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34189 上传时间:2017-01-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比较 探究 (第一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2. 文学报告是一种在 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 反映 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 、 、 。新闻评论就是对进行评论,表明作者的看法或态度。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中含有各种嘲讽意味的句子。相关课程标准:“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习目标: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写法和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写作要求。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品味趣味十足的幽默语言。体会事实数据在新闻评

2、论中的作用。找出与前两篇课文的比较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对和平的呼唤及对农民工工作和生 活状态的同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品味趣味十足的幽默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的写法;学习用比较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评价任务:深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解作者写作目的和作者 的观点。出与前两篇文章的比较点。比较中体会文章语言特色,加深对报告文学和新闻评论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一导入展示:你知道哪一场战争是历史上最具有戏剧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残酷的战争,但很少有像斯大林格勒

3、战役那样牵动整个人类历史的,也很少有战役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戏剧性的。今天来学习的一篇有关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新闻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 。 (板书课题)二伦堡(1891,苏联记者、 家、 家。 (作 社会活动)大林格勒会战是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并粉碎该方向上的德军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这次会战从 1942 年 7 月 17 日开始,19 43 年 2 月 2 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苏联在这次会战取得的胜利,对争得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根本转折作出了决定性贡献。随便的谈,本文即是一篇漫谈性质的文章。文体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 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反映 的

4、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 、 、 。 (真人真事 现实生活 及时性 纪实性 文学性)形 谦逊 投掷 弗里茨 鲍卢斯 顿涅茨 俘虏 虱子 端倪 拯救 叶甫多吉娅( 负: 端倪: ( 自以为了不起。事情的眉目。 )三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要求如下:一句话概 括文章大意。提示:找出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以及此对象所遭遇的情况。明确:攻进斯大林 格勒的德国部队被苏军围困,处境艰难。者是怎样来描绘这场战争的?请大家试着理一理文章的脉络,弄清文章的结构。(提示:抓关键词语或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来划分文章的层次)明确:第 12 段:以德国下士的书信开启全文。第 38 段:概述德国军队被围困的事实。第 91

5、5 段:具体描绘德国部队的艰难处境。第 16 段:表明观点法西斯的结局只有灭亡。四研读课文,比较探究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抓住重点语句,交流研讨。读课文,回答问题:作者是如何描绘这场战争的?他的目的何在?(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回答)提示:新闻报道因为选择角度不同,报道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点拨: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激 烈场面和血腥,而是选择了德国军官隐瞒真相以及士兵饥饿消沉的困境。他通过写被困士兵的心理变化和挨饿情形,反映出德国法西斯必将覆灭的结局。说明他们不得人心,走投无路,必然覆灭。 (表现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人心向背问题。 )者是如果将“德国法西斯必败”这一观点传递给我们

6、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再分别展示。 )点拨:德军:食物减少,逃兵增多,飞机被毁,机场被占,节节败退。苏军:团结一致,共同杀敌,步步为营,不断胜利。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法西斯德国的不得人心,必将灭亡。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注意:在此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 13 自然段空军上士奥斯卡 鲍乌斯特的事例。 )篇文章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有什么异同?提示:从内容、体裁、语言、篇幅等方面进行对比。(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回答。 )点拨:(1)相同点。内容相同,都是描写战争的,以战争为描写对象。(2)不同点。篇幅不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篇幅短小,只针对我军

7、胜利南渡长江这一个刚刚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用概括性的语言既准确又简 明扼要地向人们传递了我军南渡长江的消息,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消息) 。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篇幅较长,比较完整的描述了被困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国军队从当年 8 月份到 12 月份的境况,语言生动、描写细致。体裁不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是一篇消息,而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顾名思义是报告加文学。报告,是讲述事实;文学,是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它是一种介于报告与文学之间的文体。报告文学和通讯较为接近,只是比通讯更具文学性。语言上。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简洁,准确明了。 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语言生动、凝练、幽

8、默、准确。富有表现力。追问:试概括报告文学的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相互讨论,回答。 )点拨:时效性、真实性、文学性。概括本文的主旨。提示:这篇文章描写了 ,表现了 ,表达了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按照主题概括方法,对文章进行主题概括。然后小组讨论,展示。)点拨:这篇报告文学描写了陷入绝境之中的德国侵略者的艰难处境,从侧面表现了苏联人民的英勇抗战,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主义必然失败的坚强信念。读课文,找出文中让你觉得幽默的语句并简要加以分析。提示:注意西方的幽默与中国的幽默有时不大相同,另外,并不是只有笑才是幽默,一些荒谬的或与现实的正常情况反差较大的行为举止都可以是幽默的体现。明确:现在,这

9、位席勒是长眠在雪地之中了。 “猎人”变成了一条被猎的野兽了。这位将军是很谦逊的:在莫斯科的时候,德国人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而在斯大林格勒,他们则尝到了铁环的包围的滋味。赏析:本文的作者是很有幽默感的,他对曾以猎人自居、沾沾自喜的德国下士的挖苦,是毫不留情的,而对将军的讽刺则比较“委婉温和” ,说他是“很谦逊”的,因为他领教了苏联红军的厉害:知道了什么是钳形攻势,尝到了铁环包围的滋味。他的讽刺是有不同分寸的,显出笔调的灵 活多变。学生也可能找到其他语句:“战争对于德国人来说,就好像打猎一样。我们把俄国人包围起来,并把他们消灭掉。亲爱的爱里莎,这是件多么有趣的事!”冯高布兰兹将军并没有把他的恐惧

10、告诉弗里茨们,因为弗里茨们并不是他的妻子薇泰。最近有一个集体农庄的女庄员叶甫多吉娅阿苏奇科娃冲出了被包围的地区,她告诉我们:“德国兵吃掉了我的猫。 ”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饥饿的虱子,在咬着饿瘦了的弗里茨们。教师顺势提出问题:这些趣味十足的语句为文章增添了什么样的特性?明确:增添了文学的特性,也就是使文章具有文学性,因此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片报告文学。认为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点?明确:叙事内容的选择,不正面写战斗,而是侧面写被困的德军。叙事手法的冷静、客观和文笔的幽默生动。本文的语言极具幽默感,以一种调侃的语气对法西斯的溃败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德国军队的遭遇固然让人觉得好笑,但笑并不是肤浅的笑 ,

11、笑的背后隐藏着深邃的事实。四小结本文讲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态势发生的变化,揭示了纳粹主义必 将灭亡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战争给德军士兵及德国万千家庭带来的苦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报告文学的特点:时效性、真实性、文学性,以及这篇文章与其他文章的不同之处。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爱伦堡这种独特的选材角度,表现自己身边的新闻素材。五者为什么没有描写战争的大场面?点 拨:本文采用了小中见大的手法,从侧面描述德军的窘况,从中可看出德军必败、苏军必胜的趋势。是写被围困的德军缺乏食物、饿得消瘦?这篇文章很有文学性,但跟写战争的小说有什么不同?点拨:本文时一篇报告文学,作者选取的角度很妙,很

12、有想象力,不写战斗,而写人,写被围困中的德军,写他们的心理的变化和挨饿的情形只写这两件事,就足以揭示这一战斗的胜负。它与小说的不同在于陈述的都是事实,而小说可以虚构。觉得作者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之处,他如何使叙事变得生动起来?点拨:文章在表现上有很强的文学性,其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善于作不动声色的客观描绘,写信了是通过两封信和将军们编造谎言为士兵鼓气来表现的。其生动性除了主要表现为作者不是靠情节、氛围的大量的描写性渲染,而是通过平静的甚至是很随意的琐 碎的叙事,来表现德军的困境,这种生动性是内在的、潜伏着的,使人心领神会的。在文字层面,则时时流露出嘲讽、调侃的意味。六布置作业请将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板书设计漫谈斯大林格勒之战爱伦堡德军被围困 心理的变化两封信(对比)(侧面描写) 挨饿的情形食物减少,吃狗肉、猫肉充饥结论:濒临绝境 走向灭亡教学反思:本课篇幅较长,理清文章层次较为重要。上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加强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学习文章独特的写法和巧妙地语言。该资料由 友情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