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25604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体解剖学名词解释1. 椎间盘:亦称椎间纤维软骨,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中央部是柔软而富于弹性的胶状物质,成髓核,周围部是由多层纤维软骨按同心圆排列组成的纤维环,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相邻两个椎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椎间盘共 23 个,坚韧富有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复原,具有缓冲震荡的作用。2. 板障:颅盖各骨内、外板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分布有板障静脉3. 翼区:颞窝底由额骨、顶骨、颞骨鳞部和蝶骨大翼组成,在四骨会合处常形成“H” 型缝,称为 翼区(翼点) ,脑膜中动脉在此处通过。翼区骨质薄弱,极易发生骨折。 4. 肝门:肝的脏面中部呈似“H ”型的沟,其中

2、位于中间的横沟称为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经此出入,上述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肝蒂。5. 肺根:纵膈面中部偏后有一长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脉、支气管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之处。这些进出肺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称肺根。6. 声门裂: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喉腔最狭窄部位。声门裂前 3/5 位于两侧声襞游离缘之间,称膜间部,与发音有关,为喉癌好发部位;后 2/5 在杓状软骨之间称软骨间部,是喉结核的好发部位。7. 胸膜隐窝: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

3、满此空间,胸膜腔的这部分称为胸膜隐窝。重要胸膜隐窝包括:(1)肋膈隐窝:为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呈半圆形,是胸膜腔的最低点,胸膜腔积液首先聚积于此。此隐窝深度一般可达两个肋及其间隙;(2)肋纵隔隐窝:肋胸膜与纵膈胸膜转折处,由于左肺前缘有心切迹存在,故左侧肋纵膈胸膜较大8. 膀胱三角:在膀胱的底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域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该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9. 静脉角:头臂静脉左右各一,分别由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处的夹角称为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的部位。10. 心卵圆窝:下腔静脉瓣瓣

4、膜向内延伸至房间隔的卵圆窝前缘,卵圆窝是胎儿时期右心房通向左心房的卵圆孔的遗迹,下腔静脉瓣起引导血流的作用,出生后卵圆孔关闭,下腔静脉瓣也失去作用而退化,有人此瓣完全消失。11. 颈动脉窦: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动脉壁内有压力感受器。当血压升高时,窦壁扩张,刺激此处感受器,可反射性的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舒张,血压下降12. 颈动脉小球:扁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后方,它与主动脉小球一样,均为化学感受器,能感受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13. 胸导管:全身最大的淋巴管,平第 12 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经膈的主动脉裂孔进

5、入胸腔,沿脊柱右前方和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 5 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静脉角。胸导管也可注入左颈内静脉和左锁骨下静脉。14. 乳糜池:胸导管起始处的膨大部位,位于腰 1 椎体前方,左右腰干和肠干注入15. 鼓索:面神经重要分支,含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和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约 6mm 处发出,经鼓室后壁进入鼓室,沿鼓膜内面前行穿岩鼓裂至颞下窝,在此以锐角从后方并入舌神经,并随其走行分布。其中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分布于舌前 2/3 味蕾,传导分布区的味觉冲动;一般内脏

6、运动纤维即副交感节前纤维在下颌下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其分泌活动16. 内侧丘系交叉: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由背向腹内外呈弓形绕中央灰质形成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即内侧丘系交叉17. 基底神经核:位于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内,有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组成18. 纹状体: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前部相连,并有纤维穿过,在水平切面上呈灰白相间的纹理,故二核合称为纹状体。在种系发生上,苍白球出现较早又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出现较晚又称新纹状体。纹状体比锥体系出现早,是椎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哺乳类以下的动物中,纹状体是调控运动的高级中枢,在人

7、类,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发展,纹状体退居从属地位19. 内囊: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和丘脑之间,是由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端向内的 V 字形,可分为前肢,膝和后肢。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头之间,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和丘脑之间,内囊膝位于前后肢汇合处20. 大脑动脉环:又称 Willis 环,由不成对的前交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前动脉起始段、成对的颈内动脉末端、成对的后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构成。它位于大脑底部,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脑垂体及其漏斗、乳头体周围。大脑动脉环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吻合。21. 蛛网膜粒: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脑脊液即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