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40102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村上春树笔下的孤独内容摘要:熟悉村上春树的读者在阅读其小说时,难免有与主人公共同体味、把玩孤独的体验。村上笔下的孤独并非那种近乎偏执的孤僻,亦与古人遗世独立的情怀有所不同。主人公们通常不以孤独为苦,而是与孤独为伴,在孤独中遗失,在孤独中寻找,以期成长。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孤独潜藏或显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一直伴随着自我探寻的成长之旅,本文通过村上的几部短篇,尝试探微其笔下的孤独。 关键词:村上春树 短篇小说 孤独 1979 年,村上春树凭借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第 23届“ 群像新人奖” ,自此踏上文学创作之路,一路人气不断飙升,成为日本当代文学旗手之一。林少华老师曾对村上春树这部“出手不凡的处女作

2、” 做出如下评论: “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作品的基调。 ”1P9 可见,从第一部作品,村上便开始书写孤独。熟悉村上的读者亦不难感触到村上在每部作品中,或多或少、或浓或淡地传达出的某种孤独感。通过孤独,读者在作品中觅到自身的影子,与作者一起品味孤独,从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慰藉甚至救赎。由此,孤独成为连接作者与读者的千丝万缕中的一条。正如日本文艺评论家黑谷一夫所言:在村上春树的作品里, “通过某种事物的缺失而表达出来的失落感 孤独感以及绝望感 ,是世界上获得了富足的物质生活之后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共同感受。隐藏在富足背后的失落感与绝望感 ,是同时代所有生存者都明显

3、意识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的一种情绪,村上春树的小说将这种略带悲伤的复杂的心境与感受成功地表达出来,这正是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2P1 诚然, “失落感”“绝望感”与“ 孤独感”相伴相生,不过,村上笔下的孤独并非那种近乎偏执的孤僻,亦与古人遗世独立的情怀有所不同。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孤独潜藏或显现在每个人的身上,一直伴随着自我探寻的成长之旅。本论文通过村上的几部短篇,尝试探微其笔下的孤独。 一.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与孤独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 是村上作品中不时出现的字眼。在后工业社会,一座座皮肤冰冷、表情木讷的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生活领域,一层层

4、墙壁将人们孤立起来。大众媒体将网铺张于每个人的上方,交通愈来愈便利,人们频繁出入咖啡厅、舞厅,消费与浪费成为一种“美德” ,外表一副和平与繁荣的景象。然而,大众媒体在无声无息中加强着对人们的控制。 电视人1中的“ 我”属于村上主人公的典型形象,生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不为生活劳苦奔波,日常听听音乐,看会儿书,喝点儿啤酒,活得不失潇洒、惬意。 “我” 和妻子同时从事着与大众媒体相关的工作, “我” 就职于一家电视公司的广告宣传部,妻子则是一家小出版社的编辑。周遭充斥着媒体的“我 ”是别人眼中的“怪人”, “一无电视二无录像机”,没想到,在一个“ 我”不喜欢的“周日傍晚这一时分” ,电视人堂而皇之地

5、登堂入室。三个电视人无视“我” 的存在,仔细将电视安置在恰好适合“我” 观看的位置后,留下一脸疑惑的“我” ,一言不发便扬长而去。更令“我”不解的是,对事物的摆放顺序与位置稍有变动便会不满的妻子下班回到家中,不仅未对被电视人弄得一塌糊涂的家中布置大发牢骚,甚至对突如其来的电视机未置一词, “甚至好像没有察觉” 。联系之前“我” 的反应 “从电视人进来到其出门离去,我身体一动未动,一声未吭,始终倒在沙发上观看他们作业”,可以看出对于以电视机为代表的大众媒体的入侵,人们是无意识的,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加提不起力气来反抗。电视人搬来的电视机只会发出“滋滋” 的声响,没有任何图像,令人不禁想起村上多次

6、在采访或作品中流露出的观点:媒体中所报道的信息基本上没有非知道不可的。 此外,媒体对语言的控制使得人自身的语言仿佛被一点点从内部抽离。在我为电视人事件所恼、想找妻子商量时,突然觉得“没有什么事值得特意打电话” ,随即作罢。当我若无其事地向关系颇佳的同事问及出现在公司的电视人时,那个人却默不作声,传达出让“我觉得还是不要问下去为好”的氛围,之后对“ 我”也是唯恐避之不及。一幕幕沉默的场景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 “我”的孤独感跃然纸上。下面是“我 ”与电视人的交流: 两个电视人在摆弄那台机器,他们或用扳手拧螺栓,或调整仪表,全神贯注。那机器很是不可思议:圆筒形,上端细细长长,到处有呈流线型鼓出的部

7、位,与其说是飞机,莫如是更像一架巨大的榨汁机,既无机翼,又无坐席。“怎么也看不出是飞机。 ”我说。听起来不像我的声音。声音极其古怪,似乎被厚厚的过滤器彻底滤去了养分。我觉得自己已老态龙钟。 “那怕是因为还没涂颜色的缘故。 ”电视人说, “明天就把颜色涂好。那一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是飞机了。 ” “问题不在颜色,而在形状。形状不是飞机。 ” “如果不是飞机,那是什么?” 电视人问我。 我也弄不明白。那么说它到底算什么呢? “所以 题在于颜色。 ”电视人和和气气地说, “只消涂上颜色,就是地地道道的飞机。 ”3P24 不言而喻,电视人在巧言令色地玩弄“语言游戏” ,努力使我相信“巨大的榨汁机 ”般

8、的机器涂上颜色,就会成为一架飞机。可以说,这是媒体的一贯把戏,经仔细推敲,便可知不过花言巧语、哗众取宠而已。 “我” 却在凝视之间, “开始一点点觉得那东西像是飞机”。这场争论以电视人的胜利告终,结尾“我” 要对电视人发出提问时, “竟失去了语言”。加上妻子的不辞而别,等待“我” 的可能是无尽的虚无与孤独。村上在这里为我们敲醒了警钟,若我们继续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将会迎来一个“失语的时代” ,深重的孤独将无处排遣。詹姆逊曾为对此如何反抗,给出过提示:“不论是以局部实践领域为策略基地的反文化形式,或者是明目张胆地干预政治的创作形式例如撞击中反应的,其反抗力量都难免被重新吸纳,而一切干预的形式都难免在不知不觉间被解除武装,取消了抗衡的实力。 ”4P505 在将每个人包含其中的社会、体制的强大力量面前,作为主体,我们只能感到被其重重包围,却无奈力有不逮,我们无法掌握偌大网络的空间实体,只能迷失在失去中心的迷宫中。这里,村上暗示了生活在后现代的每个人所背负着的乖戾的命运,媒介的介入使我们丧失了自我与体制间的批判距离。如果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或对其进行评判,首先要同其保持距离,否则会重新被吸入其中、被束缚地更紧。自不待言,这并非轻而易举能做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