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3332706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2013-201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淮阳县西城中学 2013-2014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28 分)1、下列加点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倜傥(tng) 秕谷(b) 撺掇(cun) 气冲斗牛(du )B、祈祷(q) 赫然(h) 元勋(xn ) 迥乎不同(jing )C、亘古(gn) 厌恶(w) 喧闹(xun) 热情澎湃(bi )D、重荷(h) 木屐(j) 默契(qi ) 慷慨淋漓(l )2、下列各项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 (2 分) A、来势汹汹 浑身解数 九曲连环 名正言顺B、销声匿迹 慷慨淋漓 潜心贯注 苦心孤旨C、展露头角 寥寥无几 含辛茹苦 马革裹尸D、一反既往 妇儒

2、皆知 名副其实 头晕目眩3、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无从:没有办法。B、骊歌:告别的歌。 炽痛:热烈而深切的痛。C、谰语:傻话。 铤:疾走。D、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养精蓄锐:养息精神,蓄积能量。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2 分)A、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文素材。 B、防止疫情流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D、为了备战空前绝后的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争创佳绩。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 分)A、出

3、发之前,学校领导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安全事故。B、学生不但喜欢这种游戏,而且青年教师也喜欢。C、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D、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6、下列作家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 鲁迅朝花夕拾B、 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C、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现代作家D、 福罗拜家的星期天福楼拜法国作家7、名句积累 (8 分)(1)有诗云:“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木兰诗中有相似的诗句是: , 。 (2 分)(2)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笛声,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两句是:_, 。 (

4、2 分)(3)马上相逢无纸笔, 。 (岑参逢入京使 ) (1 分)(4)峨眉山月半轮秋, _。 (李白峨眉山月歌 )(1 分)(5)约客中常被用来形容江南梅雨季节的清新幽静的可爱景色的诗句是: _,_。 (2 分)8、运用你课外阅读的积累,完成下列题目。 (2 分)昆虫记的作者是_,该作品被誉为“_” 。9、综合性学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6 分)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让人赏心悦目。写好钢笔字既是语文课的教学要求,也是同学们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写钢笔字的知识,提高写钢笔字的水平,班上准备开展“走进硬笔(钢笔)书法”的主题活动。(1)如果同学们推荐你为本次 活动的策划人,你打

5、算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出一项,并说明活动目的。 (2 分)示例项目:硬笔(钢笔)书法比赛目的: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促进同学们认真练字。项目一: 目的: (2)为了帮助同学们明确练习硬笔(钢笔)书法的意义,营造人人参与活动的氛围,请你拟写两句内容相关、形式对称的话,作为宣传标语。 (2 分)(3)班上的小刚同学是你的朋友,他平时不用心写钢笔字,字也写得不太好,看到你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祝贺你说:“你的字写得太漂亮了,要是我也能写得这么漂亮,那多好啊。 ”你听后可以这样说:“_。 ”(2 分)二、现代文阅读 (26 分)(一)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12 分) 我的很重的心

6、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

7、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0、从第段中找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_, 这些传神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年朋友们_ _。 (3 分) 11、第段中“跑”照应了第一段中的“_” 字。 (1 分) 12、第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从触觉来写的句子是“_”从嗅觉写的句子是“_

8、” 。本段写景的作用_。 (3 分) 13、第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_的修辞手法,其作用_。 (3 分) 14、第段中写到“似乎听到歌吹了” , “我”真听见了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2 分) _(二)爱的旅程(14 分) “它们会饿死吧?”“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 “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 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

9、现在想想,多遗憾。 “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 常这样自 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 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 “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 ”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你饿了吗?”父亲问。“不饿,你呢?”“我也不饿。 ”“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 ”疲倦如同烈性

10、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 “刺猬呢?爸爸,刺猬呢?”“跑了吗?找找。 ”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 “跑哪儿去了?这个家伙。 ”父亲不打算再找了, “耽误事儿吧?你看!小刺猬是白搭了。 ”“胡乱跑!”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吧?”“问那个干什么?也可能没事儿。 ”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爸爸!”儿子惊叫道, “大刺猬回来了!”“是吗?”父亲慢慢走近, “哪儿呢?真是它吗?”“是!是它。 ”“像!”父亲伸手捧起刺猬, “咦?它怎么

11、回来的?百十里山路啊!了得!”“血!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 ”“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这家伙真厉害。 ”“它怎么认得路呢?这么远,还在麻袋里。 ” “就是呀,怎么认路呢?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 ”父亲边寻思边解释。“再远它也能认得 路吗?”“嗯。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 ”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15、这篇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 的故事;一条是关于 的故事。 (2 分)16、文章题目“爱的旅程”有哪些含义?请你写出来。 (3 分)_17、联系上下文,

1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你的理解。 (3 分)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18、文章最后“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儿子为何流泪?谈谈你的看法。 (3分)19、人们说母爱是伟大的,读完此文,我们感到父爱同样伟大。请你对天下的父亲写一段赞美的话(不超过 50 字)。 (3 分)3、文言文阅读(16 分)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