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7658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职称评审之苦辣酸甜职称评审尽管仍免不了有暗箱操作的不和谐,但对于医学专业仍是相对客观公正的。毕竟,从整体上看,学科带头人必定是能撑得住的人;在重要岗位的人必须是在专业上拿得起来的人;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岗位上的专业人员,也是兢兢业业积累学识的人。北京文学最近开展的问题讨论“中国职称评审制度向何处去”引发了多位文友的宏论。笔者拜读之后浮想联翩,寻思自己在医院工作多年,既作为参评人员被别人评审,又当过初评委去评审别人。在此,笔者想从医学专业职称评审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感受。一、职称评审中的奋斗之苦从事临床医学专业,最看重个人的专业能力。如何评价医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呢?职称评审制度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

2、量化的办法: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由群众评议和专家评审,给参评对象打出具体的分数。 “德、勤” 这两项分数高低自有公道在人心,无需多说。关键点是看能力和成绩,其中最容易量化显示的项目当数外语成绩和论文发表情况。这两项分数的高低就足以把参评对象的差距拉开。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评审制度初立阶段,及至整个90 年代,很多医院都开办了英语学习班,聘请外语专业的教师按照职称外语考试的规律特点分层授课。个人如果坚持得好,可以从最初级逐年递进,直到高级职称要求的外语考试水平。当然,在繁重的病房工作之余坚持学习,结果是常年的睡眠不足和常年的紧张疲惫。这需要毅力。再说学术论文,有分量的文章背后是大量的心

3、血。要利用业余时间跑图书馆检索,然后是科研立项和开题报告,接着在日常工作中挤时间去实施检查、统计分析、总结成文。最后还要与各个专业期刊编辑部不断地打交道:退稿改稿定稿,一审二审三审版面费自然是要交的,因为医学专业期刊发行量小且受众单一,成本就难免高。审稿编辑们极认真,大到学术观点的争议,小到图表的统计学符号与数字,处处渗透着改稿专家的心血。这样的审稿对于作者来说不啻于一次授课,学生给先生交束脩也算应该吧。况且高水平期刊给同行们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不交版面费就不能发表论文? 前提是你的文章首先要够得上刊物水准,否则光凭交钱照样不能发表,高级别的核心期刊尤其是如此。职称评审一路走来很苦很累,身累

4、心也累。二、答辩现场的辛辣之风能够走上评审答辩现场的参评对象,已经算是闯过了一关又一关,这就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你的专业水平究竟如何,不是只听个人述职“自吹自擂” 就能行, 还要面对 15 位初评委和台下所有同行听众,回答评委们即兴提出的问题。高职评审时,大部分评委从各单位外聘。专家们个个都不是等闲之辈,几乎人人秉承严谨求实的精神,其中每每更有几个颇具学究风骨的专家,对每个答辩人都绝不轻易放过。提问内容之广泛,提问角度之“刁钻”, 非如此 ,不足以显示专家之水平。有一位 30 岁出头的女博士申报临床专业的高级职称。答辩的主题就是她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课题。评委们频频提问,女博士侃侃而谈。因了她的从容

5、不迫,也因了她的年轻,评委们兴趣盎然,有问有答你来我往地竟然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答辩现场好似学术报告会。台下就有听众议论她肯定能轻松过关了。忽然,有评委提出了一些临床常见的问题,女博士就迟疑了,“板眼” 有点乱了。评委发话:“你很年轻,学士、硕士、博士一路读下来要用 10 年时间,真正在临床从事实际工作才刚几年?可我们评审的是临床副主任医师而不是副研究员,否则我可以给你很高的分数”全场鸦雀无声。专家评委们在答辩现场观点鲜明、直言不讳,让参评对象充分领略了使人汗颜的“辣味 ”。那位专家评委客观地指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职称不等于称职!按照现行的评审制度,一个本硕博连读的临床医学生如果顺利,有可能在毕

6、业 10 年后就达到最高职称,而医学教育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医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临床经验。因此,医生能否胜任临床工作应该作为最硬的指标。否则即使满腹经纶也只能“纸上谈兵” 。事实上 ,从一些医疗纠纷来看,低年资高职称的医生更容易出事故,就是因为缺乏临床经验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情况其实也给职称评审制度提出了一个必须重视的改革问题:重学历还是重能力?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比如将临床和科研型的学者分清楚,专注于临床的称为医学博士(MD),偏重基础的称为哲学博士(PHD)。对于医学博士不强调发表科研论文数,主要看中的是临床技能;或者将医生的职称和学历分开,对高学历者不能缩短

7、必要的实践时间等等。三、功夫之外的酸味常听人说“功夫在什么什么外 ”,这里说的“功夫”是指在专业能力之外。进入新世纪以来,职称评审制度不再是一评定终身,而是 5 年一个任期。这 5 年一个轮回的举措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来说,算敢于碰硬。但是对于专业能力在两可之间晃荡的人来说,在论文上面所下的功夫,有时候又让人觉得有点酸,不大对味儿。医院每年都要张榜公布当年论文发表情况,张三李四王五,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一般期刊等等。时有那状元榜眼让人惊叹,一年下来竟能刊登二十余篇。于是就免不了大伙儿私下议论,且不论这么些文章背后需要有多少工作量在支撑,单是抄写打字也就够忙活的,但再怎么不可思议,反正所挣分数领

8、先了。至于质量嘛,再“说” 吧。总有那么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让人觉得有点“ 那个 ”。说 “学刊趋利”?其实,作者署名亦趋利。 评审论文计分是按照期刊等级和作者排序来算的:每篇核心期刊论文的第一作者计 2 分,后序作者的分数减半,依次类推。为了给自己的论文总分数再增加那么一点点,竟有少数夫妻同行给彼此的论文相互署名。于是,身为内科医生的妻子在内科专业的论文上给身为外科医生的丈夫署一个或四、或五、或六作者的名字,反之,丈夫对妻子也是一样。一篇又一篇,其奈我何? 这可应了一句俗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四、职称评审制度也有甜职称评审制度颇有些类似当今高考,尽管不完善,有待改革的内容尽管多,毕

9、竟还是对医务人员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宏观上看,评审将外语作为一条硬标准,推行这么些年来促进了医务人员学习外语的热情,使之能够阅读国外学术文献,面对医疗工作中比比皆是的外文标志和使用说明书不再发憷,接诊外籍患者也可以顺畅地交流。在学术会议上笔者就经常看到外籍学者的现场口译由参会中方人员自己担任。职称评审对于发表论文的硬要求也“逼” 出了医务人员的科研意识,身处繁杂的临床日常工作,再也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了。想晋职吗 ?写论文。论文是什么 ?是扎扎实实的专业领域研究,是独到的学术见解,是实实在在的个人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大家都下功夫了,整体的学术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在职称评审的述职答辩现场,胸有成竹者酣畅淋漓,含糊其辞者如坐针毡。在公开的场合,用公开的方式,由众评委当场亮出一个公开的分数。不管你是沉着应对还是惴惴不安,行与不行都要见个真章。答辩会似学术会,对所有旁听者都是一个开阔眼界的学习机会。职称评审尽管仍免不了有暗箱操作的不和谐,但对于医学专业仍是相对客观公正的。毕竟,从整体上看,学科带头人必定是能撑得住的人;在重要岗位的人必须是在专业上拿得起来的人;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岗位上的专业人员,也是兢兢业业积累学识的人。因为,临床医学在法律上关乎到人的生命安全,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糊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