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说话方式让新闻更“接地气”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30012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换一种说话方式让新闻更“接地气”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换一种说话方式让新闻更“接地气”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换一种说话方式让新闻更“接地气”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换一种说话方式让新闻更“接地气”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换一种说话方式让新闻更“接地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换一种说话方式让新闻更“接地气”(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换一种说话方式让新闻更“接地气”【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眼界越来越宽,就新闻媒体而言,一方面,人们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要得到提高值得欣慰,而另一方面人们群众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本文通过交朋友、拉家常、讲故事这几个方面探讨了记者与群众有效沟通的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交朋友;拉家常;讲故事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群众是我们植根的土壤。接地气就是要深入基层,融入百姓。只有贴近群众,广接地气,与采访对象交朋友、拉家常,倾听到百姓心声,我们的思维才有灵气、报道才有底气、语言才有生气。 交朋友,才能听真话。记者的心与群众距离有多远,群众的心与记者距离就有多远。交朋友,就是说把心交给

2、采访对象,这是个方法问题,更是个感情问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交朋友是了解基层呼声的基本途径。记者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真切倾听到百姓最真实的声音,真实感受到百姓最现实的需要。问需于民,才能报道于民。沉下身子,接到了地气,掌握了实情,报道才真实,新闻也才能有价值。2011 年,笔者采写的广播专题“ 倾斜的教育天平” ,是一篇舆论监督类的报道。由于报道涉及义务教育资源城乡失衡的问题,一些部门领导不愿谈、老师不敢谈,采访一度受到阻碍。为了弄清事实、还原真相,笔者锲而不舍,辗转几十公里,先后找到了多位老师、家长进行了明察暗访。通过交朋友,将心比心,最终将事情来龙去脉调查清楚。专题

3、报道播出后,得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就城乡教育均衡摆上了议事日程。 拉家常,才能有真情。真情来自沟通,温暖源自理解。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朋友,说家常话,就是要尊重群众的人格和精神,通过采访活动,广泛汲取群众的创造活力,从而增强报道的底气。近年来,我先后采访过种粮农民、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和电力维修工,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民族精神和人性之光,感受到社会底层一股生生不息的正能量。2013 年国庆期间,笔者采访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那是一位年近半百、独自抚养一双儿女的单身母亲。坐在出租车后座上,和她一起谈工作、家庭和人生,谈出租司机的责任、公信与艰辛。每当有乘客上车,她都会特别关照一句:这是

4、家里人。虽然只是简单的招呼,但说明她对乘客的尊重,更是一种职业操守。行驶路上,没有乘客时,她总是侃侃而谈,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力量,她那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小小的出租车充满温情。拉家常,会让记者与采访对象贴得更近,报道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讲故事,才能有听众。说教式的、播音式的,居高临下的广播,也难吸引和留住听众的。记者必须学会用老百姓语言,注重突出故事化表达方式,进行新闻的报道,让听众易于接受、乐于传播。要把故事讲得生动,就需要足够的铺垫和延展。突出细节的挖掘与运用,使特定环境下的细节充分呈现。看似闲笔,实为点睛之笔。有了它,就有了人情味,就有了真实感。推行“类型化” 新闻后,具有广播特色

5、的“现场连线 ”业已成为常态节目,记者以 “现场连线” 方式及时准确地播报新闻,增强了记者与主持人、记者与新闻当事人的现场互动,向听众传递新闻信息的同时,也提高了广播新闻的口语化,使报道有情有义,有听觉冲击力。从传播效果上,提高了听众对广播频点的粘合度。 河蟹养殖是江苏泰州的特色农业,尤其当地兴化市是河蟹的主产地。2013 年 9 月下旬,兴化市大营镇和安丰镇的河蟹交易市场人气爆棚,每天的交易额超过 300 万斤,为了更好地反应当地河蟹产业发展历程,笔者采取讲故事形式,以现场播报一位蟹农的养殖规模为切入点,讲述这位蟹农 20 多年来养殖河蟹的故事,用蟹农们常常挂在嘴边的“ 塘口 ”、 “捞起来”、 “小家伙”、 “算账”、 “买卖”等大白话,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兴化河蟹图。新闻播出后,获得了听众的认可和好评。 交朋友,让我们的思想得到升华;拉家常,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讲故事,让我们的水平得到提高。 “走转改”培育了群众感情、民生情怀,改变了采访作风,找到了“我是谁”的定位。基层是我们的脚步、话筒,新闻人应当永远在路上、在现场,在普通百姓中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