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审是与非1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964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称评审是与非1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职称评审是与非1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职称评审是与非1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职称评审是与非1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职称评审是与非1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称评审是与非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称评审是与非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职称评审是与非 10 多年前,评职称,使各种技术人员欢欣鼓舞,甚至奔走相告。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也因此得到了社会的某种肯定和提升,尤其是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象一池春水,荡起阵阵涟漪,受到广泛关注。 评职称,在过去的岁月里,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对改变“官本位” 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论资排辈和事实上普遍存在的“终身制” 等原因,这种“ 评职称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人员虽已拿到了某种专业技术职称,却完不成这一职称所应完成的工作,而单位只得因人设岗;一些确有能力完成高于自身职称一个“职级” 乃至两个“职级”工作的人员,因为诸

2、如“年限不到 ”等原因而无法晋升相应职称,结果拿着中级甚至初级职称待遇,干的却是“副高” 乃至 “正高”的工作;甚至于“职称系列 ”与“官级系列”的某种“相当于”,逐渐演化成职业声望与官员衔阶相对照的一个“系统参照” !有人总结出职称评定制度的十大罪状:评审形式主义、制造矛盾、养肥贪官、滋生学术腐败、学历造假的根源、培养庸人懒人、使职称掺水贬值、形成学术垄断、养活低劣学术刊物、催生学术垃圾。 这十大罪状听起来颇有些刺耳,将职称制度说得一无是处,显然有失偏颇。但这些指责也绝不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 这一系列问题的最直接恶果是很多人的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职称评

3、聘还要不要再搞下去?评,如何评定,还要评多久?停,用什么方法更趋合理,会出现什么后果?这是我们医疗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职称评审何去何从 在我国,除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医务人员外,只要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比如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新闻专业人员都离不开职称评定。评职称不仅要考专业知识,还要考计算机、外语,让不少人倍感压力。尽管如此,人们对评职称仍趋之若鹜。因为职称太重要了,它绝不仅仅是“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称号”那么简单,与其挂钩的是工资、奖金、福利、职务以及退休后的工资待遇等诸多利益。 前段时间,一则名为北京市属高校实行教师聘任制的消息出现在各大

4、门户网站上,该消息称,今年北京市市属市管普通本科院校将全面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由市里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将被取消。 几天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相继对中宣部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进典型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进行了系列报道。中国青年报的知识创新:改革决定命运一文为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总结出 6 大亮点,其中的亮点之二就是今后不再评定职称。在中科院, “研究员” 不再是技术职称,而是一种岗位。想当研究员必须符合岗位基本条件,公开竞聘上岗。 一时间,关于职称改革的话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现行职称制度已经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

5、是怎样改,甚至是还要不要存在的问题。 要想完全说清职称到底算什么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国由国家统一实施的职称体系,分三个等级五个档,即高级(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 助理级、员级);有 29 个系列,包括医科、工科、农科、林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和党政管理 12 个大类学科共 700多个专业,其庞大、面广世界罕见。 由于职称与职务在现实运作中功能交叉,人们常常将这两个不同概念混淆。国际上普遍认同的职称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 衔 ”或“称号”,用来反映 “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等级”。现代汉语词典对职务的解释则是“职位规定应该担任的

6、工作”。不同职务只代表职位的高低,并不代表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而我们所说的职称,则囊括了职务、职位、学衔、称号、资格等多种含义,使本不相同的两个概念盘根错结,显得异常复杂。对医务人员来讲,还是医术水平高低、临床经验多寡的象征。 常言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国的职称制度也是经历了 50 多年的发展才形成如今规模的。解放初期至上世纪 50 年代末,专业技术职务实行任命制,工资和技术职务挂钩。60 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经济困难,需增加工资的职务任命制度陷入停顿。1977 年至 1983 年实行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聘任职务,不用履行职责。技术职称实际上成了工作成就、学术水平和业务能

7、力的标志。1983 年起暂时停止了职称评定工作,对其进行全面整顿,并研究改革方案。1986 年,国家决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有资格进入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人员,仍都被作为国家干部对待。2000 年 8 月以后,全国开始实施评聘分离制度。 与许多同利益挂钩的事物一样,本应规范并被广泛认同的职称制度产生了不少问题,受到众多人有评上的也有没评上的,有将要参评或者压根儿就无需参评的指责。有人甚至极端地说:评职称,就是一堆傻子在评定下面的一伙人中谁最有资格来做傻子。 虽然原则上实施评聘分离制度,但在实际运作上却并没有得到有效贯彻。计划经济“大锅饭” 所形成的平均主义惯性,使“评聘分开 ”遇到较大阻力

8、。某医学院一位工作 4 年的年轻讲师对于评职称颇有微词:“现在评职称更多的是看资历,一些老教师因为年龄大了,年限够了,相对职称就高了,但带的学生却不一定出色。 ” 他认为评定职称对他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左右为难。 “评 ”存在着不够客观公正的现象,那么“聘”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中医院医生,日前讲述了所在医院竞聘上岗的过程:“评上职称两年后才能与工资挂钩,然后竞聘上岗,有名额限制,通过考试才能享受相应待遇。上头的意思是想阻止一些不劳而获现象,但落实起来却走了样。像我们去年竞聘上岗,100 多个医生只有 1 人落聘,还是个常年请病假的。 ” 不单单是医务界,其他行业毫不逊色。一位铁路系统

9、的老员工,由于学历不够,按现行制度不具备参评资格。在退休前,此人铁了心要评上职称,找领导大闹了一场,使得风波迭起,产生了很多矛盾,同事间甚至为此结怨。 由于担心激化矛盾,许多单位放弃了评聘分离的原则,实际上实行的仍是评聘合一。 “你有,我有,大家都有” ,不评则已,评则必聘。 评职称中,托门子找关系是不争的事实。有些人,评职称,不靠真才实学,而是靠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公关能力。山东中医药大学的王教授退休前,每当要评职称时单位里的年轻人便纷纷找上门,希望她把课题让给他们。这让王教授很为难,不让捱不过情面,让了自己便错过了搞科研的机会。考虑到职称关系到年轻人的发展前途,王教授让出了一些本属于自己的

10、课题:“实际上这是人才与资源的浪费。 ” 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虽然历年来中央到地方都在试图进行改革,但步伐明显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混够年限、资历就能参评职称,一旦评上就等于有了终生不变的任职资格,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无视岗位职责,将任职资格终身化并与待遇直接挂钩的制度,造成了“因人设岗、有岗无责、论资排辈、人浮于事”等种种弊端。特别是职称与待遇挂钩,使职称实际上成了一种职务,客观上形成了与行政级别并行的一种等级制度。评上职称,跟着而来的是诸多“诱人” 的好处,在利益面前自然有人多方钻营、勾心斗角,有人投机倒把、生财有“道 ”,也自然有人利用特权、待价寻租,职称

11、制度也因此带上了一抹不应有的灰色。在山东,就曾有市民向济南日报 “党报热线 ”栏目打电话反映,有人在网上叫卖职称外语考试答案。济南市人事局考试中心有关负责人称,网上卖的答案肯定是假的有人期望通过“非常” 手段通过考试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诈骗的可乘之机。有人总结出职称评定制度的十大罪状:评审形式主义、制造矛盾、养肥贪官、滋生学术腐败、学历造假的根源、培养庸人懒人、使职称掺水贬值、形成学术垄断、养活低劣学术刊物、催生学术垃圾。 这十大罪状听起来颇有些刺耳,将职称制度说得一无是处,显然有失偏颇。历史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职称评聘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

12、些指责也不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当前职称评定现状的确有违初衷,而且有少数人利用职称制度的某些漏洞谋取私利, ”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毁掉了职称的名声与公信力。 实际上,早在 2001 年,中国科学院就已停止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全面推行的岗位聘任制,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契约管理。同时撤消院及下属单位各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根据不同岗位要求,组建相应的聘任委员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聘任程序和考核标准与办法。5 年后,中科院的改革取得成功。 由于各地、各行业、各单位改革步伐不一,现阶段职称评聘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亦评亦聘,评上基本就会聘用;二是评聘分离,即

13、评和聘不再挂钩,评上不一定聘用;三是聘任制,即中科院采取的方式。 相比之下,聘任制更符合市场经济下对人才流动的需求,也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通行的制度。在英国、法国、德国,当职位出现空缺时,一般不从低一级职位中评定晋升,而是面向全国甚至国外进行招聘。在这些国家,职称晋升比较困难,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在本单位得到晋升机会。在日本,教授、副教授出现空缺,要刊登广告公开招聘。在美国则实行招聘制,执行“不晋升就辞退” 的制度。 有专家指出“评聘分开” 只是过渡方式,要从根本上消除现有职称评定制度所带来的弊端,只能采取“只聘不评” 的聘任制,这将是我国职称改革的主要方向。但也有人指出,这样彻底放弃评职称的激进式改

14、革应慎行。 实际上,中科院当年一提出不再评职称时,舆论立即大哗。人民网曾就此事做了题为“由只聘不评说职称制度改革”的话题讨论,网友参与者众,叫好者与反对者势均力敌。 耐人寻味的是,反对者反对的原因并不是认为“聘任制” 不好,相反都承认这是个相对较好的制度。他们担心的是“ 橘生淮北为枳” ,评职称再不济,终究还有个“杠杠”,虽然有不公现象,毕竟还有点约束,而聘任制缺乏明确的标准,加之权力下放,怎能保证聘用的公正? 有人主张:“职称评定,废掉算了” 解决问题可能并不这么简单。中国科学院施行聘任制能成功,与其作为国家首屈一指的科研单位,受到广泛监督和具有良好的透明度不无关系。可是,当我们将聘任制推广

15、开来,谁能保证在那些缺少监督、习惯暗箱操作的单位不会将其误用、滥用?而评职称产生的现行问题正是我们误用、滥用了这个制度,是社会转型期规则失范带来的。 xx 年是职称制度改革加快步伐的一年。人事部部长张柏林表示,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逐步建立科学、分类、动态、开放的职称体系,形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正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职称工作运行机制。此外,人事部在原有职称系列和已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础上,着手研究编制科学的、符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需要的职称框架,并做好工程师制度改革研究、扩大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结合试点、建立职

16、业水平评价制度试点等工作,为分类改革探索路子。 人事部的改革方针着重强调了“分类改革、分步实施” ,对关系众多人利益、涉及面广的职称改革坚持这样的原则无疑是务实与明智的。 日后,职称评定工作将沿着多元化评价方法与先进的评价手段相结合的方向改革,根据专业和岗位要求,采用考试、考评结合、考核认定、直接聘任等多元化评价方法,推行笔试、面试、述职、答辩等多种评价方式。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的“四不唯”原则;对不具备规定学历或任职年限,但确有真才实学、业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申报职称这不仅仅对医务人员是福音,而是为年轻人和绝技在身人员打开的一扇成才之门! 医生职称评审脱离临床实际 文李智勇 目前医生高级职称的评审标准,脱离了临床医学的特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不利于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 从理论上来看,各条标准(条件)都很客观,操作性强,但按照这些条件评出的人才偏向于理论型,而并非临床上需要的那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