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339846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郑和下西洋与地理大发现的比较分析鲜小亮(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 甘肃定西 743000)摘要: 六百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一支庞大舰队,前后七次远航,将整个东方的航海事业推向巅峰。几十年后,西方诸国为开辟海外殖民地,也开始远航,地理大发现大大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波澜壮阔的郑和下西洋活动随着明朝国力渐衰而销声匿迹,而欧洲海外殖民活动却蒸蒸日上地理大发现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旨在对这两项远航活动进行比较分析,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如何从强变弱,并讨论其对现今的指导意义。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地理大发现 经济效益 政治目的一、历程简介(一)郑和航海历程永乐三年(1405 年 7 月

2、),郑和远洋船队由苏州太仓(刘家港)出发,第一次出使南洋, 郑和的船队像一条身躯庞大的巨龙,一字排开。当时堪称世界之最,后人称为“郑和下西洋 ”的远航,从这一刻拔锚启航。27 870 船员和官兵分乘 317 艘船,其中 q 最大的是郑和宝船。 “宝船共六十三号,大船长四十四丈四尺,阔十八丈” “体势巍然,巨无与敌” 。在没有机器动力的帆船时代,如此庞然大物出现的冲击力决不亚于“泰坦尼克号”的出现。这种航海规模一直持续了 500 多年都没有人打破。1407 年、1409 年、1413 年、1417 年、1421 年、1431 年,郑和又分别进行了第二、三、四、五、六、七次西航。其中永乐十五年至十

3、七年(1417 1419)第五次和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14211422)第六次航行最远,到达了今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郑和下西洋历时 28 年,对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问和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是航行到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的第一人,也是世界航海家中伟大的先导者。(二)地理大发现历程15 世纪末,郑和远洋 82 年后,西方的冒险家们也启航了。1488 年迪亚士远航抵达非洲南端好望角。14971498 年,达伽马率领 4 艘船和 170 名航员启航,一艘是载重 50 吨的小型帆船,用于近海航行与侦察;一艘是载重 300 吨的储备船; 还有 2 艘长约 20 米,

4、载重 6070 吨的三桅船只。达 伽马成为欧洲从海上抵达印度的第一人。15021503 年,达 伽马第二次、第三次到达印2度。1492 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 3 艘船、约 90 名船员向西航行到达美洲, 1493年、1498 年、1502 年哥伦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航海,相继发现了古巴、海地、洪都拉斯等地,使南北美大陆的联系更加明确。1519 年,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率领 5 艘船和 260名船员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最南端,进入太平洋,完成环球航行,使世界联为一体。二、活动差异比较(一)历史背景我国古代和中国南海及北印度洋孟加拉湾沿岸各国的海上交通早在西汉时代即己开

5、始。此后历三国、南朝、宋元而不断。明朝初期,也曾数次遣使出洋,号令“藩属”诸国称臣朝贡。后由于倭寇和逃亡沿海岛屿的反明的地主、豪强的侵扰而实行海禁。自洪武到永乐, 明政府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状况的改善和生产力发展,生产出数量庞大的青白花瓷、印花布等物产需行销海外。同时,宋元以来海上交通的兴盛和造船业的发展,大批航海技术力量的迅速形成和海上航行经验的积累等,明成祖于是废止了海禁,于是郑和七下西洋。十五世纪后,西欧各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商品货币关系严重地侵蚀着封建自然经济,人们对黄金的需求量骤增,以满足商人、新兴资产阶级和社会上

6、层人士的需求。而欧洲人把东方看成是黄金遍地的“天堂” ,他们渴望到东方去实现黄金梦。但因土耳其人在十五世纪侵占了拜占庭、西亚和北非,欧亚间传统商道遭土耳其帝国控制,东方丝绸、香料等经波斯、阿拉伯、土耳其及意大利的多次转手贩运,价格昂贵,既满足不了西欧市场的需要,又使西欧黄金、白银大量外流,致使西欧人希望另辟蹊径,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再者我国的罗盘针在十三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罗盘针被欧洲人普遍应用于航海。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5 世界晚期,已经完成中央集权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在统一政权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撑和地圆学说影响下,西

7、方探险者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二)造船技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们进行地理大发现早近九十年,郑和作为洲际航海家,开创了横渡印度洋的洲际航海历史,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郑和船队打通了由中国横渡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非洲东部的航路,并且在中国至印度洋古里、锡兰山、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等地之间建立了经常性的交通联系。为出使西洋而大规模建造海船的过程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使明朝的造船业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郑和先后 7 次奉诏出使3西洋率领的船队,是 15 世纪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其船员每次都有 27000 人左右。船舶庞大,每次都有大、小海船 200 余艘,充任

8、中坚力量的是长 138 米阔 56 米的郑和宝船。除郑和宝船外,还有马船(快船) 、粮船、坐船、战船、水船等种类的船舶,是一支结构精良、种类齐全的特混船队。哥伦布自 1492 年至 1505 年曾先后进行 4 次美洲之行,但其船队的规模都无法与郑和相比。第一次远航时,只有 87 名水手,3 艘轻帆船,其中最大的旗舰“圣玛丽亚”不过 250 吨,仅为郑和宝船的 1/ 10。后又于 1493 年、1498 年、1502 年三次西航,第三、四次分别有水手 300 人、150 人,轻帆船分别为 6 艘和 4 艘。最多的是第二次,船员为 2500 名,船只 17 艘,仅为郑和船队人员和船只的 1/ 11

9、。发现新大陆时代其他几支最著名的西方远洋船队与之相比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如1497 年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葡萄牙达伽马船队,只有 160 人,4 艘小帆船,其主力旗舰仅 120吨,全长 25 米。1519 年进行环球航行的西班牙麦哲伦船队,也只有 265 人,5 艘小帆船,其中两艘130 吨,两艘 90 吨,1 艘只有 60 吨,加起来的总吨位也不过是郑和一艘宝船的 1/ 5。郑和船队规模庞大无比,西方航海活动规模狭小。(三)航海技术中国在历史上曾是造船与航海事业相当发达的国家。从殷商时期的帆船,到元代的大舟宗都表明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技术始终处于古代世界的最先进水平。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更是

10、将中国的航海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郑和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他的七下西洋,是 15 世纪上半叶世界航海文明的一次高水平的演练与检阅。主要体现在如下三大方面:其一,多种船位测定方法:测深辨位据测量绳入水长度得知水深 ,据测量锤底部粘附泥沙得知底质来推测水位和确定预计航线上的行船转向点。对景定位 以海岸上的山岭或高大建筑、海上的岛屿为物标,求得船舶与景物的相对位置,郑和船队已由一向定位发展到三向交叉定位。天文定位 郑和船队通过牵星板测量星体高度(北极星或华盖星) 定出船舶所在的纬度。其二,多种导航技术:陆标导航 利用陆地上的山峰等导航,在小范围的航道中较为实用。 郑和航海图上画有陆地山川、

11、海上岛屿和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等用来导航。天文导航 郑和船队利用牵星板与牵星术,通过观测不同季节、时辰的日月星辰在天空运行的位置和测量天体在海面以上的高度来判断方向和确定船在海中的地理纬度(南北方向) 。这就把天文导航提高到更为具体和精确的水平,比西方航海家等人更加先进、丰富。其三,广泛使用海图与航路指南,建立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意义的针路系统。这种针路技术,以磁罗盘定航向,以更数定航程,并预先考虑进航区的风、流压差等位移因素,使计划航迹与实际航迹相吻合,展示了中国传统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的成4就。哥伦布在航向测定和航迹推算方面采用的仍然是磁罗盘测量,数据误差较大。此外,哥伦布罗盘虽然和今日的普通

12、罗盘已很接近,但是时间的测定则主要靠沙漏,不很准确,每天还是靠日晷校证; 航速的测定,采用的是古老漂物测速法 ,只不过船边有一根均匀打着结的测量绳作为尺度,测量精度主要凭经验或直觉;哥伦布的海上定位法基本上仍然停留在郑和时代,陆标定位也发展到三向交叉定位,而在天文定位方面,将笨重的星盘改进成为相对简便的四分仪(即象限仪), 但这种四分仪的定位精度比不上郑和的牵星板,而且一般只能在风平浪静的条件下使用,船舶任何横摇或纵摆所引起的测锤飘荡,均会导致较大的观测误差。(四)航海路线郑和所下的“西洋”,在地理概念上不同于达伽马绕过好望角之前的“西洋”(即大西洋),是以马六甲海峡西口为界,其西的广大北印度

13、洋水域为“西洋” 。郑和船队开辟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上航程最长的远洋航路,而且建立了由 6 个主要枢纽点、58 条远洋航线所组成的多点纵横交叉的综合性航路网络。这一航路网络既有东西走向,也有南北走向,在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上全方位地铺开,展示了明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程度。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后,亚非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至沓来,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的礼品,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哥伦布布在地圆说指导下,探索通往印度和东方的新航路,导致了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不过,哥伦布历时 13 年的四次美洲航行的航路还不到郑和历时 28 年七下西洋的

14、一半历程。麦哲伦于1519 率领 5 艘船渡过大西洋,穿越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其船队经过近三年的探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但是他们的航路具有直接性,出发点直奔目的地。郑和船队探索了多条纵横交错的航路,航线单一,没有像郑和船队一样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航路网络。三、异同原因分析(一)目的不同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以政治目的为主。首先是为了宣威。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奉帝王之命,“宣德化,而柔远人”,从而达到“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万国来朝”的境界。因此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活动,无论是军事、外交、贸易等等,都是以此为中心而开展的:郑和每次下西洋,都像节日里隆5重

15、的游行,带着大量的装备与礼品,每到一处都先向当地的国王、头人等进行礼节性的访问,宣读大明皇帝的诏书,表明明朝与之通好的意愿,册封君王,馈赠大量的物品,建立起庞大的朝贡系统,“厚往而薄来”,将贡使接来又送去,并基于怀柔远人的原则,对进贡人员的回赐相当于贡品价值两倍以上的礼物,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都不征税。宣扬国威,和平友好甚至博爱,不求获利,使得郑和的远航成为一种“宣传活动” 。此外,郑和下西洋还负有为统治者寻求异域奇珍异宝和寻找建文帝的使命。郑和的船队与所到之国换取当地的土特产,为宫廷购回奢侈品,如珠宝、香料、麒麟 (长颈鹿 )、狮子、驼鸟等,以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另外,朱棣起兵“篡逆”后,传说中

16、建文帝逃亡海外,朱棣为绝后患,派郑和下西洋以寻找建立帝的下落。2地理大发现的目的以经济目的为主。首先为了寻找黄金,“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 。恩格斯说:“葡萄牙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 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1 卷,450 页)。其次是为了传播基督教。梦想发财致富又满怀宗教热情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探险家,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驶向大海,希望寻找到一条新的通往东方的航路,从而掠夺土地、宝藏和黄金。 “为上帝和皇帝陛下服务,给处于黑暗中的人们带去光明,并像所有人渴望的那样去发财致富。 ”最后,地理大发现还具有科学考察和探险的目的。西方探险家航行还因为相信和为了证实地圆学说,同时在文艺复兴的精神的鼓舞下,形成了探险热潮。在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郑和下西洋是以政治目的为主,忽视了经济利益,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并导致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