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2749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国情普查采集内容与方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技术流程地理国情内业数据采集的方法(1)自动分割+后期人工编辑解译分类()或整合编辑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人工)(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可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与人工判读解译结合的方式。对于地表覆盖类型复杂、破碎的地区,可采用人工解译为主;地表覆盖类型简单、成片地区则可采用自动分类为主。 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5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覆盖全国,整体现势性为 2006 至 2010 年之间。 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5000、1:2000 及更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 数字城市数据(地级市) 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

2、针对具体的任务区,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分析整理出每种分类的影像的解译特点,先少量采集几幅图,然后外业核查、内业再次分析总结样本特征,之后开始全面内业采集(内外业交互) 以遥感影像内业分类为主,尽可能使一二级类通过内业能够识别,三级类外业辅助 针对具体的任务区,根据已有的基础数据分析整理出每种分类的影像的解译特点,先少量采集几幅图,然后外业核查、内业再次分析总结样本特征,之后开始全面内业采集(内外业交互)采集内容的分类概况按从属关系依次分为 3 级类。包括: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3 个三级类。编号 一级类 包含的二级类数量 包含的三级类数量0100 耕地 2 20200 园地 7 9

3、0300 林地 8 120400 草地 2 80500 房屋建筑区 5 100600 道路 4 40700 构筑物 9 280800 人工堆掘地 4 140900 裸露地表 5 51000 水体 5 81100 地理单元 4 301200 地形 3 3总计 12 类 58 类 133 类地理国情内业采集内容 地表覆盖分类(LCA):面耕地 01、园地 02、林地 03、草地 04、房屋建筑(区)05、道路 06、构筑物 07、人工堆掘地 08、荒漠与裸露地表 09、水域 10 重要地理国情要素(DLG):点、线、面道路 06、构筑物 07、人工堆掘地 08、水域 10、地理单元 11 地表形态

4、数据(DEM):单精度浮点栅格地形 12地理国情的定义 国情:一个国家某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地理国情:从地理(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普查内容 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分三个方面:地表形态数据、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地表形态反映地表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DEM(数字高程模型)和DSM(数字表面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地表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

5、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地理国情要素信息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通常采用要素模型(点、线、面、体)来进行描述。普查时点与数学基础 地理国情普查的时点:普查标准时点为 2015 年 6 月 30 日。需利用 2015 年 3 月 1 日至 2015 年 6 月 30 日时期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数学基础:平面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幅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 6 分带,平面坐标单位采用“米”,坐标值至少保留 2 位小数;按任

6、务区组织的数据库数据不分带,采用地理坐标,经纬度值采用“度”为单位,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至少保留 6 位小数。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高程值单位为“米”。 采集精度影像上分界明显的地表覆盖分类界线和地理国情要素的边界以及定位点的采集精度应控制在 5 个像素以内。特殊情况,如高层建筑物遮挡、阴影等,采集精度原则上应控制在 10 个像素以内。1 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要素采集中都依据类型的特点规定了基本要求。该要求只适用于勾绘或编辑地类边界过程中对一些难以确定类型的小图斑进行“就近就大合并”时参照采用。无论是人工还是自动分类,如果能够确保分类

7、结果正确,最小图斑面积不受此指标的限制,即分类后的图斑面积即使小于该指标,也不需要进行就近合并。 例如: 最小图斑指标是 1600 平米,分出了 400 平米的图斑,只要分类正确,也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影像上有 3000 平米地类被合并到了其他类型中,就是错误的。 即: 对最小图斑指标的掌握,可以更严,不能更松。规定的指标值是一个图斑可以合并的上限值,而不是下限值。 由于涉及到尺度统一问题,指标从严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同一个普查任务区范围内,应按照统一的尺度进行掌握 指标下浮一般应控制在 30%以内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所见即所得” 由于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地表覆盖物的物理特性

8、,而非土地利用分类中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因此从分类判读的原则方法角度来说,可以称为“所见即所得”。 但这一原则并不能绝对化。由于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有时候很难严格区分某类型是属于土地利用类型还是土地覆盖类型。 例如耕地,严格从地表覆盖的角度来讲,应该从生长的农作物来进行地表覆盖类型定义,要按照这一原则反映地表覆盖的客观状态,1 年中需要多期影像才可能,由于目前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原因,这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对这种范围的地表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综合,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耕地这一更偏向土地利用的类型。 但即使是这样,这里的耕地,也实际上是从土地的外在表现上归纳出的一个概念,而不是土地利用中

9、惨杂了很多政策法律因素的耕地概念。 自然优先 植被覆盖、裸露地表等类型中通过影像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区分人工和自然的类型,一般采用“自然优先” 的原则进行归类。 如人工繁育的树林或草场,从影像上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确定是否为园地或人工草地,优先归入林地或天然草地的相应类别。 又如野外人工长期堆积弃置的砂土,经年累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从外观上难以区分其成因的,归入裸露地表中的沙质地表。 采用自然优先原则的前提是难以区分其具体成因。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活动结果都终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归入偏自然的类别,出错概率更低,更符合自然规律。 立体覆盖 对于不同高低植被立体覆

10、盖的范围,如乔木林下有灌木,果树下面有疏菜等情况,以顶层树冠的优势类型确定其植被覆盖类型; 对于树冠遮蔽道路、树冠遮蔽沟渠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植被归类;地理要素(地理实体)中按照道路和沟渠的要求采集。 树木遮盖房屋的情况和遮盖路和水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应尽可能根据房屋的轮廓按照房屋归类。 有屋顶绿化的范围,应归入房屋建筑或房屋建筑区; 桥面跨越大面积的水面,应归入水体类型(如果桥面宽度和水面宽度差不多,按路面采集,水面断开;如果水面宽度大于桥面,路面断开,水联通) ;跨域峡谷,应按照地面的实际覆盖归类。 对于高架路,不考虑路下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上层道路归入路面; 其他在空间上被多种类型立体

11、层叠覆盖的情况,地表覆盖分类一般采用“就近就大”的原则,即以面积占绝对优势的类型为主。 因城市的大比例尺数据比较丰富,即使树木遮挡也能够方便的勾绘出真实的道路范围,反而按照树冠范围分类会造成工作量加大。是否可以按真实地表采集路面? 对于大面积被植被遮盖的道路,建议按照植被归类;如果只是零星小面积的,可以不做处理,归入道路路面。 线状地类 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连片区域内部斑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 5 米(含)以下(执行 GDPJ 03-2013采集要求 ) ,或者连片达不到实地 400 平米的,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中。 也适用于房

12、屋建筑区内的情况 “预见性” 对于正在发生变化且变化周期较短的类型,如即将完工的建筑工地、栽种果树幼苗的耕地等,在普查时点规定的时间,按照通常规律可预见会变为另一种类型。但采集信息时依据的影像或当前的状态并不能完全体现将来普查时点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处理: 1)按照预见的时点时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建议做特别标记,以利于后期时点统一时做重点核查; 2)按照影像反映的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也需要做特别标记,后期时点统一进行核查。 由于“预见” 需要一定的领域知识,这种方法不宜滥用。 采用这种方法时,第一种方式应慎用,否则容易起反作用,建议一般采用第二种方式处理。 枯水期水面 部分地表

13、覆盖类型图斑与对应的地理要素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主要包括: 1)水体要素和水面范围。覆盖分类的水面类型图斑一般位于河渠、湖泊和库塘等水体实体的内部,只有依据的影像正好是丰水期拍摄的,两者的范围才可能完全一致。 2)道路要素与路面范围。地表覆盖中归为路面类型的图斑范围内可能会有对应的符合要素采集条件的道路要素;但由于遮蔽、数据源识别能力等原因,有道路要素的地方其地表覆盖分类不一定是道路类型,可能是植被或其他遮蔽道路的覆盖类型。也就是说,所有按要素采集的道路中心线,在未被完全遮蔽且影像可识别的地区,必须与地表覆盖中的道路图斑保持空间位置和属性值的一致性。 3)房屋建筑区与单位院落。单位院落

14、与房屋建筑区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位置上有关联性。单位院落的范围内,一般应该存在属于房屋建筑区的地表覆盖类型。 4)堤坝覆盖类型与堤坝要素。堤坝要素用线表示,应该位于作为覆盖类型的堤坝图斑范围内。内容与指标说明 01-耕地 定义: 指经过开垦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耘管理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发整理荒地、以农为主的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的土地(林木覆盖度一般在 50%以下) ;包括被地膜或人不能在内部进行生产活动的简易塑料棚覆盖的耕作土地;专业性园地或者其它非耕地中临时种农作作物的土地不作为为耕地。 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内部进行生产活动的的大棚,依据覆盖

15、物性质视为构筑物归入“温室、大棚” 一类。 采集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耕地连片区域范围内部的地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 5 米以下,或者连片达不到实地 400 平方米的,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类型中。 0110 水田:种植水稻、莲藕、茭白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0 旱地:种植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青稞、蔬菜等陆地生长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土地利用类型中的水浇地、旱地和菜地。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一般限于 2 年内的轮种可以视为水田,如果轮种周期超过 2 年的,以普查时点年份为准 2 年

16、内耕种情况确定是否算作轮种的水田。即含普查时点年份 2 年内,如果有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情况或只种植水生农作物,归入水田,否则归入旱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02-园地 定义:指连片人工种植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集约经营的,以采集果实、叶、根、茎等为主的,覆盖度大于 50%的土地。包括各种乔灌木、热带作物以及果树苗圃等用地。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 400 平方米。 包括: 0210 果园0211 乔灌果园:种植乔木或灌木类果树为主的果园0212 藤本果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