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19995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内容摘要 文章所论述的“公路” 有着更广泛的含义:心灵的旅途,民族的苦难和变迁,文化的回归,及作者对历史、政治、人性的苦苦追寻。迪奥安哲罗普洛斯是希腊国宝级导演,他对自己的祖国做了数次漫长的旅行。在路上,他探询了希腊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他在路上找到了希腊文化和历史的精髓,那是不复得见的神话、历史、习俗和文学。他思索人性亘古不变的宿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便是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性质询!安氏的思想、作品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公路 ”上。码头、海岸线、公路、落寞的村庄、千疮百孔的城市他把历史的希腊和希腊的历史用他沉重漫长的镜头重新整合,那是

2、让人惊异的完美凝视。安氏的作品具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这取决于对古希腊悲剧的传承。古希腊的悲剧在于表现壮烈和崇高,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浪漫与理想。安氏继续着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阐释,继续着俄底普斯自我放逐的生涯。这是一种与遥远的古希腊文学遥相呼应的悲怆。只是这种呼应是一次跋涉数千年的艰辛旅程。安氏作品中的人物永远流亡在路上,即使在原点徘徊不前同样思绪万千,他们在寻找生命的答案和精神的归宿可结果却是比起点更让人绝望的坟墓!这是作者对于希腊文化宿命结局痛苦并睿智的体现。作者让人心碎的并不是他表现的宿命般终点,而是一路的荒芜和艰辛。可是,如果停止上路,不再一次上路,谁又能知道生命如诗,岁月如歌的真正含义!

3、关键词 流亡 分别与重聚 真实与想象 宿命 凝视 流亡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维度,一种独特的话语形式以至一种人的生存方式或临界处境。 刘小枫 我又做了一次旅行,这是我第二度周游全国,认识雅典以外的希腊,并开始寻找到自己的声音。我发现了在雅典不复得见的神话、历史、习俗和文学。迪奥安哲罗普洛斯 流亡的“希腊” 在鲁迅时代,讽刺当时学术界“言必称希腊!”,只是他说的希腊遥远在公元前八世纪了。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文化的开端。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时候,古希腊的神话、 荷马史诗 、悲剧是绕不开的话题。希腊神话:神话体现着人间的一切情感。在神的谱系中,无论众神之首宙斯或波塞冬、阿波罗等等,除却他们的神力

4、便只是奴隶主而已。其中大多数任性、虚荣、并争权夺利。英雄传说则是神话的精华,如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不畏艰险,为人类造福,杀死女妖美杜萨,打败了冥王哈得斯。这人间的英雄与神最大区别就是他们有过苦难的初始,有过艰辛的游历,在斗争中体现斗争精神和大无畏的勇敢。神话反映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如普罗米修斯盗天火恩泽人间,却被宙斯钉在高加索山上;再如女神得墨忒耳的爱女被哈迪斯抢到冥界,她悲怆欲绝,以致大地上不再生长草木荷马史诗:史诗是以“公路” 的形式出现的。史诗一词在古希腊原意是平话或故事的意思,用诗的语言记叙对民族命运有决定性影响的历史事件及歌颂具有光荣业绩的民族英雄。 伊利亚特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奥德塞描

5、写英雄俄底修斯海上历险,飘流十年,最终回到家乡。延至中古欧洲四大史诗罗兰之歌 、 熙德 、尼伯龙根之歌和伊戈尔远征记 ,无一不是描写英雄远征及他们的丰功伟业。 “远征” 是一个很浪漫的词汇,这里充满危险也充满发现,只有发现才能引发转变,英雄的转变正是在于发现生命的最终价值。当罗兰躺在异乡的土地上,他便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回归。古希腊悲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都对悲剧冠以“崇高”的地位。高加索山上的普罗米修斯体现着“受难” 的最初原形,这是被压迫的代价,是命中注定的心有不甘。向权利挑战是英雄的普遍目标,虽然注定失败的结局,但过程和行为本身却是伟大崇高的,这是悲剧的力量之源。亚里士多

6、德最为推崇的是埃斯库罗斯的俄底普斯王 。作为“命运悲剧”,其悲剧性在于:坚持同命运斗争,又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同神预抗争,又无法逃脱神预的结局。剧作的中心就在于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个人行为与神预的冲突。古希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还是不可挽回的丧失了,以至于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几千年后,今天希腊的土地上也只剩下被岁月雕琢后的断壁残垣。到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学才被重新重视,延至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可惜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虽然以古希腊为宗,但大体上也只是借古希腊的尸还基督教的魂。古希腊文化的没落固然有战争、灾难、文明更替轮回的原因,也有其自身分裂、内耗的原因,正如尼采对古希腊悲剧分析

7、所述:我们已经看出希腊悲剧是如何由于助成它产生的两个根源的奇怪分裂而没落,这个过程和希腊民族性的堕落同时并进,这使我们想到艺术和民族、神话和习俗、悲剧和国家彼此是如何的连结不分。1虽然今天的希腊名称依旧,但几千年前的辉煌却令人叹惋的失却了。失却了,就会有人寻找。安氏正是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反思者,我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他对古希腊文学的追思和延续,这本身就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旅行。在安氏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文学的影子,无论神话还是史诗,安氏都以现代的人的眼光对它们再次阐释,尤其是史诗和悲剧贯穿于他的作品中。也许只有来自希腊的安氏才能将目光穿越历史的浓雾,将自身安置在古希腊的神殿前的沉思。

8、安哲罗普洛斯简介与作品特色 禁锢往往能使人创作出振聋发聩的作品,但相对的宽松自由却让创作者茫然得多。希腊在二战后经历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几次斗争,短暂的时间内政权更迭,社会动荡。在军政府时期,更是一个控制思想,限制个人自由的时代,安氏在这样的时代开始他的创作。安氏 1935 年 4 月出生于希腊,早年攻读法律,后到法国学习电影,但并没有完成学业。1970 年拍摄的重建是他创作的开始,以后拍摄了所谓希腊近代三部曲:1936 年的岁月1972 年、 流浪艺人1975 年、 猎人1977 年,沉默三部曲:塞瑟岛之旅1984 年、 养蜂人1986 年、 雾中风景1988 年,间或拍摄的亚历山大大帝1

9、980 年、 鹳鸟踌躇1991 年,及后来的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1995 年、 永恒一日1998 年精神上的禁锢使作者不自觉的思索国籍、身份、国界、政治、历史、社会这些主题在他的影片中交织出现,让观者随主人公的旅程一次次迷失,没有目标的旅程,注定了是更漫长征途。在安氏的一次访谈中,他对自己作品的“公路”特性做过一次论述:我的电影大多是关于放逐的电影,这种放逐不只是难民,也是内心层面的放逐。心失去了目标,对把自己也卷进去的世界感到陌生,自己也觉得自己变成了异邦人这种流浪的感觉是一种内部的东西而不是外部的。人要越过的国境有时候心中也有,在越过国境之后,真的能取得自己和世界的均衡吗?如果能够回到一个叫

10、做家的地方,会有什么的样的感觉?人都有回家的时候,越过一个,两个,结果越过很多国境之后,就真的能回到自己的家吗? 从安氏的作品中看来,他为主人公设置的故乡虽近在眼前,又无异远在天边,无法触摸,所以他作品中的人物注定了旅程只能是更为绝望的一次流浪。 在路上 旅行是人类关于超越的象征,表现这种通过超越来达到解脱是一个最普遍的梦想,是孤独的旅行或者朝圣的主题。是在精神的带动下,所进行的一次解脱,抛弃和赎罪的旅行。作为“公路” 情节的安氏的作品,具有所有公路电影所适用的原则:那就是“上路” 意味着脱离原有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愿望。在安氏的作品中,使人物上路的动力来自心里,而外在力量是促成一路旅行漫漫

11、绝望的条件。 养蜂人中辞退教师职务的斯比洛斯在小女儿的婚礼后,带着蜜蜂做每年一度的短途旅行,他心情不佳,但一路上他并没有得到解脱,而是万劫不复。与妻子不默契的会面,与大女儿冰冷的谈话,只有搭他汽车的年轻姑娘好象能与他相互温暖,但他们之间也仅仅在一番爱欲后,姑娘便选择了离开。姑娘明确表示,他们之间没有前途。 塞瑟岛之旅流亡多年的“父亲” 回归希腊,他的目的是回 “家”。这是一个人正当的诉求。但他的身份已经不再得到确认,仅仅因为政府过去宣布好几次他的死刑而使他成为无国籍的人。家已经不在了,虽然他有家人。这同样是一次绝望的旅行。最后,他只能和妻子在浮筏上随着海浪漂流。安氏为自己的作品加入了更为深厚的

12、内涵:人受困于精神上的苦闷或历史的羁绊、主人公内在或外在的放逐、边界阻隔了人的自由等等。这也决定了他的作品中的旅行不单是空间上的,也是时间上的。在对“公路” 的取舍上,安氏也异于常见的公路电影。他的风景是个人的风景,是主人公心情的一种外化表现,所以我们经常能在安氏的作品中看到冬季的希腊、海岸线、河流、残破的村庄、边界让主人公在符合他的心境的风景中向观众娓娓道来他们所思考的问题。这是一种戏剧似的表现方法,如果我能假设舞台无限大,那么我们观众就是在安氏的镜头中穿梭浏览。我将选出自己认为的安氏作品在母题的“公路” 性表现上引人注目的几个方面:分别与重聚:其作品“公路” 特性的最直接表现,是流亡者必须

13、要面对的两次洗礼。分别意味流浪的开始,重聚意味着回归,两者都十分具有“公路” 性。绝望的终点:如果说雾中风景的终点能称之为终点的话,那么除本片外安氏其他的作品无一是以绝望作为终结的。这是古希腊悲剧的延续,体现着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崇高” 的定义。穿越时间的旅行:这一特点更多体现了安氏在电影语言上的独到见解,他将不同时空的人或事并置在一起,由此引发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不但具有长镜头的美学特点,也体现着蒙太奇技法的另一种阐释,同时,也是对古希腊戏剧的传承。命运悲剧:同样是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命运悲剧具有更震撼人心的力量,它是跟英雄悲剧相对的。命运悲剧的根结在于主人公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生存状态中对自

14、身的精神理念或现时状态的一种态度,一种反抗。历史的凝视:安氏的作品体现的诗意蕴涵在真实与想象的自如转换之中,这是一种超现实的创作态度。在一路沉沦的旅途中,安氏以主人公的心境展示希腊的风景,对我们而言,这是一种没有丝毫选择余地的凝视。以上几个元素构成了安氏作品的主要特性,也体现安氏对于古希腊传统的正视。我将以他的作品分别论述这些元素,来探讨安氏作品母题的“公路” 特色以及如何表现这一母题。 塞瑟岛之旅在塞瑟岛之旅中,一个流亡多年的“父亲” 的形象回归故里,他的回归是一次寻“根” 之旅,但 “根”已被时间斩断。他是内战时期的游击队成员,流亡在外多年,但他已经被希腊政府宣判过几次死刑。他的身份是他的

15、最大问题,或者是他的家人与国家最大的问题。他真实存在却也不存在,这种矛盾成为主人公“上路” 的外在条件,因为他真实存在,所以归来,因为不被祖国承认,所以离开。这是安氏为他安置的一种典型的戏剧性情境,象古希腊文学中所有要“上路” 的人们一样,如俄底普斯王因罪恶感和罪恶两次出走、 奥德塞向往故乡的漫长的回归行程。都是那么迫不及待,同时也显得那么无可奈何。这是一次对于政治和历史的反思,按安氏自己的理解在亚历山大大帝之后,他的设想是把历史放在后面,给历史以背景,然后再讲述关于平常人的故事。相信历史,对历史留下来的问题承担责任。相信梦想而失去一切的人们,被大海抛弃的人们,这就是斯皮洛。作者说的梦想指的是

16、前作亚历山大大帝对于制度和体制的一种思考。人们总是相信那些将世界变革得更好的思想,比如共产主义,可当一个制度终结的时候,相信它的人就失去了一切。斯皮洛从流亡开始的一刻就失去了他的梦想。流亡首先要分别。离开熟悉的人,熟悉的环境,将自己放逐于“公路” ,放逐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去追寻自己的某种理想。斯皮洛带着他的理想跟其他游击队员一样在山里坚持梦想,失败后逃亡苏联这段时间中,故乡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变化,这些是斯皮洛没有心理准备的。重聚意味着回归,寻找故乡,寻找家人,寻找自己,是带着一身的苍老和失望的回归。流亡者回来了,他必然得不到他设想的一切,这是造成悲剧的根源。家乡的人已经无法接受一个被政府宣判四次死刑的人来搅乱他们的生活。村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