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32111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道并焕 儒释兼综论陶望龄的学术与文学内容 提要:陶望龄是明代馆阁之中较早力图汰除王、李结习的人物。他阅历清华,高科重望,附应性灵说,为公安派誉播文苑产生了重要作用。他是泰州后学,谭道证性、赋诗为文,两者相发相生。文论借讲性气、论才情以反复古,颇具 理论 色彩。与三袁桴鼓相应,文学思想虽不及袁宏道那样锋芒裎露,但也可补三袁之不足。诗歌中也浸淫着佛理禅趣。一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曾任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等职。他与公安三袁交谊笃厚,过从甚密。公安派能够使“ 学者多舍王、李而从之。 ”与其乃一文学团体,而非一二才隽的孤独呼号不无关系。公安派中,袁宏道堪称白眉,成就最著、声誉最隆,但作为一种文学派

2、别, 自然 有一些声气相求、桴鼓相应的同道好友。陶望龄、黄辉、雷思霈、江盈科、曾可前、梅蕃祚、丘坦、袁宗道、袁中道等人便是宏道的重要羽翼,他们一起激荡推扬,最终形成了一股文学革新思潮。其中,具有高科重望的陶望龄、黄辉、袁宗道还有先发之功。清人陈田曰:“公安楚咻,始于伯修。黄平倩、陶周望与伯修同馆,声气翕合。中郎稍晚出,推波助澜,二人益降心从之。 ”宏道的诗文集中,与陶望龄有关的尺牍、诗歌尤其多见。其交谊诚如宏道别石篑中所云:“君携我如头,我从君若尾。不是西看山,便是东涉水。谁家薄福缘?生此两狂子,受用能几何,苦他双脚底。 ”他们一起谈禅论学,看山听泉。石篑的学术、文学思想也因与宏道的过从而变化

3、。他曾说:“袁中郎以禅废诗,复以律废禅,仆二事皆不及,而亦效之。于诗甘取近代,于禅甘居小乘。 ”可见陶望龄与三袁之相得相宜。陶望龄被誉称为“词苑鸿儒” ,他与弟 龄都是主要以讲学而名世的。他之所以誉著当时,以至“海内二十年来远近识不识,靡不称有陶会稽先生。 ”则在于其如“ 再见坡仙”的文学才秉和如“慈湖、阳明再世 ”的学问。陶望龄是泰州学派的直接承祧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其列于泰州学案 ,他有得于泰州之学的是圆融三教的学术精神。黄宗羲云:“先生之学,多得之海门,而泛滥于方外。 ”陶望龄自己也说“ 蒙鄙获以乡曲事先生,受教最久。”“海门”是周汝登的别号。周汝登受学于罗近溪,近溪曾以佛经启教之,

4、据明儒学案载:“近溪尝以法苑珠林示先生,先生览一二页,欲有所言,近溪止之,令且看去。先生竦然若鞭背。 ”因此,周汝登论学颇得禅学三昧,正如黄宗羲所说:“先生之无善无恶,即释氏之所谓空也。 ”陶望龄幼时即“终日与其兄问答,皆世外语。 ”其后又完全秉承了周汝登的这一宗风。 “其时湛然、澄密、云悟皆先生引而进之,张皇其教,遂使宗风盛于东浙。 ”在馆阁之中,也与同官焦、袁宗道、黄辉讲性命之学,精研内典。同样对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王守仁、王畿、罗汝芳等人也推崇备至。推赞王守仁、王畿曰:“孔子既没,文不在兹乎,盖以当代而得二人焉,以系千圣、跨作者,郁郁乎明文,于斯为盛。 ”虽“未尝见二先生,独嗜其书耳,而嗜

5、近溪语尤甚。 ”称誉近溪 “微谈剧论,所触若春行雷动。 ”他认为明代文明之甚,在于谭道证性的学术思想而非文学,盛修古业的词章虽然数量很多,但卓然可垂诸后世者十分鲜见。对唐宋文学不但不能超迈,且鲜有可比肩而称者。但“自阳明先生盛言 理学 ,雷声电舌,雨云鬯施,以著为文词之用。龙溪绍厥统,沛乎江河之既汇,于是天下闻二先生遗风,读其书者若饥得饱,热得濯,病得汗,鲜盖不独道术至是大明,而言语文字足以妙乎一世。明兴二百年,其较然可耀前代,传来兹者,惟是而已。 ”他推扬王学,亦可见其为学宗趣。这也是明史未将其列于文苑 ,而是与吴山、余继登、冯琦等人同列,誉之为“词苑之鸿儒,庙堂之岿望”的原因。与明代文士普

6、遍“ 才为才矜,理为理掩 ”不同,“陶子于文有史汉、有骚雅而长于序记,其谭道证性,略物综事,炯如也;于诗为陶为柳,间为长吉而品置泉石,啸吟烟云,超如也;其才不敢谓出秦汉诸文人上,而取理出新,不为宋人之掩,学阳明子而不为辨说,得禅之深而一秉铎于孔氏。 ”学术、文学兼擅并茂是陶望龄的特色。 二陶望龄学术与文学相生相发的第一个特点是讲性气以反复古。由于陶氏擅谈学理,因此,赋诗为文也颇重理趣,这与明代前期的性气诗派相仿佛,而与信腕直寄的公安派意趣不同。宋人邵雍的伊川击壤集受到明代 理学 家的普遍推崇,薛、陈献章、庄昶等人或作诗规仿击壤集 ,或推赞邵雍的诗作,谓其“真天生温厚和平,一种好性情也。 ”形成

7、了 “性气诗派 ”。陶望龄踵事增华,似乎比陈献章更重性气,如他说:白沙子曰:“子美诗之圣,尧夫更别传。 ”予谓子美诗即圣矣,譬之犹以甜说蜜者也,尧夫蜜说甜者也。梧桐月照、杨柳风吹,人耶诗耶?此难以景物会而言语解也。盱江明德罗先生闻道于泰州之徒,尽超物伪,独游乎天与人,偕顾盼欠,微谈剧论,所触若春行雷动,因而兴起者甚众。予未尝见先生之诗,而平日持论窃谓先生全体即三百篇 。其顾盼欠,微谈剧论即其章句耳。论者或谓伊川击壤,率取足胸次,不拘于法,而先生律调兼具,直类诗人之诗,若异乎所谓别传者。尧夫之趣于诗,诗之外也,其意远,其诗传。先生之趣于诗,诗之内也,诗不必尽传而意为尤远。若其以诗为人,以人为诗;

8、以己为天地万物,以天地万物为己,好而乐之,安而成之。则二先生所同也。诗之工拙,传弗传置不论已。陶望龄认为,不论后人对罗诗如何评骘,但是律调兼具,意蕴悠远,应该予以首肯,乃至意欲与诗圣同列,而不满足于别传被打入另册。陶望龄肯定邵、罗的诗作,并不是要以议论为诗,而是要“以己为天地万物,以天地万物为己。”专注于内求,以心学与理学相颉颃。在这一方面与陈献章等人并无二致,黄淳为陈献章文集作序称:“先生之学心学也。先生心学之所流注者在诗文。 ”陈献章主张“ 须将道理就自己性情上发出,不可作议论说去。离了诗之本体,便是宋头巾也。 ”陶望龄比陈献章更注重于诗歌描写带有人性色彩的 自然 万物,即他所谓“梧桐月照

9、,杨柳风吹,人耶诗耶?”陶望龄认为罗诗的题材、 内容 十分宽泛,视之若三百篇 。但陶望龄认为罗诗则并不囿于温柔敦厚的儒学矩,如“ 春行雷动” ,是个性的自然舒张,是“顾盼嗑欠,微谈剧论” 的实录,是“ 尽超物伪 ”性情的真实坦露。至此,陶望龄与袁宏道又殊途同归了。只是比较而言,袁宏道近狂,是以峻烈不羁的语气,张皇宣说,激情所至,难免过正;陶望龄则近狷,他“模楷人伦而不为标,经纬当世而密其绪。 ”故而,陶氏持论不失醇雅,而宏道不无矫激。陶望龄推赞罗诗,与陈献章等人推赞邵诗还具有不同的背景:“性气诗派” 乍兴之时,明代文坛的复古之风尚未形成,当时诗风虽渐趋靡弱,但“作者递兴,皆冲融演迤不事钩棘。

10、”直至弘、正之后,李梦阳、何景明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翕然宗之。 ”陶望龄承性气诗派之流风余韵,显然是对复古派所谓“诗必盛唐” 的异动,因此,他承荫泰州,推赞近溪,与其反对复古的文学旨趣是并行不悖而互相发明的。同样,在论文方面,他也对复古派的“文必秦汉 ”大张挞伐,云:明兴二百余年,代有作者,率道斯路,弘、正之际,一二能文之士始以 时代 为上下,谓西京以降无文焉,天下缀学之士靡然响风,其持论薄八家,不为其著作,又非能超八家而上之者,徒取秦汉子史残膏剩馥, 、纫缀衣被而合说之,如枯杨之华,只增索然,而不见其所有迄今而弊极矣。 歇庵集卷三八大家文集序这种犀利的谈锋

11、,是晋江毗陵辈不可语及的,显示了晚明新潮文学家无所拘碍的思想锐气。唐宋派矫秦汉派,也仅是将唐宋八大家列于文统而已,即如孙慎行在荆川文集中所说:“唐之韩、柳,即汉之司马迁,宋之欧、曾、苏、王即唐之韩、柳。 ”即所谓“ 文章千古一脉 ”,而陶氏则视其为“残膏剩馥 ”、 “枯杨之华”。这种激厉之论,也与亲炙 “掀翻天地”, “非名教之所能羁络 ”的泰州后学不无关系。 三陶望龄学术与文学相生相发的第二个特点是重才情以反复古。公安派与徐渭、李贽、汤显祖等人共同的文学尚求在于:无论是徐渭的“真我” ,汤显祖的 “情至”,李贽的“ 情性” 、 “童心 ”,还是袁宏道的“性灵” 说,都主张文学当抒写作家真实的

12、个人情感。他们或荒经蔑古,或主张师习古人真精神,都反对衣冠古人,徒袭皮毛。陶望龄也是如此,云:“嘻!古人之为文,其取夫称心而卑相袭也皆然已,无契乎独知而古是摹,虽程意袭矩犹谓之盗,况翦翦文句之末哉?夫舍情与词则无文,剽古而依今,词则归诸古人,情则傅诸流俗,己不一与焉,而谓之文吾且得信之乎?”作品当是作家情感、思想的 自然 发抒。李贽描述创作当是这样的情境:“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以千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描述了小修愁极而吟,因此是“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 ”陶望龄也主张一任自然,莫辨雅俗,他列

13、举了诗经中的国风为例。 国风 “多里巷之语,一夫一妇所遇述。”但为何这样的诗还能补圣人所采录,以其“ 辨淫习,规政教,相准而施,不失铢两?”根本在于不假缀采藻,即所谓“ 根实” ,在于其发乎自然, “冲口而成之,顺途而咏之,薰于气,满于心,而动于不得已。如空穴之中,刁调出焉。 ”当然陶望龄比李贽、三袁受王学的 影响 更深,诗文 理论 也更重理趣,他说“文成而理胜,则吾服膺子瞻。 ”他的自然论也具有更明显的王学烙印,更富性气的色彩,他以儒学经论为例,云:“六经语 、 孟非有意之言也,所谓经生者证之吾心而已,离心而求之章句则远离章句。 ”由他的重质实、尚自然的理论,引出了论诗歌风格的“偏至说” :

14、刘邵志人物,尝言:“具体而微,谓之大雅;一至而偏,谓之小雅。 ”盖以诗喻人耳,予尝覆引其论,以观古今之所谓诗辞,求其具体者不可多见。因妄谓自屈宋以降,至于唐宋,其间文人韵士,大抵皆小雅之流,而偏至之器。唯人就其偏而后诗之大全出焉。夫人之性有所蔽,材有所短;短而蔽者,若穷于此,而后修而通者,始极于彼,此恒数也。古之人,缘性而抒文,因能而效法;文以达意,法以达材。务自致于所通,而不求全于所短。如火炎则弥扬之,水下则弥浚之,醴盈其甘,醯究其酸,不独无以揉之也,而且为之极焉。故其势充,其量满,其神理所至,自足以轶往古,垂将来。吾观唐之诗,至开元盛矣,李、杜、高、岑、王、孟之徒,其飞沉舒促,浓淡悲愉,固

15、已若苍素之殊色,而其流也,抑又甚焉。元、白之浅也,患其入也;而郊、岛则惟患其不入也。韦、柳之冲也,患其尽也,而籍建则惟患其不尽也。温、许之冶也,患其椎也;而卢、刘则惟患其不椎也。韩退之氏,抗之以为诘崛;李长吉氏,探之以为幽险。予于是叹曰:诗之大至是乎!偏师必捷,偏嗜必奇。诸君子者殆以偏而至,以至而传者与!众偏之所凑,夫是之谓富有,独至之所造,夫是之谓日新。复古派与革新派文学风格论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以何为法,革新主张以自然为法,复古派主张“格古、调逸” 。这种“高格” ,复古派内部也有不同的诠释,李梦阳主张柔淡、沉著、含蓄、典厚;何景明主张清俊响亮。但他们都主张有不可变易之法,即李梦阳所谓“圆规

16、而方矩者也。 ”何景明所谓“ 辞断而意属,联类而比物。 ”后七子首领李攀龙也主张 “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推崇古人所作“ 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 ”末五子之一胡应麟认识到“ 体以代变 ”, “格以代降” 的文学嬗变 规律 ,但是他仍然反对信阳以后的后生秀敏意欲自开堂奥的精神,主张兼工古法, “集其大成,何忝名世!”陶望龄虽然也论创作 方法 ,但他主张“缘性而抒文,因能而效法,文以达意,法以达材。 ”“法” 不是规矩方圆,而是文学作品的一定创作规律,作家的性情、境遇、才秉、气质是作品风格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陶望龄论法,以张扬个性为前提。当然,陶望龄论诗时浓郁的性理气味,冲淡了他汰除复古之习的锐气。同时,具体而微的“大雅” 仍是诗歌最为完善的审美追求。 “众偏之所凑,夫是之谓富有。 ”“人就其偏,而后诗之大全出焉。 ”“大全” 该备,是欲达而难以臻达的目标,退而求次,不得已而以偏凑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