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理论教学讲义 好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386780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理论教学讲义 好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二语文]理论教学讲义 好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二语文]理论教学讲义 好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二语文]理论教学讲义 好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二语文]理论教学讲义 好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理论教学讲义 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理论教学讲义 好(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1 世纪,社会经历了信息时代,而今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创感时代,一个更重视创新和感性认知的时代。所谓创感时代,就是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注重右脑的、综合的、创造性的思考,进行感性的、充满想象力的、情景化的创意思维方式,是基于境脉思维方式的“创感时代” 。创感时代以“六感”为主要特征,即设计感、故事感、综合感、共情感、娱乐感和意义感。教学设计是指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作出具体安排的过程。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2、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导入理论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重视、不尊重学习者的学习理论,不了解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是不能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的。因此,我们在这主要了解授导型教学设计的两最为基本的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行为或反应速度、反应频率或形式的变化,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桑代克迷箱桑代克的小猫“迷箱”实验桑代克用木条钉成一个箱子,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 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拼命挣扎,乱咬、乱撞,乱抓,

3、试图打开笼门,逃出迷箱。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她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经过如此多次连续尝试,猫逃出迷箱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效动作逐渐被排除,到了最后,猫一进迷箱内,即去按动踏板,打开箱门,获得奖赏的食物。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根据实验,可以画出猫的学习曲线。该曲线表明猫逃脱迷笼潜伏期与实验次数的关系。桑代克认为猫是在进行“尝试错误” 的学习,经过多次的尝试错误,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饿猫学会了打开笼门的动作。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根据实验,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

4、(S)与“ 反应”(R)之间的联结。桑代克根据实验提出了学习的基条基本定律:1准备律。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处于饥饿状态。如果猫吃的太饱,把它放进迷箱后,它很可能不会显示出任何学习逃出迷箱的行为,而是蜷缩在睡觉。因此,对学习的解释必须包括某种动机原则。即所谓的准备律。换言之,学习者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同他是否作好的准备有关。2效果律。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使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要是猫逃出迷箱后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的话,那么猫就不会再试图跑出迷箱了。3练习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越牢固。

5、2试误说以尝试和错误概括所以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但试误直至今日仍被看成学习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社会行为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1、斯金纳的学习实验研究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在特制的实验箱(斯金纳箱)内研究了白鼠的学习。箱内装有一个杠杆,杠杆与传递事物的机械装置相连,只要杠杆一被压动,一颗食便滚进食盘。白鼠被放进箱内,自由活动,当它踏上杠杆时,有食丸放出,于是吃到食物。它一旦再按压杠杆,食丸有滚出,反复几次,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来取得食物的条件反射。斯金纳将这种条件反射叫做操作性条件反射。2、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基本

6、观点(2)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是强化强化在学习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有人称他的学习理论为强化理论或强化说。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则这个操作的强度(反应发生的概率)就增加。认为学习和行为的变化是强化的结果,控制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的关键。塑造行为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只要安排好强化程序,就可以随意地塑造人和动物的行为。3、斯金纳学习理论在教学上的应用程序教学1954 年,斯金纳在学习科学与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根据他的强化理论,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批评,指出:(1)传统教学在控制学生行为

7、的手段上是消极的,多为负强化(如发脾气、惩罚、训斥等);(2)行为和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3)缺乏连续的强化程序;(4)强化太少。传统教学的最主要缺点就是强化太少。一个教师要对一班几十名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强化机会是做不到的。由此,斯金纳强力主张改变传统的班级教学,实行程序教学,程序问题相当于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的“刺激”,学生的回答相当于“反应”,反馈信息相当于“强化”。 程序学习的关键是编制出好的程序。为此,斯金纳提出了编制程序的五条基本原理(原则): (1)小步子原则:把学习的整体内容分解成由许多个知识点,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流程

8、的安排要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要求学生一一回答,然后学生可得到反馈信息。 (2)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的进度;(3)及时强化(反馈)原则: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加速学习;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用 过去的知识与经验, 对学习内容作出主 动的、有 选择的信息加工。教 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学生不再是被 动接收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加

9、工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用过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信息进行学习的主体。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以学生学习为主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内在动机的作用,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3对学习内容的亲身体验、独立思考、自行探究来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形成新知识框架的构建。教师的作

10、用是要营造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认识学习,获得知识技能,形成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独立思考、自行去探究、发现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布鲁纳强调的是,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地索取过程。以调动学生学习、猜测、探究、

11、发现的积极性。2、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接受过程有意义的学习建立在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与他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基础上。教师就是想方设法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与素质等,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知识变得更有意义。有意义: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建立,教师就是想方设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与素质等。布鲁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设计各种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地索取过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奥苏贝尔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意义的接受过程,教师

12、要想法让知识变得更有意义。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者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具有创新能力。信息社会中公民应能自主学习,能与他人合作共同生存,学 习者获得的是真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是:安排足以使学习者掌握学习内容所需的时间;使学习者在学习上积极地花费时间;应加强对学习者的个别辅导;提高学习者理解教学的能力。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是:教学应侧重学习操作和逻辑结构,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应让学生知道在推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与学习者的思维选择相匹配的教学进行有关内容的学习。加涅的教学思想是:根据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

13、者、行动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反思者等。教师要与学生“ 积极互助、共同发展”,教师“眼中有学生 ”,要与时俱进,要充分挖掘教育的有利时机,促 进知识的生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 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4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而教学设计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管理自己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学生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本身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能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学生是学习的主

14、体。知识观:知识是由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主动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知识结构又是不同的。教学观:教师不能将观念加之于学生的头脑,需要学生自己去建构他们的意义,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组织学生间、 师生间进行协作和深入的对话交流,以便激发学生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们对事物的理解与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学习是一种协商的过程: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由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会各不相同。此 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

15、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只有在真实世界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一、鱼牛 童话与建构主义5德国的一则关于“ 鱼牛” 的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它向鱼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的最具体的就是牛了“比如说牛吧, ”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

16、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 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 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长着四条腿,嘴里吃着青草。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我们不得不承认,就算“鱼”听得再好,“牛”的形象也要它自己在头脑中构建,在鱼的眼中它只见过鱼自己同类的样子,它无法想象牛的真正的样子,所以它会在自己身体的基础上加上了牛的器官。这也就是在教学中一定要避免学生的这种思维定势。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人学习是主动的,是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事物、新信息的重新建构的过程,也就是重新加工、改造,形成新概念、新知识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