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住宅设计方法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404862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住宅设计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地住宅设计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地住宅设计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地住宅设计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地住宅设计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地住宅设计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住宅设计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地住宅规划与设计探讨山地住宅由于有着高绿化率、低密度、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这三大先天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环境优美的山地住宅,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亲近自然、拥抱自然”也是人类追求居所的最高境界。一、山地住宅规划的交通组织设计由于山地住宅用地形态复杂,一般占地面积较大,自成体系,小区内的交通以车行为主,步行为附,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区内道路的使用效率是构成小区优雅环境的前提条件。道路流线尽量结合地形,地势和等高线的变化,因势利导,做到流线简洁,减少道路坡度变化和施工土方量,还要结合市政管道的敷设进行设计。做到既适应用地地形因素,又保证空间在视觉上不断变化,简单明了。交通道路

2、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户的干扰为原则进行布置。二、 山地住宅的竖向设计山地住宅小区的竖向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尽量减小土方工程量,利用建筑基础、地下车库、路槽及管沟挖方余土,移挖作填,使填挖方基本平衡,避免出现余土外运现象。排水暗管均设于路下,然后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网。管道的敷设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大致可分为 3 种:架空、直埋和地沟。室外给水管道、污水管道、电气线路、通讯光缆等均宜采用地下敷设方式。三、山地住宅的空间布局:1. 山地住宅要满足住宅日照,通风,密度,朝向,间距等方面的要求,以利于获得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或防风条件,并能有效地防止

3、噪声污染,使居住环境方便,安全,安静,便于居民联系交往,便于管理。2.山地住宅规划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态系统,让建筑和自然和谐的融合。对小区内的环境尽量加强绿化,做到区内区外浑然一体,使山地住宅成为绿色住宅。3. 山地住宅的类型也决定了小区的空间形态。联排住宅具有线性特点,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复杂的地形特点,有意识地将建筑的走向予以调整,形成弯曲和错位,打破空间的单一性。利用山地地形自然形成围绕山峰布置的组团。双拼住宅和独立别墅可作为整个小区的核心和亮点,并以错落方式布局,创造出整个小区在空间节奏和景观层次上的变化。4.山地住宅规划时,还应注意到当地的地质结构。因为,这些过程确立了不同

4、场地的稳定性、承载力以及开挖和整坡的难易。5.山地住宅小区以居住为主体,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宅的干扰。6.小区入口设计可以考虑对景的设置,创造开放和优雅的入口形象。同时将小区内部的景观尽收眼底,从而提升小区的对外形象。四、山地住宅的生态景观设计山地住宅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是应该做到景观先行、人工与自然和谐。将景观元素辐射的各个住宅组团中,让各家各户享受到最好的景观。景观组织方式与处理手法:1. 结合建筑的布局方式,景观组织沿建筑而设置,并在建筑间较开阔的地方设置景观节点,形成空间趣味点。2. 设置视觉通廊,通过对

5、建筑合理组织,形成无视线障碍的景观通廊,使整个小区空间通达舒展。3. 发展立体绿化,营造空中景观。这是有效增大住区绿化面积,改善环境,美化住区的重要措施之一。4. 水体设计中,考虑到岸边湿地对水体净化价值的可利用性,故应对湿地加以保护,同时,更注重的是居民亲水愿望。在湖岸设置木栈道和休闲平台,增加行走湖岸的乐趣。5. 宅旁景观设计要结合建筑布局和地形特点,注重创造居民可以聚集活动的场所,创造别具特色的“ 环境节点”,使居民感受到交往带来的情谊、温暖、祥和的大家庭气氛。五、山地住宅的建筑单体设计山地住宅的建筑设计要通过对地块山形地貌的理解,找到最有效的构思方案。如建筑沿等高线随山体布局,形成了收

6、放自如、起伏跌宕的局面;再如根据不同坡向和地形高差及台基面积建造不同类型的建筑,使每幢建筑顺应山势,与坡地交错,这样一方面丰富了住宅的场所,同时也避免了对自然山体的破坏。增强住宅设计的创新观念。既要满足居住功能多元化。住宅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享受空间。又要有超前性和弹性,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结语设计建筑其实就是在构筑一种生活模式,建筑的每一个空间,每一步台阶都规定着使用者的行为方式。所以,在山地住宅设计中,更应该处处从生活入手,让建筑的每个细节都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利用山地住宅特有的地形、地貌条件,创造出拓展人们空间感受,增加人们情感体验的场所空间。让住户在身

7、心愉悦中营造充实的居住空间,并在这样的空间里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绿维创景相关美图推荐:麓鸣园山地住宅的两个户型设计http:/ Monte Rosahttp:/ 维护山地生态平衡(即生态观)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环境,山地建筑在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气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特殊性,其生态敏感性更强,其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做出反应的可能性要比平地环境大得多。 而过去,沿袭平原地区的城镇规划理论与方法布局结构模式、经济指标体系等,使山地建设难以因地制宜,适应于千姿百态的山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变化,屡屡出现“建设性的破坏”有的盲目追求平坦开阔的效果,依赖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削平整个山头,既增加造价,又破坏原有的

8、地貌,丧失了山地建筑的特殊韵味。还有的建筑为了争取用地,竟然不惜开山填沟、改变水道、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因此,欲做好山地建筑设计,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设计观念,树立起保护山地生态系统、维护山地生态平街的观念,做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谨慎动土”。2.2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即技艺观)山地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是建筑师在山地建筑设计中的职业追求。对于山地建筑而言,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性,它对建筑技术的依赖性要比平地建筑更加明显。比如在山地建筑的交通组织方面,为了适应山地地形的起伏多变 ,人们常需要采取特殊的交通技术(设置爬坡或采取架桥、挖隧道、缆车、倾斜电梯等),而这些道路系统既是交通设施又是建筑群体的有机

9、组成部分,它构成了群体空间的骨架;另一方面,由于地形的特殊,山地地表成了山地建筑的背景或组成部分,山地绿化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山地建筑的景观效果。另外,山地建筑涉及的很多技术问题,也远超出一般平地建筑的技术问题。以往的建筑设计中,这些问题通常都由相关专业人员分项独立完成,建筑师关心得甚少,导致设计的整体性欠佳。例如挡土墙既是边坡稳定技术的具体体现,又是建筑立面的必要组成部分,并能在一定情况下充当空间围合物的角色,对于山地建筑的立面造型与空间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建筑师在设计初期就参与,使项目从宏观的构思到细部的艺术融为一体一气呵成,更可能从多方面探索山水园林建筑在山地的各种表现形式。当然这对建筑

10、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建筑师熟悉各种专业知识,并将其融于建筑设计之中 山地建筑的技艺观,既要提倡对建筑技术的尊重 又要表现出山地建筑及其环境、对艺术的追求。2.3 建筑不是凌驾于环境之上,而是融于环境之中(即环境观)建筑脱离不开环境,建筑必须依附于环境而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师的创作活动实际上就是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过程。直接地说,就是要在建筑所处的总体环境中去为建筑寻求到一个恰当的“坐标点”。因此,也可以说是环境创造了建筑。当然,“环境” 的涵义如果是广义的话,就还应该包含社会、文化甚至心理等方面的环境要素,建筑就应当看作是这些环境要素综合作用下的最终体现和生成物。但无论

11、如何自然环境却是建筑创作所面临的最为直接、最为具体也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环境要素。建筑所处的环境,事实上已经向建筑师提示了各自特有的创作空间,环境则孕育着无穷的创造力,一个建筑作品的成败如何,往往取决于建筑师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特征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方面固然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也给大自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己成为当今人类共同的呼声。因此,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建筑所处的山形地貌,与其密切的相契合以尽量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建筑总是要落脚于某个特定环境之中,受到这一环境定势的包容和制约,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建筑的形体、空间和风格。因而环境是

12、建筑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反过来,建筑创作的成果又应表现为环境、建筑与其所处环境共生共融,和谐共处,成为新的环境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环境又是建筑创作的终点、归宿 。3、结合实例分析3.1 根据山地建筑的不同接地方式,我们可将山地建筑形态分为地下、地表、架空 3种类型 而这 3 种类型都能产生与生态紧密结合的成功建筑。基地形状的产物(地表形):一个体现基地形状的建筑形态追求是建筑与地形的“契合”,它有几方面的要求:建筑平面力求与基地形状尽量吻合,不以生硬的“方块”形状去占据自由变化的山地平面,建筑剖面符合基地现状,采取跌落、台阶或错层的形态。由此, 我们可以知道,表现“基地形状”的山地建筑形态是极

13、具生态合理性的,它贴近地形,对山体环境的改变极少。掩土建筑(地下形):在生态学上的优势主要在于保持了山体的原有地形、地貌,为保留各地区的自然植被或增加山地绿化面积提供了可能性。此外,建于土层中的掩土建筑还能躲避外界的剧烈变化,营造舒适的小气候。如我国陕北窑洞,与传统的窑洞式掩土建筑相比,在现代结构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山地建筑在平面形态上可以更自由。从生态观念出发的另一种山地建筑形态就是把建筑底面抬高,形成架空(架空形)。这种形态的雏形即是我国传统山地建筑中常见的干栏式、吊脚楼式建筑。3.2 借景手法的使用大理三塔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也是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该组建筑群位于大

14、理以北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 3 座佛塔组成 呈鼎立之态。远山近水、绿树倒影与三塔互为添辉,相与增色,成为建筑空间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建筑融于景色,景色融于建筑”的一种人与自然亲和关系的体现,是建筑与环境的一次和谐的对话。3.3 山地建筑群的设计探索对建筑群而言,科学地进行竖向设计并创作出既充分利用地形环境又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现代建筑,应该是立意构思的重点。竖向设计在山地建筑群的布置中尤为重要。进行竖向设计的任务是利用建设用地的自然地形,选择合理的设计标高,使之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同时达到土方工程量少、投资省、建设速度快、综合效益佳的效果,尽可能减少对原来自然环

15、境的损坏,建造出合乎人群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要确定建筑物室外场地和道路等的设计标高,相互协调,确定地面排水的方式和相应的排水构筑物位置,确定土石方平衡方案。4 小结为了反映山地建筑群的特色,城市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起伏变化的地势,提供了登高俯瞰的特殊条件,展现出城市群体的全貌和总体轮廓 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因此应从宏观的角度,着重考虑城市、群体的总体布局,获取山地城市的特殊空间效果。适应性。山地城市总体布局及高低错落、参差起伏的建筑群体,反映出对山地城市自然地理条件的适应性以及为适应地形采取灵活的布置形式,并产生多变的空间效果。层次性。空间层次包括水平的纵横层次和垂直方向的竖向层次,尤以竖向层次为其主要特征。 它构成具有立体感的高低层迭的层次,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有机性。山地建筑遵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设计,尽可能保持自然地形、地貌,建筑与山石绿化密切结合,并利用地形,结合环境,成为有机整体,反映出建筑的地方性特征。绿维创景相关美图推荐:山地建筑之西班牙平台别墅http:/www.j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