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407887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性与个性倾向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个性与个性倾向性 一、个性的概述 二、需要 三、动机 四、动机理论及应用 五、学习动机 一、个性的概述 (一)个性的一般概念 1. 什么是个性 个性(individuality)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以表示所扮演的角色。现代心理学中个性一词,沿袭了它的含义,以说明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 个性就其本质来说是社会的。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处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及一定的政

2、治关系之内,时时受到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消费所构成的各种关系的影响,还受到社会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从而成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者。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从这个意义来看,个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因此,在评述个性时,它的社会本质是主要标志。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考察社会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 2. 人格的含义 人格这个概念与个性关系密切且容易混淆。为了进一步理解个性概念,有必要对人格概念进行简要的

3、阐释。 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对人格理解不同,对人格所下的定义也很不相同。奥尔波特(Allport,1937)最早对人格的定义做过综述,考察了 50个定义。 自奥尔波特之后还有不少心理学家综述或分析过人格的定义,又提出新的定义。 例如: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有人则把人格看成是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如自我、特质等) ,还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格定义是为学者们一致认可的。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心理学家对人格的众多探讨与盲人摸象颇为相似,抓住尾巴的说大象和绳子一样,摸着腿的说大象像棵树,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因此,

4、目前在人格研究领域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研究类型或研究取向,一时难以统一。根据国内外的各种定义,笔者借鉴叶奕乾的观点,以抛砖引玉。认为,在心理学中,“人格” (personality)一词主要有下列三种含义。 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 该意义上的人格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也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而个性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例如:奥尔波特把人格定义为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中国心理学者荆其诚教授等人指出:“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荆其诚主编,1991) 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和教育卷都指出,人格也称个性。教育卷还

5、指出:从广义上说,人格与个性同义,均指个人的心理面貌。 人格与个性同义时,只包括个人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 M.艾森克指出:“有些心理学家(如卡特尔)把智力看作人格的一个方面,但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指情绪和动机水平上的个别差异。 ”(艾森克,2000) 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认为,“个性包括能力、智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人格则只包括气质、性格等”(燕国材,1998) 。但奥尔波特提出的十个基本单元中包括智力(Allport,1958) 。 当代西方的心理学教材中通常把“智力”和“人格”分列为两章。 人格量表主要测量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特质。例

6、如:美国已出版的心理测验(第三版) (Tests In Print,简称 TIP)和心理测验年鉴中按内容把测验分成十七类,其中人格测量是第十一类,智力、学习、语言均另列一类。 可见,人格有时和个性同义,即人格也称个性;人格有时仅指性格和气质,不包括能力;有时人格的外延要比个性更广,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而且还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荆其诚,1991)人格一词可以用大小不同的三个同心圆来加以描述,它是一个具有性格、气质,个性和心身特质组织三种含义的多义词,如图 1所示。 图 1 人格的三种含义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 个性的整体性 个

7、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个性。 现代心理学把个性看作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把个性看成完整的构成物。 2. 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个性具有稳定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人在行为中的偶然表现不能表征他的个性,只有在行为中比较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表征他的个性。 例如:一个处事稳重的人,偶然表现出轻率的举动,不能由此说他具有轻率的性格特征。 潘菽曾指出:“心理过程是指心理的一时动态表现,个性指的就是一个人(或每

8、个人)所有心理静态或较稳定的状况的全部内容。 ” 然而,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个性具有可塑性。 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可以随着他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的不断变化,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教育的作用和自己的主观要求不同而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改变。 儿童的个性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个性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个性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说个性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 个性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个人的个性都由独特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所组成。 个性最突出的一个方面便是它的独特性,亦即个别性,是一个

9、人所独具色彩的心理面貌和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倾向、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的独特结合,其中包含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的特点,能力、性格、气质的特点和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等特点的独特结合。 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面貌。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他们的心理面貌也不完全相同。 如有的人待人热情,有的人表现冷漠;有的人视觉感受性强,有的人听觉感受力强;有的人意志坚强,有的人意志薄弱等。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个性上毫无相同之处。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相同方面(共同性) ,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的不同方面(差异性

10、) 。 每个人都具有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俗、阶级和集团的共同思想感情等,每个人也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所以说,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是指个性所包含的成分或单位。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统一体。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 这两大部分的有机结合使个性成为一个整体结构。 1. 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的各个成分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

11、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其中,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个性倾向性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世界观居于最高层,它制约着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论和行动的总动力和总动机。 2.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而形成的,因此带有经常、稳定的性质。但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性心理特征又缓慢地发生变化。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12、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一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受个性倾向性的调节; 另一方面,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性倾向性的变化和发展。 因此说,个性是一个多种因素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生物遗传素质、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以及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 1. 生物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遗传素质是个体所具有的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个体的身体结构、形态和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等,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特点。 遗传素质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

13、的作用,一是表现在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否则,相应的个性就不可能发展,因而生来目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生来聋哑的人不可能成为歌唱家; 二是它为个性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凡生理发育正常的人都可以成为具有某种才能、某种品德行为的人。然而,人的遗传素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人的生理形态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各不相同,这些差异为后天个性心理的差异提供了物质基础。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双生子研究(twin studies)是研究个性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弗洛德鲁斯等人(Floderus et a1.,1980)对瑞典的 12?000名双生子进行了人格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关系数是+0.50,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只有+0.21 和+0.23。 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这说明遗传在这两种人格特质中显示了较大的作用。 采用加州心理调查表 (CPI)对高中生进行的一项双生子研究也表明,在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中,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具有较高的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