型临床表现不多见5,如 :Olser 结节和 Janeway 结,杵状指、脾肿大明显减少,有时造成诊断困难6 。另外近年由于吸毒人员增加,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明显增多。目前 IE 中,致病菌以葡萄多见,也可见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真菌等。 X线见于肺部多数小片状浸润阴影。血培养阳性率仅 20%25%左右,宜多次作血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必要时作 L 型细菌和真菌培养。经胸壁超声,尤其是多平面经食道超声检测心瓣膜赘生物敏感性可高达 95%以

7、上,探测出5mm 大小的赘生物,- 4 -并可发现基础心脏病和相关并发症,有重要诊断价值7。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有时无浅表性淋巴肿大,而长期发热为主要表现,诊断极为困难。在一般的影象学检查中要注意:X 线胸片、胸腹部 CT 扫描检查有无纵隔或腹膜后、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融合成团块,均匀强化密度,有的为均匀与不均匀密度并存,与淋巴结结核呈花瓣状或多环状强化不同,有一定的特征性, B 超表现为低回声型团块。另外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8:(1)、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呈间断性,无规则性,有时呈双峰型;(2)、不明原因的皮疹,呈现暗红色,结节状斑块,或类似蕈样霉菌病,多见

8、于 T 细胞淋巴瘤;(3)、免疫性疾病合并淋巴瘤发生的几率是正常人的 10 倍,一旦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除外淋巴瘤;(4)、淋巴及皮肤的活检是诊断该病的主要方法,但应将淋巴结完整摘除,必要时可多次重复,免疫组化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5)、对于肠道系统的肿瘤,纤维结肠镜检查及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是重要的检查方法,为得到早期的诊断,开腹探查也可能是必须的。确诊有赖于淋巴结穿刺病理学检查证实。恶组为异常组织细胞呈系统性、进行性侵润的高度恶性疾病,大多数起病较急,由于侵润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极为复杂:不规则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和出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进行性衰竭;少数以皮肤浸润斑块、结节及肿块,截瘫,

9、- 5 -巨脾及自发性破裂,肠穿孔,多浆膜腔炎等,这为鉴别诊断造成困难而导致误诊。近年通过组织化学及免疫分析研究发现恶组大多为 T 淋巴细胞 Ki-1 阳性的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所以对肿瘤细胞的来源尚有争议9。淋巴结活检及骨髓穿刺发现异形细胞,多核巨组织细胞有诊断意义。恶组的组织病理学诊断应具备增生的组织细胞属恶性,且病变范围为弥散性或系统增生性。此病确诊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少数病人可病程可延续 10 余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在全世界以惊人的速度传 播和蔓延,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亚洲将成为艾滋病严重流行地区,病人一旦进入AIDS 期,病情发展

10、迅速,死亡率高,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气短、严重低氧血症、乏力、体重明显下降,全身淋巴结肿大,反复感染,抗感染无效,但往往以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有时与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结核难以区别,要反复测定 HIV 抗体,并进一步确定是否是 HIV 感染,由于 HIV病毒是使 T4 细胞死亡从而使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病人易发生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常见的有:卡氏肺囊虫肺炎、真菌感染、巨细胞病毒及疱疹病毒感染,以及结核、弓形体病及 Kpaosi 肉瘤。对于 AIDS 要及早发现,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病人的生命。成人 Still 病在血管-结缔组织疾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6 -病因及发

11、病机制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慢性炎症,过敏或自身免疫有关,变态反应在整个过程中起作用10,无特异性组织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肿疼、皮疹、外周白细胞增多,可伴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及胸腔、心包积液,血清免疫学指标如:ASO、RF、ANA 等阴性,对抗生素治疗无效对激素有效。有报道血清铁蛋白增高异常有诊断价值。Still病作为临床综合征应坚持治疗并随访,最后诊断需排除淋巴瘤、慢性肝炎及 SLE 等结缔组织病。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近年逐渐引起重视。以年轻女性为多,表现为高热和颈部或其他部位淋巴结肿痛,受累淋巴结直径在 1.0-1.5CM 左右,病程 1-3 个月,最长有 6 个月,呈良性自限过程

12、。发病可能为病毒感染引起,部分免疫学异常提示可能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表现,临床上要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瘤、恶组等疾病鉴别。确诊需依赖淋巴结穿刺,病理表现为含细胞核碎裂产物的淋巴结灶性坏死11,坏死区周围有组织细胞增生和淋巴细胞聚集,但无粒细胞侵润。 对于原因不明发热病的诊断应仔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注意综合分析区分原发病及并发症的表现,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物理检查。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因,对情况较好,体温在 38.5-39 度病人不要随意用退热剂,激素更不能滥用。对高度怀疑的病例应周密考虑并进行实验性治疗,- 7 -并密切随访。参考文献:1盛瑞媛 全国发热性

13、疾病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内科杂志 1999,38(11):7842陶仲为 发热病的诊断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2):16)3李龙芸 赵秋霞 罗慰慈等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182 例临床分析 中华内科杂志 1998 37(2)7974张抒扬 严晓伟 金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 临床变迁中华内科杂志 1994 33(5)3175叶任高 内科学(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3446刘前 王卓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3 23(7)4397初洪钢 孙有刚 姜霞等 多平面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价值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7. 13(4):578李龙芸等 124 例疑难发热病的诊断 中华内科杂志2000 39(11):3239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第十二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419 )10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第十二版) 北京:人民卫- 8 -生出版社 2005(2560 )11卢洪洲 邓旭平 蔡林涛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14 例 临床内科杂志 1999 16(1):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