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7781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修复原理与农业生态建设内容提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搞好农业生态建设迫在眉捷,人们应遵循自然规律,依靠自然本身的功能恢复农业生态。本文从生态修复的原理出发,论述了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以期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关键词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作者简介 冷传明(1970) ,男,河南焦作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地理讲师。(河南焦作 45400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长期耕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工业“三废” 排放量不断增加,化肥、农产、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搞好农业生态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2、、生态修复及理论基础 1生态修复的涵义 生态修复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它是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生态本身进行修复。为了加速已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以人工措施以加快生态系统恢复的步伐。生态修复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切实遵循自然生态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当地的水、土、光、热、生物等自然资源,依靠大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和人为干涉快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 2农业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是生态修复必须遵循的自然规律 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自然生态环境是包括生物体与环境自然因素组成的一个互相依存与制约、相对稳定的有自组织功能的大系统,该系统具有

3、恢复到接近于原自然生态状况的自我修复功能。建设性的农业生态环境,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否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由于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与偏差,在我国农业生态建设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教训。2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搞好农业生态修复的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深刻反思后产生的新认识。人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违背生态规律的自然改造,不仅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还会造成自然灾害。因此,任何形式的自然改造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要从人口、资源、资源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点出发,开展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步伐,建立良好的

4、水土保持生态系统。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内涵,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理论。 4农业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 农业生态修复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实现水土保持目的的措施。其技术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是有“封” 、 “退”、 “造”、 “建” , “综合治理”、“结构调整、生态移民” 、 “突出小流域治理,以小促大”等。 “封 ”既是“封山禁牧,舍饲养蓄”。要真正做到“ 封得住、有效果、不反复”,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 “退”即是” 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 。大量事实表明,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产沙区,坡度在 25以上的坡地必须退耕。如果

5、措施得当,退耕后农民还可增加经济收入。 “造” 即是“造林”。坡度大于 15的荒山荒坡、退耕地,以营造水土保持林、薪碳林和用材林为主,强加管护抚育,形成乔、灌、草多层次防护体系,有选择的发展经果林。通过推广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彻底解决群众的燃料问题,可有效的保护植被。 “建”即是“建设一亩高标准农田”。农民在退耕二亩坡地后,在山坡下或沟谷地建设一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搞好农业生态修复,必须注重水土保持的综合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生态修复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调整结构、生态移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措施。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深刻变革。要想使生态修复

6、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生态修复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和生态移民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地区经济得到发展3。生态修复作为一项水土保持新举措,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总结新经验、新方法,丰富和发展其理论与实践。 二、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 1增加了农民的生态意识,提高了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 各地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上不断提高认识,积极探索生态修复的技术与方法。在政府的大力宣传和积极引导下,大多数农牧民逐渐接受了这一新的理念,认为生态自我修复是一项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好办法,是人类实现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参与封禁治理的积极性很高。2000 年和20

7、03 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的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农村群众投工,必须严格执行村内“一事一议”投劳制度,凡是群众不愿意投劳的不得强迫。这方面云南省在“长治” 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农民投资的积极性,90以上的群众愿意投劳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为做好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1)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据调查,各地在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后植被覆盖率迅速增加。陕西省吴旗县封禁 4 年,林草覆盖率提高了 31 个百分点,福建省永泰县封育治理后,植物种类增加了近 3 成,森林覆盖率由 23提高到 4

8、33内蒙古娥托克前旗、乌审旗、毛乌素沙地的植被覆盖率由 10提高到 4050。 。1995 年,广东省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绿化达标,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 3050。江西省兴国县曾是一片“红色沙漠 ”,如今坚持了封禁治理,突出了预防保护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达74。过去河床以年均 46的速度在淤积提高,如今以 57的速度在降低。减轻了洪水灾害,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生态修复之所以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是因为封育保护解除了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系统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区域林草植被种类和数量必然增多,水土流失程度自然减轻4。 (2)保土减沙效益

9、明显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正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加强的时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局部地区特别是水蚀区成效是显著的。截至 2001 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815 万2,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 15 亿,增加蓄水能力 250 亿3,减少黄河泥沙3 亿。与第一次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初步比较表明,不仅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而且保土减沙效益也有显著的提高。如“ 三北 ”地区的防林面积由 1113 万 2 增加到 38735万2,防林区提高农作物产量 10,提高牧草产量2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可降至 5002。 (3)蓄水保水、分洪抗旱能力增强 农业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功能

10、是由地上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而实现的。实验证明5,在有林地区,日降雨量30无出水;日降雨量 55100才见细水流出。年降雨量 1200时,有林地区水分损失量仅 50,而相同环境条件的无林地区可达到 600,一亩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 203。生态系统的蓄水保水能力主要体现在雨季能蓄水、分洪,在旱季则能抗御干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能大面积增加植被,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也增加了下垫面的蓄水保水的能力。据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3,黄土高原现有水土保持工程年减少入黄径流 10 亿3,规划中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工程每年将减少入黄水资源量4050 亿3,单就确保黄河不断流来说,它是不利的影响,但从满足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分析,它所减少的这部分水量是水土保持工程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所必需的,因此是功而不是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