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022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文化情怀点燃人间烟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审美艺术品位的普遍提升,纪录片这一精英文化色彩较浓的电视艺术形式,也逐渐走入普通大众的精神生活,并不断引发观看热潮。而 2012 年 5 月,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将这一热潮推向顶峰。该片以高远的文化眼光,紧贴百姓生活的记录视角和灵活流畅的叙事手法,将我国的饮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影片成功传达出饮食背后博大的人文关怀、诚挚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乡土情结,激起观众强烈共鸣。这极大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题材,增强了表现能力。在营销策略上,该片也堪称典范,与影片相关的各种文化产业正蓬勃兴起。此外, 舌尖上的中国也

2、是本土纪录片国际化战略的一次有益尝试,该片在海外市场亦反响强烈,口碑甚佳。本期刊发三篇研究该片的论文,期望它们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解读可以给读者更多启示。 进入新世纪,纪录片逐渐呈现出数量多、质量高、专业化、产业化的喜人态势。其中尤以两类题材,即国家政治话语的表达,和山水名胜的人文解读,最为成功。然而,这些作品依然保持着纪录片的精英话语姿态,从题材的选择到表现手法的运用,与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和审美习惯存在一定距离。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并以小观大、深入浅出地阐发其背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我国当下纪录片,尤其是人文纪录片努力的重要方向。 正是在这一语境下,央视纪录频道推出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

3、的中国 。一经推出,立即引发收视热潮,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该片成功地以日常饮食为切入点,透视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智慧;它还基于平民视角,忠实纪录普通家庭日常饮食中的喜怒哀乐,并启迪我们品尝其背后的人生况味;它还以灵活的叙事技巧组织纷繁驳杂的内容,使叙事更加流畅,进一步凸显作品的纪实品格。可以说,该片的成功奥秘在于,它用博大的文化情怀点燃了人间烟火! 一、超越味觉:日常饮食的文化观照 我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在数集篇幅内,让观众对其有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绝非易事。导演陈晓卿以高远的文化眼光,超越以往饮食节目中关于菜肴品种、烹饪技法、食品保健等的枯燥讲述,对我国的饮食做整体文化

4、观照,展现出博大的文化情怀。 这首先体现在标题上。 “舌尖上的中国” ,这一内蕴隽永的标题与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先生提出的“文化中国” 命题一脉相承。在这一标题中,立场在“舌尖” ,即指代具体的饮食行为, “中国 ”则延伸为一个饮食文化的的辐射场,意味着对“ 政治地理” 意义上 “中国”的超越! 这一表述不仅标明了“立场” ,还标明着 “中国”之涵义的丰富和深化,更隐含着一种人文纪录片价值观念的转变,即通过对生活中独到“细节”的忠实“记录 ”,揭示人们真实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实现对生活的审美掌握。这体现出创作团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先进的理念。 舌尖上的中国在整体结构把握上,也体现出高度的文化概括

5、力和敏锐的美学感悟能力。作品分七集,即“自然的馈赠” 、 “主食的故事”、 “转化的灵感”、 “时间的味道” 、“厨房的秘密” 、 “五味的调和”与“ 我们的田野”。可见,作者是以文化眼光透视饮食现象背后的哲学智慧,发现这些智慧之间的“文化逻辑 ”,进而确定七个具有内在关系的主题,最后再为每个主题凝练出一个极具美学意味的小标题。具体而言,作品的结构体现了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 的境界追求。就其基本内涵而言,它要求“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把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和谐地共存与演进。 ” 作品编剧深谙此理,开篇就带着“ 对食物的敬意和情感”,展现来自山林、大地、湖泊和海洋中的“ 自然

6、馈赠”。展现了以单珍卓玛、老黄、渔把头等普通劳动者,对自然的深深依赖以及人对自然的呵护。比如单珍卓玛小心掩盖松坑,以备来年再生,查干湖冬捕渔网固定六寸网眼,以放生未成年小鱼,这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给人以莫大温暖!作品二至六集,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人们利用天然食材的智慧和背后的文化意蕴。不论是主食的历史变迁,还是食材的“转化灵感 ”,还是时间对食物的 “二次制造”,以及厨房里的烹饪诀窍与五味的和谐搭配,都体现了人们对食材自然属性的理解和运用,可以说是第一集所确立的“天人合一” 主题的具体展开。而经过一番饮食文化与智慧的巡礼后,作品又回到自然,即最后一集我们的田野 。这里我们看到日喀则藏民祭祀苍

7、天,北京市民桂春将“田野” 搬到了自家房顶上,他们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对自然生生不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祝福,实现了“天人合一” 这一主旨的回归。 作品不仅在整体结构的把握上传达出文化内涵,更注重在讲述具体食物时,将其内在的文化意蕴抽丝剥茧般地揭示出来。下面以“转化的灵感” 中对豆腐的讲述为例说明之。片中先回顾以前大豆不利于人进食的“尴尬境遇” ,这便促使人们探寻进食大豆的理想方式。继而画面转换到将大豆转化为豆腐的关键物质石膏。伴着石膏与豆浆化合的场面,作品只用一句话说明豆腐的生成原理,即“在煮沸的豆浆中,变性的蛋白质和石膏相遇后,迅速发生胶凝作用。 ”可谓惜墨如金!但是,下面在阐释豆腐的文化内

8、涵时,则挥洒泼墨、句句到位。影片先呈现人们以不同方式烹食豆腐的系列画面,旁白同时跟进解说道:“中国厨师对于豆腐的理解,往往会让人大吃一惊,或许可以说,中国人用豆腐表达了自己柔软变通的适应性,所有的这些,让一粒黄豆得到了升华。 ”这一句紧扣标题 “转化的灵感 ”,简洁而到位!在总结时又说:“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某种精神层面的气质,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 ,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 。 ”至此,豆腐的文化内涵才被完全阐释出来,可谓丝丝入扣,升华了我们对食物的理解。详略得当的安排,则体现了编剧对作品主题的准确把握。总之, 舌尖上的中国从整体立意,到结构安排,再到具体内容的讲述,都体现了博大的文化情怀,传达了我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令人叹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