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3330115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二年四月)目录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2 引用标准3 术语4 数学基础5 制图的基本要求6 工作底图制作7 海洋功能区划图制作 附录图例 1图例 2图例 3图例 4图例 5图例 6图例 7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程规定了 1:50000 海洋功能区划图的作业内容、数字化作业要求、数据采集原则、资料使用要求及各要素的编制方法。本规程适用于 1:50000 海洋功能区划图的编制,自由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图的制作可依据本规程执行。2 引用标准GB17108?997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12320?8 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GB/T17160?997 1:500、

2、1:1000、1: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15968?9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 12343?0 1:25000、1:50000 地形图编绘规范GB/T 14268?99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GHB 4.2?7 军用数字地图 1:50000 地形图数字化作业细则GB/T 5791?993 1:5000、1:10000 地形图图式GB 12319?8 中国航海图图式GB/T 17157?997 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3 术语3.1 海洋功能区划图用于表示海域和相邻陆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具有的海洋功能

3、区类型的专题地图。3.2 地图修测依据实地现状对地图图内已发生变化的元素进行修正和补充。3.3 工作底图经过相应处理,可直接用于海洋功能区划内外作业的基本图。4 数学基础4.1 坐标系采用国家坐标系统(1980 西安坐标系)或 1954 北京坐标系。4.2 深度基准采用理论最低潮面(理论深度基准面)为深度基准。深度计量单位为 m。4.3 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为高程基准。高程计量单位为 m。4.4 投影采用高斯椏寺栏裢队埃 ?分带。4.5 比例尺一般为 1:50000。4.6 分幅与编号4.6.1 采用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分幅系统。1:50000 海洋功能区划图按经差 1500、纬

4、差 1000分幅。4.6.2 编号按 GB 12342?01:25000、1:50000、1:100000 地形图图式附录的规定执行。编号以百万图号 + 十万图号 + 甲、乙、丙、丁组成。5 制图的基本要求5.1 图幅的主题通过图面表示海域和相邻陆域海洋功能区类型,以简明、清晰、美观、协调的图示方法揭示各区域的主导功能。要突出海洋功能特点和海洋立体化特点,尽可能扩大图件的信息量。同时,要提高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的实用性和区域间的可对比性。5.2 功能区划图要正确表示各种功能区范围和类型。5.3 功能区类型以不同颜色的色块、符号、底色和符号表示。6 工作底图制作6.1 资料的收集6.1.1 地图资料

5、a. 最新出版的 1:50000 地形图和海图;b. 最新出版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和海图;c. 大于成图比例尺的地形图和海图。6.1.2 摄影资料a. 新的航摄资料,包括验收合格的航摄像片、各种文本资料;b. 卫星影像资料。6.1.3 辅助资料a. 具有现势性的各种专业图,如:海岸带滩地地形图、行政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港口平面图、盐田分布图、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图等;b. 数字化测图资料;c. 其他有关文字资料、文献记录、地名志等。6.2 资料的使用原则6.2.1 资料时限为保证地图内容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现势性,必须搜集最新测制的图件及文本资料。6.2.2 分析资料的统一性程度,不统一的资料应转

6、换一致。6.2.3 县以上政区名称和地理实体名称以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行政区划简册和国务院批准的县以上政区变动资料为准。6.2.4 海岸线原则上以最新出版的地图资料为准,凡有新实测地图资料的地区,应按新测资料修正。理论深度基准面零米线,均按海图表示。6.2.5 最近 2 年内分辨率不低于 30m 的遥感影像。6.3 基本图件的质量要求6.3.1 图件一般应为聚酯薄膜图,其变形应小于 3。若采用纸质图,精度可适当放宽。6.3.2 图件应保证内容完备、清晰,图面平整干净,色调一致,无折痕、无破损。6.4 工作底图应选取的主要内容6.4.1 工作底图内容应以自然要素为主,社会经济要素为辅,重点突出海

7、域的特征。6.4.2 海岸带及海域要素6.4.2.1 海岸线、理论深度基准面零米线应突出反映不同类型海岸线的形态特征,注意沿岸各类滩地、沙嘴、泻湖等特征的表示,保持岸线主要转折点位置正确、岸线的不同弯曲程度。岸线与防护堤相重时,岸线可省略不绘。6.4.2.2 沿海的海堤、河流入海口的闸,主要泄洪堤图上长 5cm、比高 1.5m 以上的堤应表示。6.4.2.3 河流入海水道和潮水沟;6.4.2.4 盐田、芦苇、沼泽和盐碱地等图上面积大于 20mm2的盐田应表示,大于 40mm2的盐田依比例尺表示。图上面积大于 50mm2的沼泽应表示。6.4.2.5 岛屿、礁、滩地等,沿岸或海域的独立岛屿全部表示

8、。岛屿密集地区,在反映岛屿密度对比的前提下,可酌情舍去个别小岛;6.4.2.6 等深线:选取间隔为 2、5、10、20、30、40、50,以及理论深度基准面零米线,注记一般成组配置,字头指向浅水处。6.4.3 陆地水文要素主要河流、湖泊、水库、运河、渠道都应选取。6.4.4 陆地地形要素等高线和高程点,它们的选取可根据不同地区地貌特征酌情取舍。6.4.5 居民点主要选取沿海市县(市、区)乡镇、村级的居民点和规模较大的国营场圃,可根据图面情况适当增减。一般均应注记名称,并用相应符号表示。6.4.6 交通要素铁路、公路、港口码头、航道、锚地应全部选取,沿岸可通行汽车的大堤,不绘公路,以堤代路。在交

9、通网络稀疏地区,可选择大车路。6.4.7 境界6.4.7.1 国界应精确绘出,在能表示清楚的情况下,一般不得综合。6.4.7.2 国内各级境界应用最新编绘出版的地图和行政区划变动资料核准后绘出。两级以上的境界重合时,只绘出高一级的境界。 6.4.8 其它要素长城、重要文物、历史遗迹、海底电缆、油气管道等。6.5 基本图的修测6.5.1 基本图的修测目的在确保基本图(1:50000 地形图和海图)精度的前提下,提高基本图的现势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海洋功能区划的需要。6.5.2 修测方法6.5.2.1 GPS 测量法利用 GPS 定位仪现场测量的方法将变化了的要素直接测绘在基本图上(GPS 定位精

10、度为525m)。6.5.2.2 修编法利用现势性好,大于成图比例尺的地形图图件、测图数字化数据和其文字资料缩编成的方法修测基本图。缩编的作业要求按 GB12343 规定执行。6.5.2.3 数字化测图法数字地图的修测,将变化的地图元素采集的信息数据输入到数字测图计算机系统即可完成修测。6.5.2.4 遥感影像修测法选用最近 2 年内分辨率不低于 30 米的遥感影像,经技术处理(图像处理,几何校正)后,修测基本图。6.5.2.5 在满足工作底图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其他的修测方法。6.6 工作底图类型6.6.1 纸介底图(手工制作的底图)6.6.2 电子底图6.7 纸介底图制作方法6.7.1 作

11、业指导设计书设计书是根据本规程,结合制图区域具体情况拟定。其内容包括:a. 任务概况(制图区域范围、图幅数量、完成任务的期限和要求);b. 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简要说明;c. 制图资料的评价和使用说明;d. 制作技术方法;e. 地图内容各要素的选取和规程中未涉及到的特殊技术问题处理。6.7.2 制作方法一般采用网格法进行转绘、标描制作底图。6.8 电子底图制作方法6.8.1 基本方法采用手扶跟踪或图形扫描等手段获取地图数据,形成矢量和栅格文件。 6.8.2 专业设备要求6.8.2.1 手扶跟踪数字化仪手扶跟踪数字化仪的幅面可根据数字化图纸的大小而定,一般选用 A1 和 A0 幅面。数字化仪的分辨

12、率不小于 394 线/cm,精度不低于 0.127mm。也可根据数字化的具体精度要求选择相应的数字化仪。6.8.2.2 扫描仪可选用平台式或滚动式扫描仪,其分辨率一般不小于 157 点/cm。6.8.2.3 绘图仪用于检查图输出的绘图仪应满足以下要求:a. 动态误差不大于 0.1 mm;b. 单笔重复误差不大于 0.05 mm;c. 有效绘图面积不小于 841 mm597 mm(A1 幅面)。6.8.3 数字化软件6.8.3.1 软件的使用环境数字化软件应在通用的操作系统下运行,并便于和通用的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进行通讯。6.8.3.2 数据采集软件a. 手扶跟踪数据采集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

13、:1) 灵活方便的分类码和属性码输入方法;2) 对工作图件的重复定位能进行较差对比和超限提示;3) 能按要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仿射变换;4) 对当前目标的编辑功能,如删除、移动、延长、连接等。b. 扫描数据采集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1) 图纸变形改正及扫描机械误差改正;2) 灵活方便的分类码和属性码输入方法;3) 图象编辑功能;4) 对当前目标的编辑功能;5) 二值化、细化和矢量化。6.8.3.3 编辑处理软件编辑处理软件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a. 图形编辑功能1) 能进行图形显示和屏幕图像存贮,开窗放大、缩小、检索;2) 能将检索结果形成原图形数据文件的一个子文件,增补、删除图形实体;3) 对图形

14、进行平移、旋转、复制、分割、连接和拉伸等编辑修改;4) 对数字与文字注记作相应的编辑与修改。b. 建立要素的位置信息和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c. 地图投影变换。6.8.3.4 图形输出软件图形输出软件应具备以下功能:a. 绘图设备的选择,包括绘图仪的选择以及不同绘图仪的驱动、通讯协议、绘图坐标转换和绘图尺寸配准等;b. 绘图内容的选择,可进行单要素或多要素图形输出;c. 输出形式的选择,可通过显示器或绘图仪输出;d. 图形符号开发和汉字处理,能用开发的图形符号库输出符合质量要求的地图;e. 符号与颜色的选择;f. 图廓的整饰。6.8.3.5 数据输出软件应能将所采集的数据转换成国家颁布的标准格式

15、。6.8.4 数字化作业(具体按 GHB 4.2?7 中规定执行)6.8.4.1 作业方式a. 手扶跟踪数字化:图幅定位-逐项采集-图形编辑-绘图自查-检查验收-电子底图。b. 扫描数字化:图像数据的编辑-矢量化-图形数据的编辑-赋值-绘图自查-检查验收-电子底图。6.8.4.2 数字化采集主要原则a. 数据采集时应保证最小的数据冗余,只采集和存储底图上的基本数据,能派生数据不采集;b. 依据图式及属性编码,通过对底图要素的准确识别,将地图的点状要素、线状要素和面状要素分别转换为数字化点目标、线目标和面目标的坐标串、属性编码串来描述;c. 正确反映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要素层的重叠要素,其几

16、何位置必须严格匹配。d. 数据采集时应多以面目标数字化,以便于面积计算。6.8.4.3 作业指导设计书设计书是根据本规程,结合制图区域具体情况拟定。其内容包括:a. 任务概况(制图区域范围、图幅数量、完成任务的期限和要求);b. 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简要说明;c. 制图资料的评价和使用说明;d. 作业方法:根据原图内容的复杂程度、补充资料状况和软件功能以及分幅状况确定扫描或手扶数字化的作业方法;e. 各要素处理:要素新旧符号的转换和标描处理以及对应的编码描述,并明确原表示不规范部分的处理原则;f. 接边处理:相邻图幅间原则,需接边各要素的图形、属性和拓扑一致性的表示方法;g. 地图内容各要素的编绘、选取及规程中未涉及到的特殊技术问题处理。6.8.4.4 数字化底图的检校6.8.4.5 数字化底图的标注6.8.4.6 图幅抄接边6.8.5 数据分层要求所采集的地图数据按表 6-1 进行分层。为了数据作业方便,可根据需要将分层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