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8986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实效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通过辨认两种不同的因素分析大学生的各种需要,旨在探寻有效管理学生之道,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高校激励机制的实效性。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激励机制;高校管理 1、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 是由美国行为学家费雷德里克 赫兹伯格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激励理论。赫兹伯格认为,那些能够带来积极作用的、与工作本身性质有关的因素为激励因素,即自我实现的因素,例如个人成就、领导赏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发展的机会和工作前景等;把那些能够带来

2、不满意效果的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即外化的因素,例如政策、措施、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保健因素恶化到可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工作者就会产生对工作“不满意 ”的态度。 双因素理论的独创性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 相对立的观点,提出了“ 满意”的对立面并非“不满意” ,而是“没有满意 ”;“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 “没有不满意”。要达到“没有不满意 ”即保证保健因素处于可接受的水平线以上;要达到“满意 ”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才能够有效地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 2、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的大学生激励机制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值得借鉴的思想。不论是企业

3、的组织管理工作,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它集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与日常管理于一体,影响其实效性的因素众多,性质和作用各不相同;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虽是独立的,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为了达到激励和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研究激励动机、激励方法、激励目标,重视激励要素,还必须有一个稳定且有效的激励机制。 2.1 针对激励中导致不满意的因素,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高校大学生激励中的保健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各种政策、管理措施、人际关系、物质条件。当这些因素恶化到学生的可接受水平以下时,学生就会产

4、生对学校管理的不满意,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习或生活的积极性。 2.1.1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高校管理制度作用的对象是大学生,根本目的是保障大学生的成才成长。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问题随之而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就显得十分必要。例如,有人提出应当在高校管理制度中引入诉讼制度。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一条规定:“对犯有错误的学生、学校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处分分为以下六种:1.警告;2.严重警告;3.记过;4 留校察看;5.勒令退学;6.开除学籍。”并且规定不服处分者只能向学校“ 申诉 ”,由学校“进行复查”。这种性质不明的处分权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一生的命运,

5、学生无疑是处于管理中的弱势地位。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十八大报告中也首次写入了“法治思维” 四个字,因此应当赋予学生自我救济的充分手段,在高校激励管理中引入相关诉讼的制度,使其更加民主化。再如,应当进行奖学金制度的改革,奖学金不应该仅局限于那些“成绩优异” 的学生,应该注重扩大 “奖学金”概念的扩展,在种类设置、申报条件、奖励方式上应该多样化,树立多元的评价观,才能更加全面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1.2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重视硬件环境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硬件的建设。校园硬件环境主要分为两方面:生活环境,如宿舍、食堂、运动场所等,以及学术环境,如教室和实验室设施、图书馆规模

6、和藏书量、网络状况等。干净优美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和实验设施、高校安全的校园网络、美味可口的饭菜等,都能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使得“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 ;同时,减少华而不实的硬件设施,消除学生的厌恶之感。俗话说,环境是文化的温床,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也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之一。 2.1.3 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探索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和和谐校园构建的关键。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在内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良好关系,是互助互利、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关系,它可以激发客体责任感、积极性和归属感。 当代大

7、学生个性突出、思想新潮,管理者在处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时应努力营造平等管理的氛围, “放低” 老师身份,加强培养沟通的技巧,不能一味地说教,管理者可以利用新媒体,如转发一些积极向上的微博和邮件给学生,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双方在沟通中获得愉悦;当代大学生还容易以个人为中心,管理者要注重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在出现问题时,管理者的作用不是惩罚,而是如何使其转化为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使双方收益。在这种互动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促动下,学生才能无后顾之忧,积极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中。 2.2 把握激励中带来满意的因素,给予相应激励措施 根据赫兹伯格的理论,激励中仅有保健因素是不够的,只能够消除“不满

8、意 ”,在完善保健因素的前提下,应更多地考虑能够直接带来“满意” 的激励因素。高校大学生激励中的激励因素即学生的个人成就、老师和同学的赏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等。 2.2.1 避免过分强调物质激励,重视理想信念的激励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体制的改革促使了人们利益意识的觉醒,很多大学生过分地看重物质利益的激励,认为拥有健康的身体,过硬的知识和技术、较强的心理素质就够了, “假大空 ”的理想信念与生活、与人生价值的实现联系不大。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要注重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观念:更加重视道德理想,而非生活理想;更加重视社会责任,而非个人目标;更加重视道德修养,而非物质满足。例如,

9、在现今高校大学生中,对于”国家奖学金” 评选,大家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到了“8000 元”上而非奖励本身富含的荣誉和激励意义。 2.2.2 把握多样化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全面发展。分析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方式可以看出,其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和弹性化的趋势,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之一。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针对不同目标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和高水平职业人才。在专业方面,当今社会更加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例如,设置可自由选择的学分,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范围、内容、深度等因素,增加综合素质学分等。在修满本专业课程前提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其它课程,这样学生更容易取得成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对于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有重要意义。 2.2.3 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认同感。评价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学生参与性强的评价和回应平台,如满意度调查、公示和投诉制度的完善等;帮助学生建立评价归因分析能力,注重过程而非评价结果;合理分配评价权利,学生的参与性要广,而非是由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说了算,提高激励的效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