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2414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议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议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议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议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摘 要】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小学数学的理念和思想,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数学,让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 小学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

2、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

3、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虽然现行教材经过多次改革已经逐步趋于完善,其知识内容系统科学且较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是,教材只是教学的依据之一,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学生身上也会因为学生具体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树立“用教材教” 的新观念,而不是“教教材 ”。对教材加工、归类重组出具有迁移性、思考力、再生力的有效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索与创新。例如教学9 加几时,教材中只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法,究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哪里都是自己不

4、断地琢磨,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还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掌握至少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程度 平时教学课堂要转化例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习效率。在设计教学与施教时要从学生参与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考虑,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想素材,为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和、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会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思考的空间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有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

5、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不急于下结论,判定学生会不会,特别是那些需要较深入理解和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更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比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中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折纸三角形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做” 数学的乐趣。再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 时,设

6、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老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老师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外两个也许是锐角。 ”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锐角,一个是钝角。 ”学生们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参与性相当高。因为“猜一猜” 这样的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而且还要说明理由,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氛围。 总之,有效率的课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能提出有深度的题,而不是去“迎合”老师的问题。所以,一堂有效的课也是解决了学生问题的课,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应当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题目,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