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浅谈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与造“意”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7111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浅谈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与造“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0浅谈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与造“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0浅谈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与造“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0浅谈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与造“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0浅谈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与造“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浅谈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与造“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陶瓷绘画中的审美意境与造“意”摘要:探索陶瓷绘画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新石器时期彩陶绘画就具有浓厚的审美意境。 “意境”一语,最早见于唐代诗论, “意境”作为一种艺术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念的提出则是在清代,是伴随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文化底蕴、思维方式所产生。在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除了注重传神之外,也很注重造“意” 。这里讲的造“意” ,主要从陶瓷画面的“虚” “实”结合、 “动” “静”结合、 “情”“景”交融来营造的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意境。关键词: 陶瓷绘画 审美 神韵 意境 1、 “意境”概念与文化渊源“意” ,是指作者的情感、思维在创作中的流露,即通过创造把个人的思想情感用想象的方式表现

2、出来。 “境” ,意的流露所表达的境界,一种相对于境界的集中、扩散能做到另一种形象生动或具有震撼,发人深思的效果。 “意境” ,艺术家情感与思想作用于客观审美对象的产物,是物我合一的完美。 “意”的内涵在我国绘画理论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 “意”除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思想情绪,还指神似、神韵、意趣、生意,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炼概括,当然,更指意境。所谓“意境” ,就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和生命现象中,直接呈现某种形而上的意味。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可以言说的,但言说的道不是恒常存在的道,只有你亲身体验领悟到它,才是道之实,画家需深悟其道,涉事即能“化”。“意境”作为

3、一个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概念的产生得益于中国古代道、玄、释、禅的哲学观念及言、象、意关系的辨析,更直接来源于历代艺术理论中关于意与境、情与景、思与境、意与景关系的论述。如南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 “是以纯境固不足以谓文,纯情亦不足以称美,善为文者,必在情境交融,物我双会之际矣” 。“或触境以生情,或缘情而布境,或写物即以言情,或物我分而彼此辉映,初无定法,要在研讽之时,体会出之耳。 ”在这两段文字中,刘勰虽未说出“意境”一词的具体概念,但他所提出的“情境交融”的“意象”形态,无疑体现了后来“意境”审美中最一般的美学特征。2、在陶瓷绘画中如何造“意”从陶瓷绘画的审美本质来看,

4、注重的是审美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的是一种“神”与“形” , “情”与“物”的统一。由于偏重于表现主体,加之在认识方法上注重格物致知的直觉和领悟,在陶瓷绘画创作中,把握审美对象强调的是默识,神会,在艺术表现上则是意境。注重意境的创造主要和艺术家的绘画观和审美理想精密相联的,意境是陶瓷绘画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怀,追求个性的发展。他们之所以造“意” ,是为了用以其心、适其意。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而产生的形象,它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等诸方面的高度的完美统一。2.1 “虚” “实”结合陶瓷绘画艺术家在绘画造“意”时需注重“虚实”表

5、现。孔子讲“文质彬彬” ,孟子说“充实之为美” ,所说的都是崇尚“实” ,老庄尚“虚” ,但在虚实观上他们却并不矛盾,要么从虚到实,要么从实到虚,最终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虚实结合的神妙意境。 “以形写神” , “真景逼而神境生” ;尚空灵虚静,讲“实景清而空景观” ,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因此,在陶瓷绘画中画面的有画与无画处便构成了的“虚实”关系。然而这画面中的空白,不是空而无物,陶瓷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如陶瓷绘画中的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虚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传统陶瓷青花绘画在用笔

6、的干、湿、浓、淡,则也是另一种“虚实”表现手法。从字面上看,好像很浅显,而在实践中却是那么深奥莫测。绘画理论中讲究“应物象形” “骨法用笔” ,靠的就是笔法的变化。如当代陶瓷大师陆如的四君子梅、兰、竹菊的画面,水、青花料、笔法的恰当运用,表现出画面对人视觉的冲击和感受,表现出景物的形态和神韵以及体现出了清新洒脱的个人绘画风格。 “虚实”的陶瓷绘画效果是为了追求一种形式的美,是绘画者的内在气质与气度的表现,无与有、虚与实的统一。陶瓷绘画创作强调虚实的转化,陶瓷绘画家在面对现实世界时,不会局限于眼前的现实世界,而是强调以实化虚,将自然景物转化成自己心中的真山真水。宋范晞文在对窗夜话中也说“不以虚为

7、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 ”清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指出:“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景也。陶瓷画家在创作时需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陶瓷绘画画面中的“虚”并非是无,而是“实”的互映,是所画物象外一片充满流动生命之气的空灵,它是潜藏在人们心底的一种景象,给人以极大的想象,不仅衬托画面的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空间。2.2“动” “静”结合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家认为:“意境,只有超越视觉,使心灵和宇宙精神相融为一时,才能得到充分表现。 ”,因此, “动”“静”的结合成了陶瓷绘画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比如陶瓷山水绘画者喜欢以高远、深远、平远来表现画面的空间变化。因

8、为, “远”可以使画者与观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 ,从有限的时空进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使得欣赏者进入另一种境界。另外,在陶瓷山水绘画构图时,绘画者还可利用阴阳起伏、开合照应的形式营造一种动势;以潇洒自如,酣畅淋漓,充满人情味,体现着天地万物、生死刚正的个性化线条的组合,暗示着物象的骨格、气局、运动与生命之韵律。这些创造过程都称之为“动” 。在创造陶瓷山水画的初期写生阶段,在面对真山真水时,是边走边看,边看边画。清初画家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 ,表现的是一个流动的、奇幻的创作世界。陶瓷山水画在绘画时也是动的,所画的形象大多来之于“目识心记” ,表现的是贮藏

9、在心中的活的花草树木,动的鸟、兽、昆虫,形神兼备的各种人物。不同地域的山水可以组合在一起,抒发胸中逸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花鸟也可以组合在同一个画面,传达新的寓意。在陶瓷绘画中“动与静”正是画家的心灵以及对人生感悟的体现。2.3“情” “景”交融受到中国的传统哲学理念的影响,陶瓷绘画家们以“天人合一”作为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陶瓷绘画注重“情” “景”交融,以“情”入景,以“景”表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在默然间运行,万物在沉静中成长,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深山虎啸、大漠驼铃、长空飞雁等无一不是这种大美的体现。这些生活中的自然“景

10、”能唤起艺术家心中的“情” ,从而产生艺术中的“景” ,这种“景”是经过取舍所创造的“景” 。 “情”与“景”是意境创造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追求意境的个性化,陶瓷绘画家首先必须具备独特的生活感受。画家内心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时代、社会生活以及画家对人生命运的积极参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画家面对自然景物不仅有欣喜欢娱、心旷神怡,也会有苦哀悲愁,将此种种情感借助自然物象体现在作品中,或以“有我之境”的方式,或以“无我之境”的样态,只要能披沥真景、真情,皆可为妙境。 在陶瓷绘画创造中,画家必得从“景”和“情”入手,身临其景,方得其情,只有亲身历景,才能深刻地认识客观景物的精神实质,才能在对象美的感动下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思想感情。客观景物的美,经过画家主观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工,这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蕴含着新意境的画。 结语陶瓷绘画中意境美能引起强烈的美感,使得欣赏者得到共鸣,那是因为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体现了现实自然美中的精髓,也就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陶瓷艺术家在拥有精湛的陶瓷工艺的同时,画面中“意境”的创造还有赖于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和阅世观物,即是把思想修养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参考文献:【1】杨幸 甘霖 美学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12 月第 3版【2】孔六庆 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