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41272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以人为本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以人为本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以人为本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以人为本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中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者简介: 李龙( 1937- ) , 男, 湖南祁阳人,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钟会兵( 1972- ) , 男, 湖北襄樊人, 武汉科技大学法律系教授,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关于以人为本若干问题的商榷摘要: 关于以人为本的论述颇多, 对其中不准确的理解必须澄清。以人为本提法汲取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 但它们在价值取向、民或 人 的范围、人的地位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以人为本是批判吸收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产物, 二者在思想内涵、性质、人的概念、人的地位等方面存在区别;将以社会为本放在以人为本之上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 对道德伦理和现实也存在误导的风险。以人为本须以马克思主义为

2、指导, 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成果, 做到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举。关键词: 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社会为本;马克思主义一、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有人认为,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 两种提法是完全一致的; 也有人认为, 二者基本内容一致, 仅人和民范围不一致。我以为, 以人为本虽然和中国古代 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一样, 十分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但其差异十分明显。( 一) 二者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不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 蕴涵丰富。思想家们很早就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周人认为周取代商是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 泰誓上) 最早使用 以人为本的是管仲, 他说:夫霸王之所始

3、也, 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 儒学鼻祖孔子对民众的力量有过十分形象的比喻, 他对鲁哀公说: 丘闻之, 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荀子哀公) 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论断, 他说: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以民为本也有深刻的认识。唐太宗李世民的话振聋发聩: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 犹割肉以充腹, 腹满而身毙, 君富而国亡。(资治通鉴 卷一九二)纵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论述,民主要有三种提法: 第一,与君主相对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 孔子的君者, 舟也; 庶人者, 水也,旧唐书列传第四

4、十八中也说:人以君为天, 君以人为本。第二,针对国家或国家政权来提。尚书五子之歌曰: 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管仲说: 政之所兴, 在顺民心; 政之所废, 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第三, 在民利、民生层面上使用。孔子说: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论语尧曰) 孟子提出制民以恒产 的思想:民之为道也: 有恒产者有恒心, 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 孟子滕文公上) 三国时陈寿的至理名言是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三国志潘浚陆凯传) 可见,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君民关系: 民的第一层意义自不必言; 从第二层意义看,在 朕即国家的古代社会, 国家

5、政权、江山社稷在相当程度上是和君主等同的; 而第三层意义是君主、政权和民众关系的另一种表达, 它意在探讨君主治民的艺术, 防止民众无以为食、难免于死亡时揭竿而起。这样, 古代民本思想的实质就一目了然: 虽然民本思想充分反映民众的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这样的作用, 极为强调民众的需要, 但等级制度是其存在的客观环境和前提, 其实质目的在于得民以治民、牧民, 从而维护君主专制, 维护统治权安全和代代相传。在古代民本思想的意境里, 君主是统治者, 集各种权力于一身, 是管理主体; 民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是被管理对象; 民是君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因此, 民惟邦本等民本思想从本质上讲是君主借以自醒或麻

6、痹人民的精神药剂。以人为本首先肯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 更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在价值取向上, 强调 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中, 人是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包含着全心全意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 二) 民和人的范围和地位不同我国古代人和民 的含义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民本思想语境下的民却大致相同: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相对于官而言,笼统地讲,可以视为相对于统治者来说的。民是统治阶级以外的被统治者, 根本不享有任何权利或享有很少的权利, 在社会发展中基本不具有主体性;而君主、官僚等作为统治者的很小一部分人享有

7、较少约束的、不对称的权力,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有学者认为, 以人为本中的人应包括: 类存在意义上的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个人以及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以人为本是在最广泛意义上来界定人的, 它既指人类, 又指人群( 人的集体) , 同时还指有差异的每个人。这里的人是摆脱了奴役和束缚的人, 是没有等级差别的平等的人, 任何个人都应享有作为人的权利, 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三) 二者的重心不同西汉贾谊在阐述其以民为本的思想时说: 民无不为本也, 国以为本, 君以为本, 吏以为本。( 新书大政上) 清代戴震在 孟子字义疏证 理 中也认为 圣人治天下,

8、体民之情, 遂民之欲 。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民与君的关系中, 其重心是君, 因为君的问题才涉及重视民的问题。正因为如此, 民本思想对民的重视并不是全方位的, 它主要倡导的是人的精神方面,是一种理念、思想, 其核心在于顺民心, 收民心。在古代以民为本指导下, 君主的最重要工作就是通过民贵君轻、民水君舟、民主君客、 爱民如子 的自醒或表演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 培养全社会的忠君思想。与古代民本思想相反,以人为本的重心是人, 强调人的主体性, 人是目的。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社会的真正主人, 重心在人, 强调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它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和理念, 更强调用科学发展

9、观指导社会实践, 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要对现实中具有共同性的人和个性差异性的人的生存和发展切实确立终极关怀。二、以人为本与西方 人本主义 的联系与区别人本主义(Humanism) 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等多种译法。人本主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 但Humanism一词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人本主义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思想是和文艺复兴运动联系在一起得关于以人为本若干问题的商榷。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一个人,并开始用人权取代神权, 用人道取代神道, 提倡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19 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首先将人本主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 他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 建立的是生物学人本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传统不

10、同,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宣扬非理性主义, 演变为非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 如叔本华和尼采的、 唯意志论、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有学者认为, 西方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在将人作为 根本 方面是一致的, 二者的区别只限于形式。当然, 西方人本主义的精华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 同时强调人是目的, 要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尊严。这是二者具有联系和相同的地方。但细致分析, 二者的区别也十分明显, 必须予以厘清。( 一)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 而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重视人、尊重人是西方人本主义的指导思想。文艺复兴思想家的主要兴趣之一, 即是

11、证明神的预知并不限定了人的行动自由, 也不取消人在历史中的创造地位。意志自由乃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思想家的主要兴趣。在文艺复兴时期, 人本主义的主要价值追求在于将人从专制统治和神灵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 强调以人为中心, 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意志自由。后来的思想或是强调人相对于自然的中心地位, 或是强调人的意志或自主意识。我们提的 以人为本, 是将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作为价值取向。它不仅要实现人的个性解放, 而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 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 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

12、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远远超过了文艺复兴的价值追求, 也比西方人本主义的价值蕴涵丰富得多。( 二) 人本主义只是一种思想、观点、理论, 而以人为本主要是一种行为态度、方式、方法正如哲学词典所下的定义:人本主义一般是指抽去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仅把人看作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的哲学学说。19 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首先把人本主义原理引入了哲学并对这一原理做了多方面的论证。所以, 当人们提及西方人本主义, 它主要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潮, 是人们对人本身、人与其他事物和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等问

13、题的理论探讨。虽然人本主义在客观上会对实践产生影响, 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涉及社会实践的人本主义观点和理论, 但它终究不是行为的指南。必须要承认, 以人为本首先应当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但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 表明它已不再单纯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而是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南。它主要是一种行为态度、方式、方法, 要求人 是我们思考各种问题、处理各种事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求我们对现实社会中一切违背人性发展的、不尊重人的现象进行反思和超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更具有超越精神。( 三

14、) 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抽象的、超社会的人, 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社会的人人本主义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 从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意义上理解人, 抽去了人的历史特质和社会特质。西方人本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费尔巴哈还认为 孤立的、个别的人, 不管是作为意志实体或作为思维实体, 都不具备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只是包含在团体之中, 包含在人与人的统一之中。可见, 西方人本主义关注的是类存在的人, 更多强调人的共同性、普遍性, 忽视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 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的产物。与西方人本主义不同, 以人为本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

15、动的人,考察事物的方法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以人为本从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同社会群体的人之间的区别、个人和个法制与社会发展人的区别三种意义上来理解人, 既看到人的类存在和类价值, 也看到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 还看到人的个性存在和个性价值, 尤其是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或社会的人, 特别强调并关注人的社会差异和个性差异。因此,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社会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从事社会实践的人。( 四) 以人为本不仅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是目的和主体, 同时还强调人是主人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一样都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 但这种主体和目的地位在现实社会中却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本主义只是一种

16、思想, 在特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下, 这些普遍的人就被安排在不同的地位上: 在 轻视人, 使人不成其为人 的封建制度中,人被鲜明地分为三六九等自不必说;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 社会现实和人本主义思想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悖反, 最明显的就是资本主义文明是建立在劳动奴役制上的罪恶的文明。显然, 西方人本主义所说的 人的主体地位和目的地位,在现实中体现为绝大多数人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这是不容争议的事实。恩格斯说过, 社会主义使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为指导的我国社会中,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驾御着社会。一切政治法律制度都是由人民创建并服务于人民的, 官员是人民的公仆, 个人不可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律是治国的最高依据和行为准则, 而法律又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三、以人为本, 亦或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相对应的一个提法是以社会为本。黄楠森教授认为, 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