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3339238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8 届高考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 40 题,60 分)1、(2010山东卷).图 7 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这表明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2、(2010北京卷)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 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

2、力和勤奋3、(2010新课标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 2011 年 8 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 B. C D4、(2011全国卷)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真理不会停

3、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A. B C D5、(2011江苏卷)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A B C D6、 (2011全国卷)医学临床实践表明,人的思维活动的灵活多变性与其大脑的“扣带前回”区域相关联,有人喜欢“钻牛角尖”往往与该区域的“换挡装置”出现故障有关。这进一步佐证了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意识

4、是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 人脑是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A B C D7、(2011天津卷)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2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8、 (2011福建卷)“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看到月亮,一个小孩会形象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得某些东西联系起来;而一个远离故

5、土的人会以“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这体现了认识活动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思索认识可以因为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理解的不同而不同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识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认识对象的创新A B C D9、(2012山东卷)自 1956 年美国科学家在实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011 年 9 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A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界限C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D改造世

6、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10、(2012四川卷)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去完全精确地预言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表达一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 B理性认识能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是可知的11.(2012四川卷)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事物不断出现,“微时代”带来大变革。顺应“网络微时代”对 “微文化”的需求,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

7、一款休闲益智游戏。使人们利用零散的时间就能顺手晚上几分钟。目前该游戏全球下载量超过 7 亿次,为这家原来仅有 12 名员工、一度濒临破产的公司在两年时间里赚进 500 欧元,创造了移动游戏领域的神话. 根据上题材料,该游戏的成功开发体现了认识是适应实践活动需要而产生的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决定实践水平认识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A B C D12、(2012课标全国卷)以前,人们往往认为一切生物的生长都依赖阳光。现在科学家发现,在水深超过 4 000 米的可见光不能到达的海底,在高温、高压、剧毒、缺氧的环境里,仍然存在大量海底热液生物,它们靠海底热液带出的能量进行化

8、合作用合成有机质而生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真理是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A B C D13、(2012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A

9、B C D14、(2012福建卷)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 200 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 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3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15、(2012安徽卷)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下列诗句中与此寓意相近的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 B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

10、D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16、(2012安徽卷)“把落叶看成美妙的音符,就没有了悲秋之感。”下图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具有目的计划性 B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C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17、(2012江苏卷)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18、(2013四川卷)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

11、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 B、 C、 D、19、(2013新课标 II 卷)20.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 世纪 70 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

12、程度的制约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A B. C. D.20.(2014 浙江卷)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 B. C. D.21.(2014 北京卷)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

13、金山银山;二是既要4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 B. C. D.22.(2014 新课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据此回答问题。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

14、实践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 B. C. D.23.(2014 新课标)2013 年 8 月,(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出版,开放性、探索性是其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A B c D24.(2014 江苏卷)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A. B. C. D.25.(2014 大纲卷)农谚说:“蚯蚓叫,大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