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 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 放以来中学政 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64523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政 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 放以来中学政 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政 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 放以来中学政 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政 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 放以来中学政 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政 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 放以来中学政 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政 治教学论文 改革开 放以来中学政 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历程与观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不断深入。文章通过对我国中学政治课程研究成果的回顾,总结了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课程研究的问题与观点。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学政治课程 研究历程 研究观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对中学政治课程的研究在逐步深入。课程的实践是在课程理论指导下发展的,同时课程研究又是在课程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深入的。本文在考察中学政治课程三十年研究历程基础上,综述中学政治课程的研究成果,以期对中学政治课程实践有借鉴意义。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 鉴于中学政治课程发展较强的政策性质,我们对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的分期采取制度取向,

2、即以关于政治课程教育文件的颁布施行为划分研究阶段的依据,同时努力遵循中学政治学科固有的发展脉络,尝试理清关于中学政治课程研究发展的线索。(一)研究的起步阶段(19781993 年)“文革”结束之后,课程进入一个从以往非制度化的课程状态转向制度化的课程状态、不断排除思维定势、习惯势力干扰、不断探索和逐步适应的建立正常的教育秩序的时期。1因而课程计划的制定与教材的编写成为当时十分迫切的问题。1985 年 8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1985 年 2 月,中国教育学会设立了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各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开展中学政治课教学的研究

3、活动,这标志着中学政治课程与教学研究开始了探索的时期。1986 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 ,中学政治课程开始了在恢复基础上的新一轮改革。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然受苏联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沿用了“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和“教学法” 一整套专门概念及其理论,使研究局限在教学法研究领域。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恢复,研究主要是以回顾和总结了建国以来中学政治课程设置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主,围绕恢复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研究了课程实践中存在和出现的理论问题,基本上属于课程研究的探索时期。八十年代中期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是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决定为

4、标志的,这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也开始进入整体思考的时期,自此思想政治课程的研究也加快了步伐。(二)研究的发展阶段(1994 以后)1995 年 12 月 31 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 。于是关于政治教材的编制与设计如何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和学生三因素的客观要求,如何正确处理和摆正课程的社会价值和育人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怎样正确认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制约因素,如何处理思想政治课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被研究者提上了议事日程。1996 年 4 月的国家教委颁布了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 ,代替了原来的教学大纲,研究关注的重点开始兼顾教师教学与学生发展,由重视知识掌握转向思想政治基本素质的提高。2003 年 5 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颁布,成为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中注重公民教育转向的一个重要尝试,中学政治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一阶段,对政治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理论的探讨也向纵深发展,开始结合课程研究的基础理论对政治学科的建设进行理性的探讨,使研究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 表现为:开始摆脱旧的课程思想,运用课程理论概念和术语如课程方案、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术语;出版了一些有指导性的思想政治

6、学科研究专著, 发表了一些关于思想政治课2程研究的学术论文等。目前,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研究尚有待于深化,课程改革中的许多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这既是课程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也是研究者应有的自觉意识,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探究的动力。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主要问题(一)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研究课程发展研究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是课程决定因素之间的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目的是通过对课程历史的考察,发现课程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性趋势,提出课程发展的构想。对中学政治课程发展的研究,有学者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探讨了课程滞后

7、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原因及课程发展的方向,认为应 “改变传统的设置模式,向课程设置的综合化、乡土化、多样化、个性化模式发展,以构筑现代化德育课程。 ”2也有学者从德育历史走向的角度研究了课程的发展,指出:中国德育开始摆脱长期以来的德育政治化倾向,实现德育观念的本体回归一种与转型期社会生活相适应、与儿童身心发展相协调的新德育理念正在逐渐形成。3还有学者从学科建设的科学化与专业化的角度探讨了课程建设的历史,指出了以“突出政治”指导学科建设的弊端,认为课程改革的思路应以促成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理性化和最优化为基础,并从学科构成的方法论角度研究了课程改革问题。4很多学者也从阶段划分的方法论角度,探索了改革开

8、放后我国中学政治课程建设的历程,主要观点有:两阶段说,如 19771986 年恢复阶段、1986 年以后改革阶段;519771981 年重建、规范阶段、19811997 年调整阶段等;6三阶段说,如 1977 一 1978 年的恢复阶段、1979 一1984 年的改革阶段、1985 一 1989 年为改革取得效果阶段7等。四阶段说,如 19771986年重新确立地位阶段、19861992 年建立制度、探索规范阶段、1992 年以后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阶段、1999 年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阶段8。(二)中学政治课程性质与功能研究文革后到八十年代初,有观点认为,中学政治课

9、是智育与德育的综合,其主导倾向是德育“边缘课”。9九十年代以来,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政治课是全日制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人认为政治课是一门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是对学生较系统进行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的德育性质的课程。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社会科学教育课,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发挥着政治、德育、智育教育的功能。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无论是在“国家对学校同套整体结构的框定上”、 “学校在对不同课程的差异性安排上”,还是在“任课教师在学校组织内的地位上”,10 政治课的现

10、实地位与功能都不容乐观。对此,许多研究者都从学科自身建设的角度探讨了努力克服和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11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作为确认课程的意义与价值的前提,课程性质与功能又成为研究的焦点。“这是一门什么课程” 似乎成为课程研究中永远的话题。政治课程的名称演绎着从“政治课”到“思想政治课” 再到“ 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 ”的变化。但无论怎样,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不争的经验是,惟有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与功能,才能确认课程设置的意义和价值,认同课程变动的合理性、必然性和常态性,并由此对课程整合的方法论基础进行实质性的探讨。把握政治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中把握课程形态的

11、特点,如宗教课、社会科、公民课;二是从课程沿革的历史轨迹中把握内容目标的变迁,如文革以后课程有五次大变动。还需要关注两个系统,一是在课程的整体系统中把握;二是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既要避免政治课程“学科化”,又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 。3(三)中学政治课程自身建设问题研究进入 21 世纪,中学政治课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课程自身建设研究继承以往研究成果成为跨世纪中学政治课程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关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的编制与建设、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的研究等。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前提。课程目标的确定引导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课程改革的可接受程度和成败

12、。研究中主要有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课程目标的定位,二是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研究者已由对政治课程教育目的的研究深入到如何将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的具体研究,并逐步关注课程目标中人的发展方向以及课程目标的陈述方式。对于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确定每个学段课程的基础知识;二是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与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发展之间的关系;三是如何认识与处理课程与课程内容变动不居的问题。研究的焦点基本围绕着以“教材” 内容的选择而进行的,而“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

13、程要素的过程。 ”12研究的关键不在于课程内容的变更与发展,而在于如何为课程发展建立稳定的理论基础,正如陈桂生先生指出的,频繁的变动“证明我们对现时代的德育 与德育课程,并无一定之规,而一定之规少不了专业理论的支撑。 ” 13中学政治教材的编制与建设研究是随着课程改革发展而出现的新视域。有学者在总结我国几十年来教材建设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要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关于教法改革应与教材改革同步的问题;关于提高教材质量同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审查和管理的关系问题等。14朱明光先生认为教材建设的关键在于教材观念的更新,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对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

14、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学生学会学习;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材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15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须满足逻辑认知与直觉、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书本学习与社会知识相结合的要求。有学者认为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方法必须满足逻辑认知与直觉、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书本学习与社会相结合的要求。因而自主学习、活动体验、对话讨论、合作探究是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为此应提倡学导式、合作探讨式、体验式、案例、情境陶冶、活动、整合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学者们还吸收和利用了国外在德育教育方法研究中的研究成果,不断探索出符合政治课教学的方法,推动了中学政治课程的改革。对于中学政治课程评价的理念,研究者普遍认为坚持“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在评价功能上要侧重学生的发展。对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有专家从目标模式和 CIPP 模式角度,具体研究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新课程改革以来,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研究逐渐成为探讨的热点。从实验区新课程实施以来,政治学科考试也迈出了很大的步伐,对教学起到了一定促进与调节作用。但是以终结性的分数评价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这种服务于选拔的功利考试不利于中学政治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课程评价改革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突破瓶颈是一个关系到课程改革全系统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