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40688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萨迦面具制作的传统工艺萨迦法舞与萨迦面具 萨迦是历史上萨迦王朝的发源地,萨迦寺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萨迦派的祖寺,现存各类文物近 10 万件,有“ 第二敦煌” 之称。萨迦面具特指在萨迦寺宗教仪式中跳神表演所戴的面具和藏戏面具,它自成体系,是在西藏萨迦本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我国藏区,藏传佛教寺庙神舞和藏戏、民间舞蹈、民间祭祀活动中所使用的面具,在藏语中称之为“芭” 。它不仅是藏族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藏族造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萨迦面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萨迦县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上戴萨迦本地制作的各种面具相当多,其中最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宗教活动,就是萨

2、迦寺每年举办的夏季法会和冬季法会。 每年的藏历七月称为夏季大法会,当地居民也把这一时期称之为“普珠 ”节, “普珠”意为观修供养。 “普珠”节期间,喇嘛跳古老的金刚橛神舞“多吉普巴” 。这种舞蹈气势很盛,开场仪式便有 100 佘名戴各种动物野兽类面具的演员旋转和跃跳。 藏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为冬季大法会,称为“堆钦 ”。主要内容仍然是神舞表演,僧人和俗人以萨迦寺巴贡霞护法神的面具为主,戴着萨迦本地制作的各种护法神、萨迦各种女活鬼面具、幻化神野牦牛面具、哈相面具、阿扎热等贴布脱胎面具进行神舞表演以纪念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萨迦教派 700 年前统治整个西藏的光荣,据说旧时西藏萨迦派的“堆钦

3、” 是整个藏区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尼泊尔、印度、缅甸等的商业、文化、宗教界的人们商贸洽谈与文化交流的盛会。由此可见西藏萨迦面具制作的起源早,历史悠久。 在藏语中,萨迦面具是有专称的,叫“热盾木芭” ,即“胶布面具” 。因为这种面具在制作过程中需使用泥质胎模,然后在泥质胎模上用加胶糨糊层层贴布成型,脱胎后,经彩绘而成。这个名称既符合传统称呼,又体现了其在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工艺特点和使用的主要材料。 西藏萨迦贴布脱胎面具制作技艺 据萨迦县萨迦镇夏尔巴村已有 77 岁高龄的拉木锁桑珠老人(萨迦面具制作传承人)和他的( 传继人)46 岁的儿子扎西双双荣获日喀则地区首届农牧民手工业“十大能工巧匠” 荣誉称号

4、,扎西对西藏萨迦贴布脱胎面具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特点、制作过程的介绍使笔者粗略地了解了西藏萨迦贴布脱胎面具制作技艺与流程。 西藏萨迦贴布脱胎面具制作材料。萨迦制作贴布脱胎面具主要材料为黏土、布料、牦牛粪、树叶沫,或是牛羊毛颜料、漆、牛皮、木材等。黏土用以塑制胎模;布料、胶用以塑制面具白坯;牦牛粪用以节约黏土并脱胎方便简易;颜料、漆用以白坯着色、上光罩面;牛皮和木材则用以作附件。在西藏萨迦当代贴布面具的制作材料较之历史上的传统用材在材质上有了一定的变化,诸如颜料、胶、漆、布等。在历史上,所用颜料大都使用天然矿物和植物颜料,这种颜料多数产于萨迦本土,也有部分从印度、尼泊尔等地进口;天然矿物颜料最

5、大的特点是色泽稳定,在自然环境中不易发生其他化学反应,不褪色。现如今,西藏萨迦面具制作依然使用天然矿物和植物颜料。在历史上,西藏萨迦面具使用的胶是用本地生长的牦牛和黄牛皮用土法熬制的,而现在却多数使用内地工厂化生产的成品牛胶或骨胶,两者相比较,内地工厂化的成品牛胶或骨胶性能优于藏区土法熬制的牛胶。在历史上,制作面具白坯所使用的布料大多来自于内地的土布,而当今使用的亦是工厂化生产的细布(纱布),二者之间在性能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土布较厚实,粘贴出来的面具如果层数与细布相同,则显得厚实、稍沉;而细布(纱布)粘贴的面具则较薄而轻。在用漆方面,当代用材与历史上传统用材则有显著差别,当代面具制作中所用

6、罩面光漆多为现代化学清漆。现实贴布面具所使用的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聚氨酯类罩面清漆。其他牛皮、木材和黏土等材料的使用则依然如故。 西藏萨迦贴布脱胎面具制作使用的工具。贴布脱胎面具制作所用的工具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取土、调土工具;第二类为胎模和贴布白坯成形的工具;第三类为绘制着色工具;第四类为安装附件所需的钻、皮针、刀及其他木工工具。取土工具主要为锄头、锹、背篓等。调制黏土的工具主要为木槌藏语中叫“叠美” 、筛、水瓢、水桶等。制作胎模和贴布白坯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艺人用硬杂木大小木棍削制的大则藏语名叫“热罗” ,中则叫 “帕点”,带弯则叫“ 阔点 ”,最小则叫“尖点”(刻刀之意)的工具,这种工具的

7、形状比较特殊,两端呈斜椭圆形平面两平面互相平行,一端斜向外,另一端斜向内。一端平面为光面,另一端为齿面但也有光面。两端斜平面以下更渐收细,至中部又逐渐回粗,中部呈瓶鼓状。之所以颈细,中腰粗, “阔锤” 可用铁质的小锤轻拍胎模敲碎后大部分自然脱落,主要是便于艺人把握并两端使用自如,一般每个艺人都备有长短、粗细不等的一套,多则十余支,少则四五支,以方便不同部位的细部修改和压实、抹光等。此外便是用以裁剪布料所需的剪刀。在西藏萨迦面具着色彩绘的画笔都是艺人自己制作的,藏语称“笔尔 ”,其笔管很细,笔毛也很尖细,制作方法与内地的毛笔,工笔画用笔基本一致。笔管是用竹子作原料,有时用细木棒来代替,笔毛多数用

8、松鼠的毫来制作。据老艺人讲,最好的笔毛是用青藏高原一种特有的“岩鼠” 的毫制作的。贴布面具着色彩绘所用的笔与藏传绘画中(含绘制唐卡、壁画)使用的笔是一致的。在萨迦也有一些艺人不再自制“笔尔 ,而是购买内地生产的绘画用笔,其效果与自制“ 笔尔 ”同样如意。盛装颜料的杯碟,依然使用盛产于当地的陶杯,有的地方已使用内地生产的搪瓷或细瓷杯碟。安装附件时,有的面具需在头部顶端安装木管或铜管,安装木制件或是其他附件,所以有的部位须钻孔,有的部位须用皮针引线将附件缝牢,有的部位须开口,故常须使用钻、皮针、刀等工具。若所安装的附件属木制件,那么木制件的制作还须使用木工工具,如锯、刨、斧、凿等。 西藏萨迦贴布脱胎面具制作的工艺流程与技法。西藏萨迦面具制作有很多道工序,其工艺流程为:选料、采料、下料、开坯、放线、粗开脸、粗雕刻、粗打磨、细打磨、刮灰、上白底色、底色打磨、上底颜色、文开脸、描脸谱、熬桐油或生漆、上底油、上面油、上亮油,晾干后,栽胡子或眉毛开光点相,每个程序中还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操作过程和技艺方法。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笔者先后多次目睹了老艺人的实际操作,基本了解到了这种面具制作的三次成形工艺流程。 1、制作胎模是整个面具造型的关键,胎模成形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面具成形的水平和艺术效果,大致分三道工序。 备泥。面具的胎模均用黏土作为原材料,所需黏土不但要求细腻,而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