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39427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西 2015 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训练 新中国的政治与外交考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2013 年全国新课标文综,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解析:A本题以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意识形态的构建切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马列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宣传

2、其思想是新生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故选A 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B 项错误;C、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2.(2013 年北京文综,20)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 B. C. D.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政权组织形式变化的理解能力。由图示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这应处于 1949 年至 1954 年,此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故正确;此时中国的国家性质为新民主

3、主义国家,正确;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表述错误,排除;是在 1956 年底,故答案为 A。3.(2011 年江苏历史,9)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平等性广泛性继承性深刻性A. B. C. D.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 1949 年北平召

4、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题干中“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反映了其平等性、广泛性,故正确,这次会议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这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的事情,故错误。由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具有深刻性,故正确。4.(2010 年江苏历史,12)1949 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 人中有 3 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 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 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

5、制度的确立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1949 年”可以排除 A、C、D 三项,A 项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 1954 年;C 项中方针的确立是在 1956年;D 项中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 1954 年。1949 年 9 月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多党合作制的初步建立。5.(2012 年安徽文综,36(2)(3),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

6、“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1934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 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

7、意义。(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文本信息】(1)表层信息: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演进。(2)深层信息:我国境内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2)问依据材料二概括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进步意义。第(3)问由材料三中“平等” “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西部大开发战略”可知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由材料可知我国民族关系日益密不可分的演进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疆域

8、拓展、经济发展、文化灿烂等角度阐述其历史影响。答案:(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考点二 “文化大革命”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2010 年上海历史,28)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9、,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解析:B本题以“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认了“两个凡是”的观点,这就直接推动了对“文化大革命”错误的纠正。在此之后,才进行了改革开放,而经济建设一直在进行。考点三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012 年天津文综,6)“就在 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

10、”的确定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首先根据“21 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判断材料所指事件是我国澳门的回归;其次分析备选项,A 项“一国两制”是指导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方针,B 项“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达成的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C 项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是建立在国力强大的基础之上的,排除A、B、C 三项。考点四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2013 年广东文综,17)下示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

11、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材料反映了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分析(亚非拉国家和西欧国家反对美国控制,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体现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建立反霸统一战线的构想。A、C、D 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2.(2012 年山东文综,14)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

12、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析:A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包围政策,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 正确。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B 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注重同邻近和新兴独立国家的合作,不仅仅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合作,C 错误;D 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1961 年,D 错误。3.(2011 年江苏历史,10)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

13、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解析: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解题关键是日内瓦会议后(即 1954 年后)走出去的意义。当时中苏关系正常,A 项错误;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项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新中国建立后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敌视、封锁,故 C 项错误。4.(2010 年广东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 10 克) 邮资(元)亚洲各国 0.32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西欧各国(香港转) 0.

14、80航空其他各洲 0.80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从我国航空邮件到达西欧各国需从捷克等地中转,可以判断该时期处于“冷战”形势下,据此排除 A、C 两项。B 项表述错误,改革开放前中国已同法、日等西方国家建交。我国的国际航空邮件可以直接到达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说明双方外交关系融洽,故 D 项正确。考点五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1.(2013 年

15、安徽文综,18)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演变的掌握情况。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 项正确。1979 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 项与史实不符。2.(2012 年北京文综,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

16、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 50 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 B. C. D.解析:A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遏制,实行“一边倒”方针,50 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并非非洲国家,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错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不包括非洲国家,错误。70 年代,新中国在非洲国家的支持下,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确。故选A。3.(2010 年浙江文综,21)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19691978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