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诊疗规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41460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诊疗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诊疗规范(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82016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1)黄疸出现早(出生 24 小时内),发展快,黄色;(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3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儿 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目 录 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5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59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63 小儿便秘(功能性便秘)中

2、医诊疗方案(试行)?473 解颅病(小儿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77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85 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0 小儿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494 性早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501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2胎黄病(黄疸)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胎黄病(2011 年版)。 胎黄病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

3、的疾病。 (1)黄疸出现早(出生 24 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 (2)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 (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 (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 ABO 或 Rh 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可正常。 (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体系统检查。 2西医诊断:参照第 7 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 (1)生理性黄疸特点:一般生后 23 天出现黄疸,45 天达高峰,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mol/L(12.9mg/dl),在

4、 2 周内消退,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mol/L(15mg/dl),结合胆红素25mol/L(1.5mg/dl)。足月儿在3生后 2 周消退,早产儿在生后 34 周消退。在生理性黄疸期间一般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症状。 (2)病理性黄疸特点:黄疸出现过早:黄疸出现在 24 小时以内;血胆红素程度过重:足月儿221mol/L(12.9mg/dl),早产儿257mol/L(15mg/dl),或每日升高85mol/L(5mg/dl);黄疸持续过长:足月儿2 周,早产儿4 周;血清结合胆红素25.6-34mol/L(1.5-2mg/dl);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出现以上任何一条均为病理性黄疸。 (二

5、)证候诊断 1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2脾虚湿困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精神倦怠,不欲吮乳,时时啼哭,腹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胀便溏,或大便灰白,小便黄少。唇舌偏淡,苔白滑,指纹淡。 3气血瘀滞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日益加重,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血。舌见瘀点,指纹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推荐方药: 4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淡竹叶、陈皮、生大黄(后下)、生山栀、生甘草等。 经验方加减

6、:生麦芽、茵陈、通草、金钱草、泽兰、丹参、黄柏等。 散煮剂:消导散+三甲散+胃苓散+白蔻散。 中成药:清肝利胆口服液、茵栀黄制剂等。 2脾虚湿困证 治法:祛湿健脾,利胆化瘀。 推荐方药: 茵陈理中汤加减:茵陈、党参、茯苓、薏苡仁、干姜、白术、生麦芽、车 前草等。 经验方加减:马齿苋、败酱草、生薏米、土茯苓、生铁落、贯众、白花蛇 舌草、虎杖等。 散煮剂:消导散+参苓散+理中散+白蔻散。 中成药:肝苏颗粒、四磨汤口服液加太子参免煎颗粒等。 3气血瘀滞证 治法:化瘀消积,疏肝退黄。 等。 散煮剂:消导散+三甲散+活血散+白蔻散。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茵栀黄注射液等。 (三)

7、外治法 1熏洗疗法:适应于湿热内蕴证。将药液倒入盆内,待温时给患儿擦洗全身。每次洗 1015 分钟,每日 1 剂,5 日为 1 疗程。 2药浴:根据辨证配方药浴,多用于湿热型黄疸。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柴胡、郁金、枳壳、甘草、桃仁、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红花、牛5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3敷贴疗法:按不同证候,分别将药物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糊状药饼,取一人份,放置于患儿穴位处,外以医用胶贴固定,每次贴敷 20 分钟,每日 2 次。常用穴位:巨阙、大横等。 4背部抚触: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与其内脏器官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通过指揉华佗夹脊穴,振奋人体阳气;气满则泻,促进肠道蠕动。

8、5腹部抚触:喂奶后 1 小时安静状态下进行,室温 2628下进行。腹部抚触时反射性地引起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增进食欲,并且通过吸吮-结肠反射间接增加肠蠕动,加快胎粪的排出,减少胆红素重吸收。 (四)其他疗法 蓝光箱内光照疗法:适用于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患儿。患儿裸体卧于光疗箱中,用单光(20W 蓝色荧光灯管 8 支平列排成弧形,管间距离 2.5cm,距患儿 3550cm),或用双光(上下各 6 个管,下方距患儿 2535cm)照射,持续1224 小时/天,连续或隔天进行,胆红素下降到 120umol/L 以下,停止光疗。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

9、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 (五)内科基础治疗 61对症治疗:黄疸较重时,可静脉补充适量葡萄糖,或采用光照疗法。对症治疗药物包括保肝药物如葡醛内酯、促肝细胞生长素、谷胱甘肽等,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白蛋白、肝酶诱导剂等退黄。 2病因治疗: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 35 天;病毒性肝炎,应予抗病毒治疗等。 3其他治疗:注意监测黄疸患儿的凝血功能,出现凝血异常时,应及时补充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严重感染者,注意纠正缺氧及酸中毒;直接胆红素增高,黄疸持续时间长者,应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A、D、E、K。 (六)护理调摄 1密切观察患儿皮肤颜色的变化,及时了解黄疸加重或消退时间。 2提倡新生儿早期

10、开奶,增加哺乳次数以增强肠蠕动,减少胆红素的吸收。 3注意观察患儿的全身症状,如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难、惊惕不安、两目直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以便及早发现变证。 4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破损感染。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进行疗效判断。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治愈: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正常(34.2umol/L,即 2mg/dl 以下);体征消失,肝功能检查正常。 7显效:黄疸较前明显好转,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大于入院时数值 2/3。 有效:黄疸较前好转,血清胆红素及

11、肝功能下降数值大于入院时数值 1/3,小于入院时数值 2/3。 无效:黄疸变化不明显,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下降数值小于入院时数值 1/3,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二)评价方法 1观察患儿皮肤、粘膜及小便黄染变化情况。 2记录患儿肝脾肿大变化情况。 3对比患儿肝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 4治疗前后可由专人进行疗效评价,评价者应先接受培训。 三亿文库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982016 儿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等内容。儿科中医诊疗方案;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

12、局中华人民共和;(1)发作前可有头晕、胸闷、惊恐尖叫、恶心、腹部;(2)以起病急骤、时间短暂、可自行缓解、醒后如常;(4)发作后可有朦胧、嗜睡、Todds 麻痹、头痛;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1)确定是否为癫痫;(2)明8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痫病(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痫病(1994 年发布)。 (1)发作前可有头晕、胸闷、惊恐尖叫、恶心、腹部不适、心神不宁、幻听或幻视等不同发作前兆。 (2)以起病急骤、时间短暂、可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反复发作为特点。

13、 (3)发作时可见多种形式,可表现为突然昏倒,项背强直,四肢抽搐;或仅两目瞪视,呼之不应;或头部下垂,肢软无力;或口、眼、手等局部抽搐而无意识障碍;或幻视;或呕吐、多汗;或言语障碍;或无意识的动作等。 (4)发作后可有朦胧、嗜睡、Todds 麻痹、头痛、或恢复正常等不同表现。 (5)反复发作可造成患儿不同程度的认知、心理、社会功能障碍。 (6)多有家族史,每因惊恐、劳累、情志过极等诱发。 (7)脑电图检查有阳性表现,有条件做 CT、磁共振检查。 (8)应注意与中风、厥证、痉病等鉴别。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儿科学(沈晓明、王卫平主编,人民卫

14、生出版社,2011 年 5月第 7 版)。 (1)确定是否为癫痫。 9(2)明确癫痫的发作类型或属于某一特殊的癫痫综合征。 (3)尽可能明确或推测癫痫发作的病因。 (二)证候诊断 1惊痫证: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惊叫、吐舌、急啼、惊惕不安、神志恍惚、面色时红时白,四肢抽搐、神昏,平素胆小易惊、精神恐惧或烦躁易怒、寐中不安,舌淡红、舌苔白,脉弦或脉乍大乍小、指纹青。 2痰痫证:发作时瞪目直视、喉中痰鸣、痰涎壅盛,四肢抽搐、或局部抽动、或抽搐不甚明显,意识丧失或神志恍惚、失神,或头痛、腹痛、肢体疼痛,平素面色少华、口粘多痰、胸闷呕恶,可伴智力低下,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3风痫证:常由外感

15、发热引起,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发作时突然扑倒、两目上视或斜儿科中医诊疗方案 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颈项强直、全身强直或阵挛或四肢抽搐、神志不清,舌淡红或舌红,苔白,脉弦滑。 4瘀血痫证:既往产伤病史和(或)脑外伤病史和(或)颅脑感染史,发作时头部晕眩、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固定,或肢体麻木,或头部刺痛,痛有定处,年长女孩的发作往往与月经周期有关,行经前易发作,平素易胸胁少腹胀满,舌紫暗或有瘀点,苔少,脉涩,指纹沉滞。 5脾虚痰盛证:发作频繁或反复发作,抽搐无力,平素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时作眩晕,食欲欠佳,胸脘痞闷,泛恶易呕,咯吐痰涎,大便稀薄。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细软,指纹淡红。 106脾肾两虚证:发病年久,屡发不止,发作时多以瘛疭抖动为主要表现,平素时有眩晕,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睡眠不宁,大便稀溏,可伴有智力发育迟滞。舌淡或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惊痫证 治法:镇惊安神,豁痰熄风。 推荐方药:镇惊丸加减。茯神、枣仁、龙齿、石菖蒲、远志、钩藤、天麻、胆南星、半夏、川黄连、沉香等。 中成药:小儿琥珀丸、琥珀抱龙丸等。 2痰痫证 治法:顺气豁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加减。石菖蒲、胆南星、陈皮、清半夏、枳壳、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