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90008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纪德作品中的开放性结构探析【摘 要】纪德是 20 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作品向来颇受争议。这不仅因为他提出的问题的尖锐性和重要性,还因为其作品具有一种开放型结构。本文力图从对这一结构特征的分析入手,探究这一开放性结构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安德烈纪德;法国文学;开放性结构 安德烈纪德一生创作颇丰,194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位法国人眼中 20 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重视, 人间食粮出版后几乎没有一点反响, 背德者印数只有三百册,窄门也不到三千册。在这些作品的价值为人们发现之后,在得到读者的理解和赞扬的同时,纪德的作品也常常受到人们的误解

2、和歪曲。 他的作品不仅提出问题的极具尖锐性和重要性,其结构也有独特的开放性。其作品,人物不仅是可以发展的更是可变的,其命运有多种可能性。也因此看似在某一个节点终止的情节,却留下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思想上大多是矛盾的,对此作者不予褒贬、不做论断,而交给读者判断。这种给予读者极大自主权的开放性结构是纪德作品的一大特色。 一 在背德者的序言中,纪德谈论写这本书的目的“既不是为了指控谴责,也不是为了护短溢美。而只是避免自作论断早在成书前,问题就已存在。不论米歇尔是能胜利摆脱,还是沦落倒下, 问题都将继续存在。而作者也无意断言他将取胜抑或失败。 ”这种只描绘情节而不加褒贬以及保留问题的做法,对于大部分读者

3、来说都难以接受。在这部小说的结尾,背离道德、尽情放纵自己欲望的米歇尔处于茫然之中,他“为获得漫无目的的自由而痛苦” ,却仍在主张自己的追求并没有超越自己的权利。 在窄门中,追求圣洁理想的阿莉莎和米歇尔具有同样不逊的欲望、同样大的勇气和过度的社会反叛。而追求阿莉莎的热罗姆则和玛斯琳娜一样沉默、消极、抹杀自我。阿莉莎去世后,茱莉埃特劝告热罗姆“该醒醒了” ,但热罗姆对阿莉莎毫无希望的爱情能够保持多久,热罗姆能否从过去解脱,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 田园交响曲中雅克与身为新教牧师的父亲产生矛盾,不仅因为盲女热特律德,更因为两人对于圣经的解释分歧,雅克认为父亲随意解释经文是为自己的欲望辩护,而牧师则坚持认

4、为福音本应该将人引向幸福。最后热特律德的死亡其实是两人共同造成的,牧师引诱热特律德追求不洁的幸福,雅克则让她认识到了罪的概念。 作品的开放性结构,作品并不通向单一结局也不引出唯一结论,小说中没有一个人物是读者可以完全效仿的,也没有一个观点是作者明确支持的。作家的任务只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不安。这种结构是纪德作品的特点之一,其原因既在于纪德无法调节自己的矛盾思想,也因为纪德不愿用自己的教条束缚读者,宁愿读者能够透过自己的作品获得独到的见解。了解这种开放性特征,对于纪德及其作品的理解会有很大帮助。 二 纪德的作品和他的人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通过他在日记以及自传中坦率的自述,我们可以了解纪德生命的

5、轨迹。他 1896 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法国南方的新教徒,母亲则来自于法国北部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两人的地域不同,信仰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截然不同,父亲倾向于无论什么事都要解释清楚,母亲则始终认为孩子应该顺从,而不需要明白为什么。1880 年父亲去世,母亲对纪德进行严厉的清教徒式教育,家中浓郁的清教氛围,为纪德塑造了严苛的超我人格,在此时的纪德对上帝和道德有一种单纯的向往,在他看来上帝应该是第一位的。 在这一段时期,纪德一直竭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在日记中他多次诉求, “主啊,可怜可怜我吧” 、 “主啊、救救我吧” , “肉体的坏疽 袭击,吞噬极为罕见而出色的精质的灵魂”。纪德超我人格对自我

6、的压抑可见一斑。尽管如此,自我也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只要有机会,它也会适时的提出异议,希望能够松动超我的统治,以便能够摆脱或者,至少是为了减轻这种良心的不安。 在 1892 年,纪德被诊断为肺结核,随后几年两次去北非旅行,并最终恢复健康,纪德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次康复纪德称之为“死里逃生” 不仅是身体的,更是心理的。超我实现的是保护和拯救的功能,但同时,也有一种破坏性成分存在于超我之中,并转而反对自我。而且,自我越是控制自己,超我对自我的限制也越是严厉和残酷。 弗洛伊德相信,对死亡的恐惧就发生在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中间。在青年时期,纪德的自我感到自己受到超我的仇恨和迫害,因而放弃自己。但通

7、过非洲之行,纪德从重病中恢复,克服了对死亡恐惧的自我,对超我的依赖不再那么深,因而也不忌惮反抗超我的控制,他的视野大大的拓宽了,思想也更加深刻和复杂,他不再把欲望看作自己的敌人,要努力消除的部分,转而把它当作不可缺少的部分,接纳它,并努力满足它。此时,在纪德的心中,上帝不再高踞神坛之上,人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人的问题取代了上帝的问题。 三 自我的这次反击是纪德人生以及创作的重大转折,从此以后,欲望自我不再是被压迫和需被清除者,反而一跃而起,拥有与道德超我相同的地位了。在发觉想要消除矛盾中的任意一方都是没有可能的之后,纪德开始任由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思想同时存在于自己的脑海中。在作品中,纪德从一个观

8、点变换到另一个观点,每一个都是纪德的思想,却都无法代表他的全部思想。纪德相信为了让这个荒谬的世界将来不再荒谬,就需要人们做一个真实的人、全欲的人、独特的人。 真实,就是要显露自己自然的一面,不加修饰和伪装。在纪德看来,一个人身上既能找到值得赞扬的优点,也有需要批评的缺点,这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教条、习俗、道德观以类的东西,却让人畏首畏尾,沉溺在罪恶感之中,以致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通过强制才能使自己做一点有益的事,每个人都想法设法掩盖自己的真面目。人人都要为自己树立一个典型,然后加以模仿。纪德十分厌恶这种虚假的、强迫的高尚。而全欲,则意味着全方位地思索探求体验人生,既不满足别人走过的道路,也不满足

9、于自己的经验,不要停滞,而要追求变化,永不停歇地追求新事物、新思想。在纪德看来,有很多人、很多作家,滥用自己的影响力为社会带来了负面的效应,他们难以接受别人可以享受他们放弃的自由和幸福,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或者故作高深,或者言之凿凿,迫使读者放弃自己的想法,只接受那些为自己了解的东西,仿佛那才是唯一真理一般。纪德主张,影响不创造任何东西,它只是唤醒。他相信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他也无意抹杀人的独特性,他所要做的只是唤醒读者对自己的重视和热爱,帮助读者预感并施放出自身沉睡的英雄气概。 纪德一直希望能够把自己真实的形象展示给读者。然而,当他把自己的生活与思想坦率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却反而使我

10、们更困惑了。在他众多复杂矛盾的思想中,我们惴惴不安地揣度着,不知道哪些才是他想要我们接受的,哪些又是希望我们摒弃的。却唯独忽略了他反复提醒我们的话“ 抛掉我的书吧 ”,也忘记了他曾说过的,自己能教给读者唯一的智慧就是热爱你自己。其作品的开放性特征,源于他在对道德与欲望关系的探索中,无法调和两者间的矛盾。关于这个问题,他本可以用一个草率的结论作为解答,读者也更喜欢这种观点明确的作品。然而作者却把这个问题原原本本地为我们摆出来,并附上了自己的种种探索,供我们参考,却绝不强迫我们接受。纪德既不自作聪明,也不以权威自居,是真实、亲切的。 读纪德的小说,与其说是在接受他的教导,不如说是展开与他的对话和讨论,比起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恐怕纪德更希望有人能够提出反论,甚至可以驳倒自己,就像他在文学的影响中提出的, “如果我能使你们产生我是说在你们身上唤醒某些你们认为正确美好的思想抵制我的思想,那我会十分满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