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33346351 上传时间:2018-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济学]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济学]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济学]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学]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2011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上半年的中国经济,总体可以概括为:宏观稳定,微观调整,适度通胀,经济总体表现为稳定趋好的形势。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惠双民文章表示,展望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在 10%左右的潜在增长区间,全年经济增长总体有望实现 9.8%左右,CPI 有望保持在 5%左右的高位水平。文章如下。 一、长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高”经济是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着特征。 中国经济目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经济层面的二元经济转型基本结束,经济进入刘易斯拐点后的农业商业化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发展模式,以及以金砖四国为代

2、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以“高增长、高通胀”为特征的“双高”经济增长周期。下面具体分析一些数据,来说明我们的结论。 消费物价指数(CPI) ,自从 2009 年 10 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持续上升,2010 年 11月份达到 5.1%的高位,2011 年 3 月份达到 5.4%,4 月份保持在 5.3%,5 月份维持在5.2%,6 月份跃升至 6.4%。如果考虑到 2011 年 1 月份 CPI 指数篮子调整的因素,按照去年的 CPI 统计指数的话,今年 34 月份 CPI 已经达到 6%左右。通胀的压力在持续上升。本轮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于成本压力,包括国际能源资源

3、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经济处于刘易斯拐点后农业商业化阶段,或者说工业化中后期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由此推动的劳动成本上涨,将是一个持续影响中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因素。这预示着中国结束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进入了一个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胀的经济增长阶段。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同样自 2009 年 11 月份走出负增长以来,在 2010 年 5 月达到7.1%,一直保持在 6%左右的高位,在 2011 年 3 月份达到 7.3%,在 4 月份保持在7.2%,5 月份维持在 6.8%,6 月份继续保持 7.1%。PPI 在 2010 年

4、4 月达到 6%以上以来,一直保持着高位运行。这一方面反映了国际能源资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保持高位水平,另一方面反映了国内劳动成本持续上升并保持高位水平的现实。 GDP 增长,自 2009 年 3 月走出经济周期的谷底 6.1%以来,在 2010 年 3 月达到 11.9%的高位,到 2010 年 12 月回归到 9.8%,到 2011 年 3 月保持在 9.7%。经济相对保持在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根据我个人 2008 年的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趋势基本上保持在 10%左右,这是一个经济在各种要素充分配置下的自然增长水平。中国经济工业化驱动、城市化抑制的现实,使得城市化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5、,尤其是中等收入水平阶段,结合国际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起飞与工业化发展,中国依然会保持一个较高的潜在经济增长趋势水平,也就是说,保持在 10%左右的增长率。 通过对比 GDP 与 PPI、CPI 的变动趋势,我们可以看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高增长、高通胀,即进入“双高”经济增长周期。 二、短焦镜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双缓”趋稳是今年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 今年以来,随着中央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投资的逐步退出,经济增长中的政策刺激效应在消退,市场的配置机制逐渐发挥作用,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沪综指数、发电量等指标反映了这一特征。 “双缓”趋稳将是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

6、数据分析如下。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2009 年 4 月达到最高点 56.6,2010 年 4 月为 55.7,到 2010年 11 月降为 55.2,到 2011 年 3 月又回到 53.4,4 月为 52.9,5 月到 52,6 月下降到50.9。PMI 的持续下降,表明整体经济过热的情形结束,通胀与增速同时出现放缓的趋势。这一放缓的趋势,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通胀与增速放缓,即“双缓”特征。 “双缓”特征是上半年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下半年和全年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沪综指数,自 2010 年 6 月走出最低点 2398.37 点,到 2010 年 9 月达到最

7、高点 3655.66点以后,一路平稳保持在 2800 点左右,2011 年 24 月份保持在 2900 点左右,5 月跌落到2743.47 点。沪综指数走出低谷,回到 2800 点左右,也反映了经济调整中增长与政策预期趋于稳定,经济趋稳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发电量,从 2011 年 1 月份的 3672 亿千瓦时,经 2 月份的 3101 亿千瓦时,到 3 月份的3830 亿千瓦时,4 月份又降到 3664 亿千瓦时,5 月份同比上升 12.1%,为 3775 亿千瓦时。今年以来,发电量总体高于本轮周期谷底,尤其是 2010 年的总体水平 3500 亿千瓦时。发电量回升并保持较高位的稳定运行

8、,反映了经济趋稳的力量在形成,与“双缓”特征相对照,说明经济结构在发生着调整和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在提高。 房价指数,自 2011 年以来,无论是国房景气指数还是销售价格都保持在一个稳定水平,即 100104 点区间。房价指数,反映的是经济中的金融投资和通胀预期。房价指数稳定,说明经济整体是趋稳的,通胀是趋缓的,增长是趋缓的。这一特点也反映了“双缓”趋稳的经济特点。 对比采购经理人指数(PMI) 、沪综指数、发电量和房价指数,我们可以得出,从经济实际运行层面和企业运行层面看,经济表现出了“双缓”趋稳的特征和趋势。 三、流动性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是今年经济的另一个

9、重要特征。 货币投放量,狭义货币供给 M1 从 2009 年 8 月超过广义货币供给 M2 以来,一直持续到 2010 年 12 月,进入 2011 年 1 月以来,M1 增速低于 M2,并维持在同样的增速水平。M1 增速自 2009 年 8 月超过 M2,到 2010 年 1 月达到 38.96%的最高点,一路维持稳定的下降,进入 2011 年,低于 M2 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增速水平,即 1 月 13.6%、2 月14.5%、3 月 15%、4 月 12.9%、5 月 15.1%。M2 增速则从 2009 年 9 月达到最高点的 29.31%,降到 M1 以下,到 2010 年 7 月下降到

10、最低点 17.5%,8 月回升到 19.2%,并一路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速水平,到 2010 年 12 月的 21.2%,开始下降到 2011 年 1 月的 17.2%、2 月的15.7%、3 月的 16.6%、4 月的 15.3%。通过对照 M1 和 M2 增速与 GDP 增长速度,我们可以发现,2009 年 8 月以来,包括整个 2010 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由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进入 2011 年以来,随着国家相关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淡出和上轮经济周期中消费抑制的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刺激与补充性贡献逐步回到一个理性的增长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 2010 年开始一直维持在 18

11、%的增速水平,进入 2011 年 3 月以来,逐渐下降并保持在 17%左右。这也反映了消费的政策刺激作用在消退,消费增长回归理性水平。与此相对应,进入 2011 年以来,企业投资和供给存货等的经济推动力量正在趋于稳定。这说明经济面无论是企业、政府、消费者,还是市场,都回到一个理性增长水平和状态。伴随 GDP 趋稳增长的 M2 增速的放缓,反映了企业微观结构调整与管理的改进,也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优化。 新增贷款,自 2010 年 3 月恢复相对稳定,到 2011 年 1 月的趋于上升,说明企业信心在恢复,这反映了企业在政策刺激退出或资产配置上的流动性的调整,说明企业内部资产结构在发生调整,经济面

12、在回归稳定。 工业增加值,自 2010 年 11 月增长 13.3%,跳到 2010 年 12 月最高点 15.7%,进入2011 年以来,依次为 2 月份 14.1%、3 月份 14.8%、4 月份 13.4%、5 月份 13.3%,与 M2增速相对照,说明企业的赢利能力正恢复到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水平。 四、总供求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分析:供给优化、需求调整,转型发展,趋于稳态平衡增长是今年经济的一个总的特征。 根据三次产业的调整和投资、消费与出口三驾马车的结构优化趋势,经济在宏观层面表现出了趋于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这一内在稳态平衡增长的趋势正反映了经济战略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

13、趋于软着陆的总态势。具体分析如下。 总供给 GDP,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报告,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 9631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2.2 个百分点,但相比于 2010 年全年和四季度,分别回落 0.6%和 0.1%。总供给显示经济趋稳向好。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 3.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 0.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 11.1%,比上年同期回落 3.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9.1%,比上年同期回落 1.1 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态势相对良好,由此表现了经济在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同时,第一产业的良好

14、发展态势,也表明总供给层面的农业和原材料正在形成有效的供给能力,为抑制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了持续稳定良好的供给环境。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方面说明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逐步形成,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在替代政策的刺激作用。总供给呈现出的结构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转型,经济结构正在优化,供给趋于平衡的稳态增长趋势正在形成。 总需求,包括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2010 年全年投资278140 亿元,增长 23.8%;消费 154554 亿元,增长 18.4%;进出口总额 1831 亿美元,增长 6.

15、4%。相比而言,进入 2011 年以来,12 月份投资 17444 亿元,增长 24.9%;消费29018 亿元,增长 15.8%;进出口总额 73 亿美元。13 月份,一季度投资 39465 亿元,消费 42922 亿元,进出口总额10.2 亿美元,FDI303.4 亿美元,外储余额 30447 亿美元,增长 24.4%。14 月份投资 62716 亿元,消费 56571 亿元,进出口总额 114.3 亿美元,FDI84.64 亿美元。根据 14 月份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数据分析,以 12 月份为基数,三四月份的投资、消费和净进出口的增长率分别约是 1.26%1.33%、0.48%0.95%

16、、0.86%1.70% 。从这一短期增长趋势看,投资增速在下降趋稳,消费和出口在上升并趋稳。这一结果显示了总需求层面经济增长的结构在趋于合理,消费和出口,替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这显示了中国经济在刺激政策退出的过程中,呈软着陆趋势,市场的力量在加强,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在显现。 根据总供给的结构优化与总需求的结构调整,2011 年中国经济增长总体趋势是趋稳向好的。 五、总的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总结我们以上的分析,2011 年经济总的形势与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特点、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退出和市场力量的逐步恢复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双高”运行特征决定了经济处于稳定向好增长与高通胀并存的状态;处于刺激政策退出和市场逐步恢复过程中的“双缓”趋稳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增长无论是增长还是通胀都相对会趋于缓和;货币供给回归常态,增长趋于理性的流动性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不会出现过度通胀,同时经济也会趋稳;供给优化、需求调整,转型发展,趋于稳态平衡增长的总供求特征决定了今年经济一个总的形势是经济趋于软着陆,总供求趋于稳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