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845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人本身的关怀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性化 ”关怀是如今设计行业的热点问题,是设计美学的成长方向之一, “人性化” 关怀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以美学的方式,将审美心理、文化等人文因素融入设计工作中,增强人们的审美体验,引起人们心灵的感动和回味,从而使得更多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使着设计美学向前迈进,并改变着现代设计的方式与内容。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更倾向于接受可以给人亲切温馨和轻松愉快心理感受的设计产品,对于现代

2、设计工作者而言,要积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人性化” 关怀理念应用到实际设计工作中,给人以更多的亲情、温馨与自然。 一、设计美学中“人性化” 关怀的重要性 “人性化 ”关怀是设计美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迎合人们心理、生理需求以及增强设计产品的亲切感与感染力的必要条件。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关怀主要表现在人体工程学方面,以人为中心,把人们的行为特点、动机需要以及能力等融入设计环节,从而满足以人的需要为主的功能性设计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和非物质功能逐步表现出分离的态势,设计逐步向着信息化、科学化以及精神化的方向迈进,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 ”设计,增强了产品的生命力

3、和审美情趣,使得产品更具有灵性。产品造型是设计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因素。设计人员利用颜色、材质和形状等因素的改变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并在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产品的感染力和灵活性,从而获得以情动人的设计美学体验。科学与艺术的相结合也是设计美学中“人性化” 关怀的重要表现,产品的性能和外观不仅仅要与环境的空间感相适应,还要满足人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要。 二、设计美学中“人性化” 关怀的表达方式 1.设计美学的“以情动人” 造型要素是设计美学中比较重要的问题,设计的特征的性质要利用合理的造型实现具体化、明确化和实体化的目标。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荷兰飞利浦

4、公司针对儿童设计的“发现者 ”头盔,将其设计为 “头盔”的模样,外部是一个能够打开的半球型罩,这样不仅仅避免了灰尘污染,而且切实保护了电视屏幕,再加上颜色的巧妙搭配,更加迎合了儿童的好奇心。在现代设计美学领域,设计人员能够在机械化大生产技术的背景下,能够利用合理的情趣化点缀增强产品的性能,提升产品的灵性。 2.设计美学的“以技服人” 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 关怀设计必须要注重人机工程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技术人性化的科学,注重协调技术与人的关系。真正的人性化设计要追求更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方式,注重产品使用时的舒适感,这是“人性化 ”关怀理念在设计美学中的重要表現。例如,眼镜是近视

5、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眼镜重量直接影响着鼻子的负荷,而外形则影响着脸部的美观。如今的钛合金眼镜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脸部的装饰品,不仅可以增强人的高雅气质,还可以使使用者感觉更加舒适和温馨,这即是利用人机工程学而表现的设计人性化。 3.设计美学的“以名诱人” 巧妙地使用语言和词汇,为设计的产品取一个适合且符合人们审美观念的名字,通常是设计美学中“人性化” 关怀的点睛之笔。优秀的选题通常可以造就一篇美好的文章,给读者一种无穷的思考,并深化文章的主题,优秀的设计同样需要美好的名称烘托和点缀,引导人们去体味和思考。例如,意大利设计师索扎斯曾经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了一台便携式打字机,其外观是鲜艳的红色,并富有独特的雕塑感,取名为“情人节的礼物 ”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给人们无限的思考和想象。 三、结论 总而言之,设计美学中的“人性化” 关怀充分展现了人类的自我关注和对生活的热爱,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设计联盟层次也会持续提高,人们的认知、思想意识以及审美能力不断推动着设计美学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类设计是人们感情、精神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表达,设计人员要积极提升设计物审美价值,增强人们的情感体验,促使人性趋于完美,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亲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