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doc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338280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doc(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全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专家指导组2010 年 3 月一、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在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中的独特作用(一)在当前主攻水稻单产中,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能发挥主导作用地少人众,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国,解决粮食安全最主要、可靠的出路是主攻单产。而近年来我国水稻单产徘徊不前,是影响我国稻米安全的主要障碍。主攻单产要靠三方面条件:一是农田水利和物质技术条件的改善;二是潜力更大的良种;三是增产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和普及推广。大量事实证明,目前水稻生产的良种、化肥、农药等物质条件都较好,不是限制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而许多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得不到普及推广是影响

2、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农业部的调查指出,相同的品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产量差异可高达 30%以上。普及推广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可以把多种外在资源因素和品种的内在特性实现最佳配合,充分发挥良种、土肥、植保、农机等成果的综合增产作用,大幅度提高单产,在粮食安全中发挥主导的、综合的作用。(二)发挥栽培技术的显著增产作用,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已有的、成熟的增产效益最显著的先进适用技术的选择和推广上。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已显示了它的这种显著作用。为适应农村劳力大批进城的新形势,水稻栽培技术必须“轻简化”。但过于简化粗放的技术,不能增产。这种轻简不高产技术大量扩展时期,也正是我国水稻单产长期徘徊的时期,我们应当

3、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江苏研究形成“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从 2005 年开始,在安徽、江西、云南、贵州、河南、广西、四川、辽宁、黑龙江等 20 个省(市、自治区)和当地农业行政、科研、院校和农垦合作,在籼、粳稻,单、双季稻,手插、抛栽和机插栽培上引进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在相同的品种和施肥水平下,均比当地现行栽培方法能增产 10%以上,高的可达 20-30%,并收到省种、省水、省肥、省工的综合效果。在农业部开展的万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中,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产量达标率很高,得到了农业部领导的重视,被列入重点示范推广的核心技术。(三)正确理解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科学含义2“水稻要高产

4、,技术要简化”是今后水稻栽培的方向,而目前生产上采用的粗放的“傻瓜化”的栽培技术,是与高产背道而弛的。要解决技术简化与高产的矛盾,必须对技术实施科学的精确定量。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以“适宜的最少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生育时期、用最适宜的物化技术数量”,即“三适宜” 上精确定量,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实际上它是一种我国首创的轻简实用的数字化栽培技术,是世界栽培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大革新。二、双季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定量原理(一)水稻高产(增产)的基本途径:在保证获得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80-85%以上)和粒重。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

5、,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前够苗,控制无效分蘖,把双季稻茎蘖成穗率提高到 65-75%。在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基础上,通过适时适量施用穗肥,主攻大穗,可以协调足穗与大穗以及与提高结实率的矛盾,获得高产。这一高产途径,成为水稻密、肥、水调控技术定量的最主要的依据。(二)用水稻叶龄模式来精确定量最少作业次数、最佳作业时间。正确应用水稻叶龄模式,必须掌握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和穗分化叶龄期这三个最关键的叶龄。1、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叶龄通式为:(1)伸长节间数(n)4 个以下,总叶龄( N)13 以下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N-n+1 叶龄期。双季早稻和用双早作双晚栽培的品种属于这种类型。

6、以 12叶、4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12-4+19,应用符号表示。(2)主茎伸长节间(n) 5 个以上、总叶龄(N)14 片以上的品种(以中稻作双晚栽培的多数属于此类型),中小苗移栽时为 N-n 叶龄期,大苗移栽(8 叶龄以上)时为 N-n+1 叶龄期。以双晚 14-15 叶、5 个伸长节间品种为例,15 叶 5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15-510,应用符号表示。14 叶、5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14-59,应用符号表示。 14-15 叶、5 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 14.5-59

7、.5,应用符号 表示。2、拔节期(第一节间伸长)的叶龄期通式为 N-n+3 叶龄期,或用 n-2 的倒数叶龄期表示。3例如 12 叶、4 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早稻品种,拔节叶龄期为 12-4+311;用 n-2 表示为 4-2 2,即倒数第 2 叶出生期,12 叶品种的倒 2 叶,即是 11 叶,用符号表示;15 叶、5 个伸长节间的双季晚稻品种,拔节期的叶龄为 15-5+313;用 n-2 表示为 5-23,即倒数第 3 叶出生期,15 叶品种的倒 3 叶,即是 13 叶,用符号 表示。3、穗分化叶龄期的叶龄通式概括为叶龄余数 3.5(倒 4 叶后半期)破口期,经历了穗分化的 5 个时期。叶龄余

8、数 3.53.0(倒 4 叶后半期) 苞分化期叶龄余数 3.02.1(倒 3 叶出生) 枝梗分化期叶龄余数 2.00.8(倒 2 叶到剑叶露尖)颖花分化期叶龄余数 0.80(剑叶抽出) 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叶龄余数 0破口 花粉充实完成期4、将三个关键叶龄期汇成总表:双 季 早 稻 4个 伸 长 节 间 1叶 品 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 孕 穗 4个 伸 长 节 间 12叶 品 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2 孕 穗 4个 伸 长 节 间 13叶 品 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2 13 孕 穗 双 季 晚 稻 5

9、个 伸 长 节 间 14叶 品 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2 13 14 孕 穗 5个 伸 长 节 间 15叶 品 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2 13 14 15 孕 穗 5个 伸 长 节 间 16叶 品 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2 13 14 15 16 孕 穗 苞 分 化 期 枝 梗 分 化 期 颖 花 分 化 期 花 粉 形 成 及 减 数 分 裂 期 花 粉 充 实 完 成 期 45、高产群体若干生育的定量指标高产群体各生育期主要形态生理指标按生育进程定量汇入图 1,把它作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定量的依据,

10、由此作出的技术定量,也就保证了群体的发展符合图 1 的要求,能使高产频频重演。(1)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群体应在 N-n(或 N-n+1)叶龄期之初够苗,以后要及时控制无效分蘖;在拔节叶龄期(N-n+3)达高峰苗期,高峰苗为预期穂数的 1.4-1.6 倍(双季籼稻);此后分蘖逐渐下降,至抽穗期完成穂数,此时群体中存活的无效分蘖应在 5%左右。N-n 叶龄期不能够苗,即使以后分蘖数猛增,仍不能保证足穗大穗。够苗过早,无效分蘖过多、封行早,成穗率低、穗小,也不易高产。 如江西双季早稻品种陆两优 28 的总叶片数为 12 叶、4 个伸长节间,亩产 600公斤左右的目标产量要求的预期穗数是 21 万左

11、右。其群体生长合理的茎蘖动态是:群体在 N-n+1 叶期够苗,即在 12-4+1=9 叶期达 21 万左右;高峰苗叶龄期出现在茎 蘖 动 态 最 佳 抽 穗 结 实 期 SN N-n N-n+3 倒 2叶 期 抽 穗 期 抽 穗 后 20天 成 熟 期 移 栽 期 有 效 分 蘖 临 界 高 峰 苗 叶 龄 期 拔 节 叶 龄 期 增 加 生 物 量 40公 斤 左 右 (早 稻 ) 增 加 生 物 量 40公 斤 左 右 ( 晚 稻 ) 计 算 确 定 达 到 适 宜 最 高 苗 数 为 穗 完 成 适 宜 穗 数 基 本 苗 穗 数 苗 数 的 1.3-1.5倍 生 物 量 60公 斤 左

12、 右 ( 早 稻 ) 生 物 量 10公 斤 左 右 ( 早 稻 ) 生 物 量 70公 斤 左 右 ( 晚 稻 ) 生 物 量 10公 斤 左 右 ( 晚 稻 ) LAI4.0 4.5(早 稻 ) LAI 6.5 7.0(早 稻 ) I4.5 5.0(早 稻 ) I 7.0 7.5(晚 稻 ) 顶 4顶 3 顶 3 =顶 4 顶 4顶 3 叶,穗肥一定要推迟到群体叶色落黄后才能施用,且只施一次,数量也要减少。(三)精确灌溉技术1、活棵分蘖阶段(1)中大苗移栽的,移入大田后需要水层护理。浅水勤灌。(2)小苗移栽的,移栽后的水分管理应以通氧促根为主。在南方稻区,机插稻一般不宜建立水层,宜采用湿润

13、灌溉方式,待长出一个叶龄发根活棵后,断水露田,进一步促进发根,待长出第二片叶时,才采用浅水层结合断水露田的方式。穴盘育苗抛秧的发根力强,移栽后阴天可不上水,晴天上薄水。2-3 日后断水落干促进扎根,活棵后浅水勤灌。2、控制无效分蘖的搁田技术(1)精确确定搁田时间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必须在它发生前 2 个叶龄提早搁田。例如欲控制Nn 1 叶位无效分蘖的发生,必须提前在 Nn 1 叶龄期当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 80%左右时断水搁田。土壤产生水分亏缺的搁田效应在 Nn 叶龄期,但对够苗没有影响,被控制的是 Nn1 叶位对水分最敏感的分蘖芽,便最受到抑制,在 Nn1 叶龄时不能发生。搁田效应持续两个

14、叶龄,同时也使 Nn2 叶龄无效分蘖也被抑制。(2)搁田的标准18土壤的形态以板实、有裂缝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形态以叶色落黄为主要指标,在基蘖肥用量合理时,往往搁田一、二次即可达到目的。在多雨地区,搁田常需排水,但在少雨地区,可通过计划灌水来实施,灌一次水,待进入 Nn1 叶龄时,田间恰好断水。3、长穗期浅湿交替的灌水技术水稻长穗期(枝梗分化期到抽穗)既是地上部生长最旺盛、生理需水最最旺盛的时期;又是水稻一生中根系生长发展的高峰期。既要有足够的灌水量满足稻株生长的需要,又要满足土壤通气对根系生长的需要。浅湿交替的灌溉技术,一方面满足了水稻生理需水的要求,同时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活力,增加了根

15、系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从而促进了大穗的形成。浅湿交替灌溉方法:长穗期田间经常处于无水层状态,灌 2-3水,待水落干后数日(3-5 日),再灌 2-3,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浅水层与湿润交替的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能使土壤板实而不软浮,有利于防止倒伏。4、结实期采用浅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能显著提高根系的活力和稻株的光合功能,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和长期灌水的比较)。四、如何做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的几点认识(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最重要的组织保证,栽培技术推广是政府行政行为,各地先进栽培技术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都是通过组织层层发动、层层示范,把关键技术作为生产任务布置来推动的。不能希望全靠农民自发行为。(二)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同志的积极主动精神,是保证技术落实到千家万户最基本有效的办法。掌握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的原理和方法,要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基础。现有留在农村的老弱劳动力是很难直接掌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