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68166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介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改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彰显了中国文化正逐渐融入世界主流文化大潮,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翻译功不可没。然而,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传统和地域空间等的差异,不对等的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就是公认的翻译难点。本文拟以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蛙为素材,基于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念来探讨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并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进行了分析和例评。二、生态翻译学基本理念概述 生态翻译学的哲学理念来源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作 “译者适应翻

2、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具体来说包括,原文,译文,赞助人,出版商,社会政治环境和语言文化环境等。翻译并非在真空中进行的,译者也并非是一台翻译机器,而是带有思想感情的个人,翻译生态环境影响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翻译选择,通过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对于研究译文的翻译策略意义重大。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本的产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二是译者选择译本。所谓生态环境选择译者指的是生态环境会选择适合于文本翻译的译者,例如法律文本的翻译需要一名懂得法律知识的译员进行翻译,否则其译本不可能获得社会大众认可而被淘

3、汰。换言之,也就是译者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才能获得目的语受众的认可和接受,其译本才能获得长存。译者选择译本就是指译者在原文和译本之间的转换,这里不再赘述。译者的适应表现为选择性适应,译者的选择表现为适应性选择,这也是生态翻译学区别于以往翻译理论的关键。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是生态翻译学所提出的总的翻译原则,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从多个方面对原文,原语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应,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出最佳的译文。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三维” 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关于文化负载词 翻译中的最大困难

4、往往不是语言本身,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我国著名翻译理论研究家廖七一教授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这些词汇反应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本文通过葛浩文蛙英译本,以生态翻译学理念为框架,来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三维转换,以达到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本,来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 四、 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本部分笔者拟举例说明文化负载词在蛙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及方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来探讨如何整合出适应度高的译本。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

5、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英汉两种语言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语法结构和表达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依据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做出最佳的适应,选择出最符合原文涵义的译文来。 译例 1:中文:老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可现在呢? 英文:What happened to the old saying that good is rewarded with good, evil with evil”?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是出自佛家用语,讲因果报应,规劝人要做好事。在翻译此特有文化词时,葛浩文采取了直译的策略,保留了原文化负载词的语言形式,特别是从修辞上来说与原文对仗工整

6、,同时又照顾到了英文不喜重复的原则。其实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类似的谚语“Evil to him that evil thinks”,意即心坏的人遭恶报,在这里葛浩文并没有采用西方特有的说法,而是保留了原语的特有形式,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该特有文化词的语义简单易懂,因为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思想,易于理解;其次,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有利于增加文章的异域色彩,引起读者的好奇感。基于这样的翻译生态环境,葛浩文选择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其实也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在文化负载词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中西方文化背景,而不是一味的意译。 文化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文化维的适应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

7、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做好翻译的前提是不仅要具备系统的关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知识,更要掌握两种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原语与译语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做出最佳的适应选择。译例 2:中文:1966 年春天,清明节那日上午,姑姑带着她的徒弟。 英文:In the spring of 1966 联盟,early on Qingming,grave-sweeping day, Gugu came to the village to perform “清明节 ”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用以祭奠祖先、缅怀先人,提到清明,所想到的应是其所附带的中国人对祖先的敬

8、重之感,而非节日本身所表达的表面含义。在此翻译过程中,葛浩文采取了音译加阐释的方法,将“清明” 译为 “Qingming,grave-sweeping day”可以说是较好的传递了原文所隐含的文化意象,考虑了原语与译语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传达了文化的深层含义,可以说是一个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选择转换即译者关注双语交际意圖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著名翻译家谭载喜曾指出“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交际意图的传达可以说是翻译的目的之所在。除了语言和文化层面信息的转换之外,译者要更多的关注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以便

9、促进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 。 译例 5:中文: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英文:She can run but she cant hide.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是中国特有的俗语,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暂时逃避,但最终还是会因某些不可变的因素而无法逃脱。葛浩文在此处运用了意译的方法,言简意赅的道出了违反计划生育者无论躲到哪里也都逃不出法律的制裁。译者若将其直译为“The monk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with him”,尽管从语言层面上可以令目的语受众理解,但文中所传达的交际意图则不易令读者把握。译者将此俗语融合到文章里面,在兼顾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同时,充分考虑了翻译所应传达的交际意图,整合了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里的因素,可以说是较佳的译文。 五、结语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对于具体的翻译方法可以依据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充分考虑,原语,原文及译语等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维度进行整合,以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佳的译文,让翻译更好的为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服务,推动中国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