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华-一生跌宕,全身而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丽华-一生跌宕,全身而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丽华:一生跌宕,全身而退2017 年 3 月 20 日,李丽华去世了,享年 93 岁。 这位生于梨园世家,成名于上海,辉煌于香港,还曾打入好莱坞的女星,一生中经历过抗战与国共内战,见证过大陆和港台数十年来的变迁,自然堪得起“传奇” 二字。 所有传奇的人生,在当下的快餐式阅读中都难免被鸡汤化,因为鸡汤文更简单直接,无需经过大脑。李丽华同样被标签化,因为“活得漂亮” 而成为极佳的鸡汤素材。这些标签包括“美艳” 、 “幸运,但不是坐等的幸运,而是努力得来的幸运”。因为一生进退有据,她还成为高情商的代表。 但鸡汤的选择性提炼加片面性结论,总会遮蔽传奇人生里的种种奇诡,也会淡化大时代的苍凉与裹挟。李丽
2、华的一生跌宕,不是鸡汤文里的轻描淡写,若让我为她盖棺论定,我只会用“全身而退” 四字。 全身而退 “全身而退 ”,算是中性的一个词,或者还带着小小仓惶狼狈,似乎与人们固有印象中那个成功的李丽华不符。可是,在那个时代,人生要做到“全身而退” 谈何容易?看看同时代的那些人吧,不管政坛、文坛、艺界还是商界,许多人或是一步错步步错,或是这步没错下步错,任何一个关口选择失当,轻则进退失据,重则万劫不复。李丽华的一生里同样有无数明礁暗礁,她却一直坚持到了 93 岁,终至全身而退。 去年 11 月,夏梦去世,我曾在悼文中写过这样一个细节:夏梦于 1947 年内战激烈时随父母迁居香港,1950 年加入长城电影
3、公司。那时的长城,掌舵人是袁仰安,编导有李萍倩、岳枫和陶秦等精英,演员更有严俊、李丽华和陶金等,随即成为 50 年代国语片之中坚,亦是左派电影阵地。 既然是左派电影阵地,长城十分强调意识形态,对电影的最低要求是“健康” 和“为社会大众所需要”。对演员的选择, “根正苗红 ”是第一要素,形象健康则是第二要素。夏梦家庭背景单纯,家教良好,又是天生美人,更热衷运动,极具健康美,自然受到长城力捧。 相比之下,同样曾被长城看重的新人林黛,各方面条件不逊于夏梦,偏偏就在背景上吃了亏。她的父亲程思远是桂系智囊,后来极力促成李宗仁返回大陆,本人亦官至人大副委员长。不过因母亲蒋秀华与父亲程思远离婚,林黛与母亲在
4、港相依为命,一度生活窘困。而在 1950 年,有程思远这样一个父亲更是反成祸端。只因当时的程思远,在大陆的政治话语体系乃至香港左派电影圈里,都是典型的反动派,即使林黛与母亲在香港困居,与父亲并无过多联系,仍遭冷藏。 林黛性格固执任性,遭冷藏后竟服药自杀,幸得抢救。后来她转投右派电影公司永华,再前往邵氏,才成为亚太影后。 至于当时的长城第一花旦李丽华,从上海滩时代便已走红,人生跌宕沉浮已久,社会背景极为复杂,自不为强调意识形态的左派电影公司所喜。加之当时政治气氛有变,李丽华等人顺势告别左派电影公司,造成长城青黄不接,给了夏梦机会。 此中进退拿捏,分明是李丽华一生缩影。 日据时期“孤岛” 中的女孩
5、 李丽华的父亲是著名京剧小生李桂芳,母亲张少泉专攻老旦。年幼时,她也学京剧,但 16 岁便转投电影,同年主演电影三笑 ,一举成名。此后,她在艺华电影公司主演过千里送京娘等 17 部影片,1942 年后在中联、华影主演春江遗恨等影片,成为“孤岛” 时期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明星。 在中国电影史上, 春江遗恨因其巨大争议不可不提,虽然它的拷贝已成孤本,中国电影资料馆从未将之播放。根据资料,它讲述了一段发生于 19 世纪中期的事件。当时,没落的日本德川幕府解除禁海令,一艘名叫千岁丸的日本商船于 1862 年 6 月 7 日抵达上海进行考察。但在此船上,许多人另有隐秘动机,其中就有来自长州和萨摩县等日本南部
6、地区,日后成为倒幕志士的民族主义者。片中的主要人物便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高杉晋作,在历史上,高杉晋作的日记至今仍是有关千岁丸号出航中国的重要史料。 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1862 年 1 月,李秀成军曾进攻上海。千岁丸号抵达上海时,太平军的进攻已被击退,但上海周边还有一些零星战斗,高杉晋作在日记里记录了相关情况。但在电影中,编导人员篡改了事件时间,加入了虚构,让李秀成军提前进入上海,但英国驻沪领事背信弃义,大举进攻太平军。在英军的炮火中,日本人帮助中国人认清了英国人的真面目。片尾太平军失败,对应片名“遗恨 ”二字,意在体现亚洲民族自决之艰难,进而呼唤中日联合。 很显然,这是一部美化日本、丑化英
7、国的电影,意在给沦陷区人民洗脑,强化所谓的“大东亚共荣” 意识。 电影上映不久,日军便已穷途末路。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政府重新接管上海,负责“接收” 的官员则以“附逆” 为敛财工具,逼得许多无辜者倾家荡产。而对电影人的定断,公众看法不一,有怒骂汉奸者,也有人认为电影人在“ 孤岛 ”中无法自主,仅是被日本人裹挟。而在上海政府看来, 春江遗恨绝对是一部附逆作品,是“大东亚共荣圈”宣传品。 不久后,李丽华等电影人被法庭传唤。李丽华声称自己加入华影只是被迫,至于春江遗恨 ,她并不理解片子要表达什么,但她很后悔拍摄这部电影,希望退出电影圈。 因为时局缘故,此事很快便不了了之,李丽华也在几个月后便凭借春
8、残梦断和假凤虚凰两片再度走红,但争议难免。 上海沦陷后,困于“孤岛” 中的人们该如何在生活和国族认同中寻求平衡,是抗战之后讨论始终未曾平息的话题。此间曲直、困惑、苦衷,这里不做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以李丽华的聪明,终其此后人生,在权衡选择时,此事都成为极重要的参考因素。而她一直以来的低调寡言,也多少与此有关。 在香港游走于左右之间 1948 年,在主演了曹禺导演的艳阳天之后这部片子恰恰是极典型的左派电影李丽华前往香港,在片土地上拍了近 80 部电影,接近人生中所拍作品的2/3,实现了人生巅峰。 也正是这段香港岁月,李丽华游走于左右之间,与分属两大阵营的多家电影公司合作。我曾读过一篇名为李丽华与战后语片:见证左、右阵营的交锋和互动的文章,对李丽华于上世纪 50 年代初的人生选择做了分析,极是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