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330413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火种 热土情深董必武咏红安诗文读感董必武,原名贤琮,宁洁裔,号壁武,从事革命后改名必武。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文伴随他的革命步伐,对中国革命、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高大的文化艺术丰碑。一、胸怀革命之志,投身革命之路1886 年 3 月 5 日,董必武出生于湖北黄安(红安) 县城十清贫知识分子家庭,l 8 岁时考取清末秀才。当时的中国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资本主义把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西方资本主义曾经向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强

2、迫中国订立许多不平等条约,勒索了大量赔款,取得了许多特权并且划分势力范围,进而操纵中国的内政,中国名义上虽为一个独立国家,实际上已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者宰割下的殖民地了。董必武年轻的时代中国已经是帝、官、封三座大山一齐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目睹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中国人民的痛苦,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复心民族、挽救国家的政治责任感牢记心头。1905 年 11 月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此间结识了宋教仁,刘静鹰等革命党人读到猛回头 、 臀世钟等反清书刊,进一步促进董必武的觉醒。1911 年他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 “二次革命”后,考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法律,参加孙中山的

3、中华革命党,1915 年回国参加反袁斗争,曾两次被捕后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此时董必武经历了五朝敝政,受到马列主义革命理伦的熏陶,由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民族复兴、挽救国家的滚滚潮流之中。1916 年他写了一首七绝寄;回四叔董素怀代家书 , “重违庭训走无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 。木来按董必武四叔和父母的家规庭训是要求他遵循孔盂,保守陈规,不要去搞什么舞枪弄棒、月光剑戟阶级斗争的革命活动。但年轻的董必武胸怀拯人民大众出火海、挽中华民旌之危亡的远大目标,不顾一切再次重违庭训,去实现旋转全球的政治抱负。天下英雄所见略同。1910 年

4、毛泽东在湖南目睹旧中国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渴望追求新文化、新知识,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尽管父亲阻挠和反对,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离家而去投身革命。毛泽东作了一首七绝“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明他挽民族危亡的决心,从此他走上革命的道路,肩负起湖南共产党的组建重任。1921 年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两位历史伟人为创建中国共产党终于走到了一起。二、传播革命火种,点燃燎原烈火1917 年,董必武结束了日本大学法律学业后回国,和张国恩在武昌开律师事务所,以此作为掩护进行革命联络活动。同时筹建武汉中学以办学为名进行秘密串联。此时李汉俊、陈潭秋

5、、张国恩、刘伯垂等相集武汉,秘密组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妇女读书会等组织和团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了旋转当时中国的“乾坤” ,在神州大地上“遍种自由花” 。1921 年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董必武以武汉中学为阵地,大力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的组织,在他的关怀和影响下,红安许多青年学生陆续进入武汉中学。经过马列主义的熏陶,董必武、陈潭秋等的教育培养,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董贤珏、王鉴、雷绍全、张培鑫等先后加入共产党。杨仆、王文凤等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 年董必武在武汉召集红安籍党员学生开会,亲自组建了黄安历史上最早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黄安工作组。随后将工作组派

6、回黄安县,把革命的火种直接撒播到黄安大地,从而揭开了黄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的序幕。大革命时期,黄安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0 个区 210 个乡均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入会民众 5.6 万人。存农民运动中,广大农民怀着满腔怒火,向直接压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豪绅地主开展了面对面的斗争,先后逮捕惩办了 40 多名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为了保卫农民运动成果,推动农民运动迅猛发展,紧接着组织农民自卫队,农民自卫军等农民武装,同豪绅地主阶级及其武装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大革命失贩后,黄安城内到处张贴着国民党的通辑令,悬赏捉拿参与领导黄安农民运动的 92 名共产党员,其中第一名是黄安革

7、命播火人董必武。一批革命者倒下去,又一批革命者站起来。1927 年 8 月,以郑位三、戴克敏、吴焕先、陈定候、戴季英为首的共产党员在七里坪秘密集会,重组黄安县委,提以“革命继续革命,以革命发展革命”的口号,在县北领导农民自卫军和革命群众坚持斗争。同年 9 月黄安县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董必武的指示率领农民自卫军和七里、紫云、高桥的农民群众举行九月暴动,随后又联台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和乘马、顺河的农民群众,在黄麻特委的统一领导下,于 11 月 13 日进行了著名的黄麻起义战争。14 日攻克黄安县城,全歼城内反动武装,活捉国民党黄安县长贺守忠及反动军政人员,把革命的红旗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头,随即

8、宣布黄安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成立。从此黄安这块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势力与日本侵略者及国民党反革命势力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1962 年在纪念黄麻起义三十五周年时,董老写了两首七绝,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回顾:“廿二年间起伏多,黄麻起义涌洪波。大山三座终移去,党引工农奏凯歌” 。 “燎原烈火起星星,烧却江淮腐恶根。英勇斗争成绩多,山区到处建新村。 ”高度地概括了红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前仆后继流血牺牲,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过程。1923 年董必武亲手建立黄安党组织到 1949年新中国建立,英雄的红安人民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9、的诞生,奋战了 26 个春秋,14 万英雄儿女捐躯,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安人民总结董老对红安作出历史贡献的时候这样评价他:“没有董必武传播革命火种就没有红安早期的共产党组织;没有早期的党组织,就没有黄麻起义;没有黄麻起义就没有红安的两百多位将军:没有两百多位将军,就没有令天闻名于世的将军县。三、不忘革命友情,心系红安热土董老从参加革命离开红安到暮年不能提笔为止,据统计写山与红安相关人和事的诗约 24 篇。其内容反映各层面,激励他自己的革命意志,点燃革命火种鼓励青年学生从事革命活动:也有对红安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怀慰勉:还有大量篇幅对学友、战友、亲友

10、信函诗、充分表现出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忘革命友情心系故乡热土的眷恋之情。潘怡如是董必武青年时代的学友、战友和同志,辛亥革命时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反袁斗争中同仇敌忾井肩作战,国共合作期问配合默契共解危难。1943 年 11 月 19 日潘怡如病逝,董老当时在重庆忙于抗战,未能参加送葬。1963 年为了怀念亲密学友战友,他胞弟董觉生为潘怡如写的墓表:“表嘱余为之点定者,时余在重庆觉生弟 1946 年 2 月病逝于汉口。一九六三年四月十日是,并写了哭潘怡如的组诗其中前八句是:“故交辗转问平安总谓虬松耐岁寒,多病所需惟药饵,真情直欲吐心肝。憨中妩媚谁能识,闲里凄凉我有关。江汉滔滔流不返,几回重

11、启旧函看” 。可见对潘怡如的情真意切,觉得潘怡如在老来赋闲之时的凄凉之感没有朋友及时给予宽慰是他的责任,产生了深刻的内疚。见物思人回忆同这位老友一起赴日本留学,一起参加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一起亲临国共合作为挽救中华民族危忘而并肩作战的峥嵘岁月,情不自禁老泪如注拿出当年潘恰如写给他的旧信函反复阅看。眼前一幕幕将他的思绪引入那远逝的岁月。表明了董老对潘怡如的深厚情谊。董老写给韩先楚、马忠全两位将军的诗从不同层面表明与同乡革命同志的深厚感情。其实这两位将军都是董老点燃黄安革命火种之后参军的学生、部下。韩先楚将军是我军叱咤风云、英勇善战的名将。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各自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奋斗,互相并没有见过面

12、。他给韩将军的七绝诗中写道:“先楚司令同志与我同里相知已久,尚未谋面,不意于遂赣道中相遇,快以名之,书此以博一笑” 。 “与君同里赋同仇,革命知交未接头。今日相逢遂赣道,平生一快慰兹游。 ”1 960 年董老书赠马忠全的诗是这样写的, “殊崖椰树欲凌霄。屡受台风小叶凋。本性坚贞经锻炼,故乡人有此标高” 。 ”当时马忠全将军任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处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董老视察部队时,见到这位阿乡的将军自然高兴,他以他的诗鼓励马司令指挥的部队要具备椰树精神,在台风袭击下叶不凋零,显现坚贞不屈的本能。诗中希望马忠全将军,作为黄麻起义的子弟兵、红士地上走出的红色战士一定能达些标高,对他守好祖国海疆寄予

13、探情厚望。董老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工作繁忙、日理万机,仳是他仍不忘家乡人民、关心家乡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毛主席在武汉接见种试验田,时任红安县委的主要领导同志后他满心欢喜。回乡时亲自同县委领导同志座淡,总结种试验田的经验,鼓励干部转变作风,亲自参加劳动,并写了一首回乡感作的诗。 “红安传统不虚传,领导亲颁试验田。一行会战十三路,预祝高歌妻凯旋。 ”三年自然灾害后,党和国家对农村政策作出一系到调整,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1962 年 5 月 14 日董老回乡视察时写下了“三度回乡景不同,树高草密麦收丰。人民生产皆税极,共说中央政策工。 ”极大地调动了红安人民恢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党和国家的创始人共和国的元勋董老在他生命最后时刻在病榻上写下九十初度七律诗;“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御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他毕生的经历中得出一条根本结论“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这条根本经验指导我们党和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时激励红安儿女倍加珍惜董老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董老的诗如同董老对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一样裁入史册,彪炳千秋,必将在红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留芳万古!红安县诗词学会郑仕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