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41405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试题新人教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上学期模块学习终结性检测语文试题(二)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大江南北,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每到元宵节期间,人们都会走出家门,涌上街头,除了闹花灯、猜灯谜外,还有舞龙、舞狮、

2、踩高跷、跑旱船、敲舟山锣鼓其中,有很多风俗和活动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同庆佳节,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共同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我们留下的审美记忆。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

3、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4、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元宵节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

5、活动。钉,也谐音“丁”。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陈连山)1.下面对“元宵节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春节不一样,每年的元宵节更多的是强调“普天同庆”,全社会的“狂欢”。B.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出门娱乐,如赏花灯、猜灯谜、观舞龙舞狮,看敲锣鼓等。C.伴随元宵节而产生的是民间进行的信仰活动以及因渴望子嗣而产生的各种习俗。D.元宵节已有两

6、千多年的历史,吃元宵的习俗从节日诞生到今天一直延续着。2.对文中画线的“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 节 期 间 从 除 夕 关 门 守 岁 到 元 宵 出 门 娱 乐 , 是 人 们 由 家 庭 关 系 走 向 社 会 关 系 的 过 程 。B.元宵节期间人们走街串巷,走亲访友,通过这种形式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社会的和谐。 C.通 过 各 种 娱 乐 活 动 , 元 宵 节 把 社 会 中 的 人 们 聚 集 了 起 来 , 营 造 出 欢 乐 与 祥 和 的 气 氛 。D.元宵节为社会中不同种族和不同阶层的男女老幼

7、提供了放松心情的良好契机。3.下面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元宵节除了娱乐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着长辈们对子女能够传宗接代、香火延续下去的朴素愿望。B.古代由于礼法制度严格,所以只有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压抑已久的感情才得以彻底释放,尽情宣泄。C.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元宵节的活动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说明现代人在不自觉地摒弃旧传统。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

8、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9、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

10、,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有删节)注:赤泉侯:汉骑将杨喜,后封赤泉侯。 檥船;使船靠岸。4.下列句子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项王军壁垓

11、下 壁:营垒。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跟随。C此天下亡我,非战之罪也。 罪:过错。 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均不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A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B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乃不知有汉C以故汉追及之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D项王瞋目而叱之 夜缒而出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B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杨喜倒退数里。C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

12、,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D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7.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1)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5 分)译文: (2)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 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 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10 分)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8诗中怎样写风的活动?(5 分)9从此诗的整体

13、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5 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0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10 分)(1)恰同学少年,_;_,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 )(2)在康河的柔波里,_!(再别康桥 )(3)_,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4)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5)_,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6)真的猛士,_,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纪念刘和珍君 )(7)今者项庄拔剑舞,_。 (鸿门宴 )(8)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_ _。 (荷塘月色 )(9)_,余独好修以为常。 (离骚 )(10)孔雀东南飞,_ _。

14、(孔雀东南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说绿茶张抗抗绿茶在北方,一向有点不受待见。今春绿茶突然抢手,在喝惯了花茶的北方,SARS 流行的恐慌中,人们闻说绿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一时间茶庄生意兴旺,绿茶脱销,据说连陈年的旧茶都卖出去了。也真是因祸得福,总算被人刮目相看,让你在北方重见天日了。可惜呀,绿茶,你还是被人认识得太晚了。绿茶原本清淡,越是好的绿茶,三道清水流过,杯里的茶水已是“六宫粉黛无颜色” ,只留下碧绿的叶片,犹如池底青草,若无其事地在水中悠然荡漾。在北方,至今我仍只喝绿茶。绿茶自然首选家乡杭州的西湖龙井。绿茶那种含而不露的品性,如一来自庭院深深的妙龄少女,衣料与皮肤都如丝绸般爽滑细润,回眸一笑,轻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中,韵味留在清风里;可闻香而不见粉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茶色碧绿,似玉液琼浆,养眼养心,令人不忍品尝。轻啜慢啧,舌上粒粒绿珠滚动,初始略有一丝苦涩,继而满口清香;茶未凉,嘴里已是甜丝丝清凉凉,满腹欲说还休的惬意与顺畅。绿茶之妙,妙在清淡。清淡中悄然渗出含蓄的魅力,从不张扬的那种自信,如江南人的勤勉与聪慧。我对龙井的偏爱也许源自少年时代。杭一中的初一年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