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332991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近几年以传统文化为原素材的电视节目不断兴起,从最初的百家讲坛一家独秀,到后来央视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谜语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三档节目,各地卫视也接连推出汉字英雄 成语英雄 唐诗风云会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2014 年 1 月 23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要求“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全民族文化修养和文明素质,是广播电视媒体的文化责任和社会责任。各广播电视机构特别是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有益经验,不断迸发创造智慧,积极开办以弘

2、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原创文化节目。 ”1 2017 年央视重磅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文化类节目,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收视成绩,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也进入到了高潮期。在选秀类、真人秀等综艺节目当道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突起既是电视人引领社会风气、提高受众文化底蕴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受众追求文化素养,渴望满足知识诉求的重要映射。 一、文化类节目创新价值 文化类节目内涵丰富,范围广阔,其主要内容为对文化、艺术、历史和社会的探讨和关注,挖掘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文化资源,闹谢文化宝库中汲取力量,对历史、社会这本大书进行深入解读,交给人们如何读懂社

3、会、读懂历史。习近平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2当今文化类节目的层出不穷,体现出文化艺术工作者开始不断变换节目形式,丰富节目内涵,走进生活,贴近人民。 1. 弘扬时代精神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艺,电视综艺节目不再是机械化生产,不再是快餐式消费,不再是感官娱乐,而更多的追求思想的精深,艺术创作的精湛和节目制作的精良,不同节目的体裁、形式、手段都得到充分发展,节目制作的内容、风格和流派相互借鉴和切磋,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的飞花令,参赛选手口中朗朗上口

4、的豪放派、婉约派诗词,点评嘉宾们细致的解析,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传承与弘扬, 中国诗词大会展示了古诗词在当下社会的活力;中国成语大会展现了成语故事在当今的警示价值;中华百家姓开启了关于姓氏文化寻根之旅。这些经典的文化类节目,都是当今时代生活和精神的写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美学精神。 2. 展示中国梦想 文化类节目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见字如面节目中,从“老戏骨 ”到文化大家,从年轻的激昂到苍老醇厚的低沉,文化类节目弘扬了现实主义精神,客观反映了社会现实,从细节处着手,在平凡处传情,嘉宾在朗读之前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感悟,平淡真实,却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对现实的素

5、材和故事进行提炼和概括,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到父母子女之间的感动,文艺作品在塑造和讲述不同人、不同代人的中国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3. 培育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的传统,文化类节目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能量,挖掘资源,通过视听语言达到教化人心的作用, 中华好故事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人们守公德,校正人生坐标,严私德,锤炼意志品质,恪守做人准则。传承者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了爱国主义主旋律,凝聚起人民的精气神,特别是鼓舞了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塑造了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二、文化类节目发展脉络 就节目类型

6、来看,笔者将文化类节目分为讲座类文化节目、读书类文化节目、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竞赛类文化节目、综艺类文化节目。笔者整理了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频道的代表节目发展的时间脉络,如下表所示: 从整体发展来看,2001百家讲堂开播,开创了最初的文化类节目热潮,但后期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子午书简等读书类节目出现后,由于播出形式单一,受众面窄,一度停播,文化类节目在真人秀、唱歌类节目的夹击下,收视率很难保证。但 2013 年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的开播让观众眼前一亮,由此也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2014 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之后,中央电视台和地方

7、卫视纷纷将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节目形式相结合,开创的文化类节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成绩,特别是 2016 年的中国诗词大会 、2017 年的朗读者 非凡匠心等节目,更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宽度、深度和力度,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节目形式更加多样,宣传手段更加丰富,受众互动参与程度也不断提高,今后,必将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涌现出来。 三、文化类节目发展路径研究 1. 从“文化说教”到“ 人文内核”+“娱乐外衣”+“现代包装”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排解压力已成为电视受众观看电视的重要动因,传统的文化类节目虽然定位高端,但节目制作方式依然没有摆脱“说教” 的意味,不符合受众的观看需求。

8、在当今综艺节目娱乐化的大潮中,文化节目也渐渐吸收娱乐节目的因素,对整体节目形态进行包装,除了传统的歌舞、才艺表演,节目方式借用了游戏竞赛、真人秀体验等手法,实现了文化内核与娱乐形式的完美融合,在主持人的精彩串场和明星嘉宾的精彩互动中,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趣味性得到提升。 首先,在“人文内核 ”方面立意高远,以提升审美体验为追求。文化类节目仍然坚守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对人的滋养是润物无声的,需要沉下心来,静心体会,感悟中华文化最深厚的软实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文化类节目不能仅仅一味迎合受众,更应强调对人的心性的培养,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关照现实,感悟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联通,提升现代受众的审美体验。 中国诗词大会定位的核心文化内容就是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古代作家情感的凝结,是精炼的文字语言,然而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过程中,诗词的审美意义被淡化,功利与应试的思想不断上升,而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设置就是希望能跳出传统功利主义教育,感知作家细腻的心理过程,真正感悟到中华诗词的美好。从社会对夺冠的武亦姝等人的热捧可以看出,受众对诗词的认识已不仅仅是应试,更是对审美体验的追求,当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围绕“月” 字吟咏诗经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时,获得了在场观众的一片掌声,这正是对其能够感悟古诗词美好的由衷赞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