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350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审美张力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包含了电影界公认难拍的水、小孩和动物这三大元素,而且是一部讨论宗教信仰、情节比较简单、 “偏文艺” 的影片。 少年派远离了对性欲、暴力等市场卖点的展现,也没有引人发笑的噱头,却具有“慢热型 ”的叙事节奏,忠实于诠释原著富有的哲学意味,力图表现宗教信仰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要言之,这是一部引人思考的严肃的电影,而非一部追求娱乐的通俗作品。上述因素似乎注定了这部影片很难取得突破和成功。然而, 少年派让我们再次见证了奇迹的产生,它使技术与艺术、小说与电影、艺术和商业都获得了“互动” 和“双赢” 。 一、改编什么与如何改编 作家扬马特尔自信他的

2、Life of Pi具有生机与活力,但是他从未想过这部小说竟然真的以镜头语言呈现在大银幕上。如今这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已经成为叫好叫座、享誉全球的大片。事实上,该小说在 2002 年获得布克奖之后,就得到了李安的阅读和喜爱。但这是一部最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小说,因为把奇幻小说改编成电影有很大的难度。李安曾说光是剧本前后就修改了 400 稿,又一五一十地做了 70 分钟的动画片,从接拍到竣工共花费了近四年时间,调动了 3000 人在工作,而支持他做下去的原动力是题材本身的吸引力。李安从这个宗教加海难的题材中读出了可以与观众共同分享的东西:人对生命和信仰的热爱,人在绝境中的恐惧、焦虑、孤独和抗争,

3、精神生活之于人生存的重要性。正是因为小说的主题“切中了生存的核心”, “放诸四海而皆准”,所以李安才不畏拍摄的难度和艰苦,接拍了这个“烫手山芋 ”,并且四年磨一剑。从李安的访谈录中可以发现,他认为这部哲学思辨意味很浓的现代漂流故事本身具有普世的价值,是值得为之冒险和付出的。当然,这部以漂流故事为主要情节、以宗教信仰为底蕴的小说原著已经是获得多项文学大奖的畅销书,这也是李安改编这部电影的信心和缘由所在。 也就是说,小说本身是富有魅力和价值的,但又是难以拍成电影的。从文学与电影的张力关系来看,笼统地讲,小说属于语言符号的艺术,是一种时间艺术,而电影则属于视听艺术和空间艺术,把文学语言改编成视听艺术

4、并不容易,何况这是一部奇幻的“名著” 。但是,小说和电影在“ 叙事 ”层面上具有很强的通约性,这正是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的美学基础。小说少年派无疑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它的故事不算一波三折,但让人感到惊险、离奇、震撼,而且它富有哲理,引人回味。独特的故事性、较强的动作性和名著的效应性,这是小说少年派为电影带来的基础和优势。无论是否阅读过原著,前去观看电影的人都有许多问题和期待。仅仅观看了这部电影的人会思考李安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而先看了小说原著的观众则会追问:李安版的少年派与原著有何异同?电影改编了什么?是如何进行改编的?原著有无对导演形成限制? 李安的电影少年派在故事上、精神上都是忠实于小说

5、的,注重故事的开放性和象征性,追求画面叙事的深度和美感。剧本虽然前后修改了很多遍,但都忠实于小说原著这个底本。比如电影与小说一样都以派为中心讲述了发生在印度、大西洋、墨西哥医院的几个故事,甚至连叙述故事的视角、语态、节奏、顺序和立场等都与原著相同。电影少年派可以说充分汲取了原著的文学营养,也在最大程度上运用视觉语言再现了原著的主题。但电影改编不是照搬原著,而是在原著基础上的“转换” 和创新。李安对小说非常着迷,可为了让故事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具有更多的娱乐元素以便被海内外的广大观众所接受,他还是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才情和思考。 电影对小说内容做了一些增删和改动。首先,电影增加了派的初恋故事。在电

6、影中,派因为代替老师给舞蹈队打鼓伴奏而结识了阿南蒂,后来派问她舞蹈动作的含义,带她去动物园参观镇园之宝老虎,最后还在远赴异乡前和她依依惜别。初恋的戏码在电影中并不多,但爱情元素不仅带来了土色土香的印度民族歌舞,而且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回味。阿南蒂的舞蹈动作所具有的莲花含义,与之前派的母亲在地上所画的莲花以及后来他在海岛上遇见的莲花形状的食肉树叶相互呼应,使整个故事衔接得更加连贯,也让莲花意象本身具有了生与死的象征意义,而这一点恰恰吻合了印度教中湿婆的象征含义。湿婆是印度教主神之一, “集水火不相容的特性于一身,既是毁灭者又是起死回生者,既是大苦行者又是色欲的象征,既有牧养众生的慈心又有复仇的凶险。

7、 ”其次,电影删去了小说中派为了求生而杀食海龟和海鸟,并且试图吃掉老虎粪便的情节,当然也删去了老虎吃掉在海上漂流的瞎眼法国人的故事,而在小说原著中,少年派“受需要和疯狂的驱使” ,也吃了一点人肉!此外,小说详细描述的生吃鱼肉的细节在电影中被轻描淡写,小说中派对动物的好奇心被电影改编成冒险给老虎喂肉。电影对这些故事的删减、改动既是为了故事的前后照应,也是出于伦理上的考虑。因为生吃鱼肉尚在观众的接受范围内,生吃海龟和海鸟则有点残忍和血腥了,而老虎吃人、人吃人的故事就更加恐怖、骇人听闻了。这部电影旨在讲述信仰对于人生的不可或缺性,于是,李安不得不遮蔽掉小说中一些过于血腥和惨无人道的故事,以便让电影为

8、不同国度、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观众所接受。这些增删和改动,无不显示出李安对生态、生存、人性、信仰和伦理的细腻处理和深入思考。 正如小说作者马特尔所说,电影少年派在视觉画面上的表现是超乎寻常的, “李安不愧为一位电影艺术大师,是一位以画面为语言的诗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运用的 3D 技术让小说中传奇式的漂流故事更加直观、震撼,把海难故事审美化、娱乐化了。电影中的许多画面美不胜收,在光与影的作用下,美轮美奂的鱼群、灿烂深邃的星空、变幻多姿的幻影等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的奥妙和人心的隐秘,让享受到视觉盛宴的观众对电影画面印象深刻、流连忘返。 “从美学角度来说,文字和图像本来各具特色,图像以

9、其直观性和具体性见长,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联想性著称。文字读物可以唤起读者更加丰富的联想和多义性的体验,在解析现象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着独特的表意功能。图像化的结果将文字的深义感性化和直观化,这无疑给阅读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 ”3D 技术的成熟运用的确使电影的画面出彩许多,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为电影提供了解决拍摄水和动物等难题的方法,也为观众提供了许多审美快感。影视与文学、经济、政治、宗教等存在一种审美张力,从这种张力关系中可以窥见影视叙事策略和审美蕴藉。电影少年派的改编策略和改编效果,显示出影片对文学性和视觉逻辑兼顾得较为圆满。但毋庸讳言的是,这部电影在内容上是依赖于原著的,在技术则是依赖于数码技术的,在一定程度上李安正如他自己所言是小说具象化的导体和灵媒。然而,李安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合作团队,很好地呈现出文学与电影、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审美张力,把这个奇幻的漂流故事用电影语言叙述得栩栩如生、扣人心弦,也把人对信仰的依附巧妙而诗意地表达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