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374799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柱相关反应点诊治思路(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医学对于脊柱和疾病关系的认识始于本世纪初,目前国际上文献报告的与脊柱有关的疾病涉及神经、消化、吸收、泌尿、生殖、内分泌、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而且随着临床医学不断大量地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于脊柱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从一般临床分析发展到一系列基础理论研究。Philips(1927 年)首先指出心绞痛样的胸前区痛可因颈神经根受压而出现。Gunther、Kerr 和 Sanmpson(1929 年)报告了 30 例颈性心前区痛病例。Reeves 和 Harrison(1958 年)提出心绞痛和骨骼痛同时存在的看法,认为后者能诱发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Kapoor 和 Tiwary196

2、6 年通过一系列检查和试验证实颈性心前区痛确实存在。脊诊诊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之上根据脊柱两侧的病理变化,并结合现代解剖学、全息学说总结出来的一种诊断方法。是医者诊观脊柱及其两侧的异常变化并靠手力功底在脊柱两侧查找“阳性”反应点,来判断疾病的部位及对应脏器的功能变化的一种特色诊疗方法。“阳性反应点”是指脊柱及两侧的异常变化。主要包括:椎旁压痛点、脊柱骨骼位置异常、皮肤异常、软组织结节、条索状物、软组织包块、椎旁软组织松懈异常等异常现象均称为脊柱的“阳性”反应点。诊查治疗范围通过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经络学说和全息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处理,并结合现代医学中的脊椎解剖学总结出自己一套较为准确

3、的脊椎对应脏器及疾患关系图,凡纳入关系图的脏器均为脊诊诊断治疗范围。 脊诊诊查的要点:1.用手指或指腹细心触摸脊柱两侧,力量先轻后重、由浅入深、自上而下、两侧对比,认真细致触诊。操作过程中应做到手到心到、轻巧、无痛、准确,精神高度统一。2.临床工作者或初学者应经常练习脊诊触诊,提高手指或指腹的敏感度、准确性及对阳性反应点的鉴别能力,即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所云“必须素知其体相”才能达到“以手扪之,自悉其情”的境界。3.对脊柱两侧的异常隆起应仔细鉴别诊断,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所云“脊筋隆起、骨缝必错”,仙授理筋续断秘方云“凡认损处,是须揣摩骨头平正,不平正处则可见异常”,充分说明了隆起在触诊中

4、的重要性。4.触诊所发现的阳性反应点应注意:(1)阳性反应点的质地软硬度;(2)阳性反应点的解剖层面及位置是在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层、关节突、棘突还是横突;(3)阳性反应点的性质是实点还是虚点;(4)阳性反应点的按压反应,是喜按(虚点)、还是拒按(实点),有无放射感及局部有无酸麻胀痛感。脊诊诊法的重要性及对阳性反应点的认识:脊诊诊法既然是医者用手在患者脊柱两侧寻找阳性反应点,那么也应属于手法的范畴,广义的手法就包括检查手法及治疗手法。而狭义的手法仅指治疗手法,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中提到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其中将摸法放在首位,就强调了摸法及治疗前仔细检查的重要性。同时又提

5、到了“以手摸之,自知其情”并记载了筋歪、筋断、筋翻、筋转的各种病理变化,说明古人对检查的重视,并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目前在线、广泛普及的情况下,可以清楚的看到骨骼的形态,但对许多软组织仍难以察觉,单纯依靠影像检查施治,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综上所述,临床中必须做到筋骨并重,同时多年临床观察总结“阳性反应点”,有内环境引起如椎体错位、小关节紊乱、退变。也有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感受风寒、劳损等外环境所引起的,其中主要包括椎体位置异常、皮肤异常、软组织结节、条索状物、触痛、痉挛、僵硬。阳性反应点的出现是寻找患椎的最佳捷径,同时临床证明,阳性反应点越靠近椎体及压痛点越明显,其临床意义就越大。脊

6、诊诊法的临床研究总结:1.通过临床反复总结观察及结合神经系统在脊柱分布规律,发现:14:颈丛神经系统。主要由14 脊神经组成主要影响、心脑血管、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及头面部和五官为主。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耳鸣、失眠、记忆力减退、视力异常、牙痛、三叉神经痛、胸闷、憋气、窦性心律等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5 1:臂丛神经系统。主要由51 脊神经组成,主要影响颈项部、肩背部上肢的疼痛、麻木无力、功能障碍为主,常见症状有颈肩背部酸痛,一侧或双侧上肢疼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等。25:呼吸神经系统。主要影响咽喉、肺、前胸、后背部。常见症状:咽炎、咽痛、声嘶、胸闷痛、乳房痛、气喘、心前区疼痛、肩胛骨疼痛

7、等。6 8: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主要影响,心脏脾胃消化功能,常见症状有:胸闷、心慌、心悸、胃脘痛、腹胀、食欲不振等。9 12:主要影响肝胆系统及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区痛、胆囊炎、肠炎、胆结石、大便异常、脂肪肝等。14:腰丛神经系统。主要影响肾脏及生殖系统、腰腿痛。主要表现有:阳萎、早泄、前列腺炎、附件炎、腰痛、下肢疼痛等。5S3 :骶丛神经系统。主要影响下肢运功系统。如坐骨神经痛、下肢血液循环障碍、下肢无力、足跟痛等。骶髂关节右侧移位:副交感神经紧张。如肝、胆、胃肠功能失调、消瘦、腹泻和生殖系统疾患等。骶髂关节左侧移位:交感神经紧张。心肺功能低下,肥胖、便秘、机体免疫力低下等疾患。骶髂关节

8、双侧移位:肠胃功能低下、偏食、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性功能减退,并有左右单侧移位的症状。2.临床总结和临床观察:颈性眩晕多在1、2 及 9、2 有压痛。颈源性头痛多在 C1、2 、 3 椎旁有压痛。颈性视力异常多在2 及9 有压痛。颈性耳鸣耳聋多在3、1 有压痛。神经根型颈椎痛多在5、6 、4 有压痛。牙痛多在 C4 椎旁有明显压痛点及异常反应,部分患者 T8、L2 椎旁亦有阳性反应点出现。颈源性血压异常多在2、3 、5、9、1 有压痛。颈源性心脏病多在2、3、6、7 有压痛。心律不齐多在35 右侧有压痛, T67 有压痛。脊源性咽炎支气管炎多在1、2 有压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多在 C2、3

9、,T6 、7 、9 有阳性反应点。哮喘病多在45 右侧有压痛。肋间神经痛多在710 的左侧,同时肝功能异常多在710 左侧有压痛。糖尿病多在710 右侧有压痛,L2 有压痛。脊源性胆囊炎、胆结石症多在8、9 、10 有压痛,常在 T9 右侧出现明显的压痛点。脊源性胃脘痛慢性胃炎多在8、9 有压痛,其中 T8 左侧压痛往往提示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右侧往往提示为胃十二指肠溃疡。脊源性大便异常,多在 T11、12 有压痛,其中 T12 左侧常为便秘、右侧常为大便不成形。痛经多在 C2、3 ,L3、4 椎旁有阳性反应点,部分患者在 T9 也可出现阳性反应点。慢性前列腺炎多在 C2、3 及 L4、5 有阳

10、性反应点。鉴别诊断:实证:凡棘突偏歪,关节失稳,椎体移位导致的骨性隆起,且压痛明显,直径不超过 1cm,多伴有临床症状。虚证:由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所致的痛性筋结,条索状物等无骨骼位置异常变化,且压痛不明显,多无明显临床表现。七、脊诊诊法的临床应用及辨证施治1.整体诊查 无论患者治疗颈腰椎任何部位时,触诊检查都应全部细致了解脊柱的整体健康状况,特别是脊柱的弧度是否发生了改变,通常脊柱任何一条曲线其曲度的增加或减少,必须由另外 2 条曲线成正比例地对称增加或减少其曲度,来代偿脊柱生物力学的规律。脊柱弧度的功能就是为了承受负荷的压力,根据机械力学的原理,阻尼越大,承受负荷的能力越大。反之越小;其

11、二,全面触诊观察脊柱两端椎体移位的情况,如 L5 与 C1、2 关系,四个生理曲度两端,椎体的位置关系如 C1、2 与 C5、6,T1、2 与 T11、12,L1、2 与 L4、5 的关系,通常肌肉韧带的损伤都在关节的起始部。同理,椎体的损伤移位或错位也应该在脊柱的两端或四个弧度的交接部位,这些部位容易发生劳损。损伤的原因和自身的解剖位置及脊柱本身的力学传导特点有关;其三,全面触诊脊柱所出现的典型压痛点及相互关系为进一步定位诊断做好准备。如果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只着重局部、不重视整体,那疗效也不会显著,或短期疗效不佳。以颈椎病为例,在整脊治疗时,如果若仅对颈椎进行整脊理筋,而忽视了对胸椎和腰椎的

12、理筋与整脊治疗。那么,就等于忽视了脊椎各曲线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体现不出整脊的整体观念治疗原则,其临床疗效亦不会太理想,同样,在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若忽视了对骨盆、胸椎、颈椎的治疗,也不会获得满意的疗效。2.局部触诊 通过整体的诊查判断出人体脊柱主要患椎后,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判断患椎的病理位置,通过判断及局部触诊检查结果相符合,说明该椎体是患椎,是主要矛盾。那么脊柱为适应其病理位置的改变,其邻近的上或下椎体就会发生反方向的移位,同时以患椎为中心向两端传导,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脊柱代偿的反作用力越小,最终以骨盆、寰枢椎、肩胛骨的位置改变作为代偿的最终结果,在此对有的学者提出代

13、偿椎无炎性反应,可以自由活动,无神经压迫提出质疑。因人体脊柱疾患主要由内因和外因所致,是对整个脊柱而言,而不是单一的某个椎体。由于各种诱因使某一椎体错位,进而影响到相邻对应的椎体,使其产生位置的改变,人体为了保持躯体平衡,脊柱必将自动进行与错位脊柱反方向的移位来代偿脊柱将会失去的平衡。从力学角度来看,脊柱是以“不平衡”来调节“不平衡”以达到一种新的病理平衡状态。因此既然代偿的结果是以其他椎体以移位来维持平衡,那么,其移位就意味着椎体小关节的失稳、错位,进而产生临床症状。只不过程度轻重而已,轻则无明显临床的反应,重则必有反应,通过临床足可以证明这一观点。如:L4/5 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代偿椎主要

14、反应在骨盆,向上依次为L3、L1、T12、T8、T4、T1、C2,特别是严重的腰向前屈曲的患者是T8、T4、T12 压痛反应尤为突出。此时单纯的治疗腰椎,不顾其余疗效不佳,甚则无效。在临床治疗该病例时,采用整体诊查法,发现患者 T4、T8 、T12 ,特别是 T8 拒按压痛特别明显。根据找到了压痛点就找到了患椎的位置,及压痛点越显著,临床意义就越大的指导思想。随即给予治疗施治,患者下床后,效如浮鼓。有的学者提出治好了患椎,代偿椎不治自愈的观点,在此认为不太准确。相反,治好了代偿椎,患椎的病理位置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脊柱的力学平衡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若二者兼治效果更佳,临床观察病情在急性期时以治代

15、偿椎为主,治标,在慢性期时以治患椎为主,治本或标本兼治。以体现出中医治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的原则。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想运用到脊柱的治疗中,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是体现不出手法治疗时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施治,那么,疗效也就不会太理想。同时也说明了对脊柱疾患的诊断与治疗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或初级阶段。临床经常发现有此手法医生,在治疗颈椎病时只知道放松颈肩肌肉,对胸椎上段不做任何治疗,或治疗 LDH 症时不注重胸腰段及腰骶部的治疗,说明该医生还没有把推拿治疗与整脊治疗相区分开。还是用推拿的手段去解除问题,既费时、费力,疗效还慢。如果能用整脊手法对脊柱做出有效整体治疗时,则省时、省力,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