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机遇立足创新高标定位着力发展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32679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握机遇立足创新高标定位着力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把握机遇立足创新高标定位着力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把握机遇立足创新高标定位着力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把握机遇立足创新高标定位着力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把握机遇立足创新高标定位着力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握机遇立足创新高标定位着力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握机遇立足创新高标定位着力发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标定位建优势 创新驱动促发展-关于芙蓉茶业六十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江苏省芙蓉茶场 范周祥江苏省芙蓉茶场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宜兴市南部著名的阳羡风景区腹地,境内群山环抱,绿树成荫、气候温湿、土壤肥沃、生态优越,是难得的宜茶之地。1951 年初,适 应当时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形势需要,有关部门选择了宜南山区的千年古刹芙蓉寺所在地建立劳改农场。 为迅速建立有一定规模、稳定长效的劳动生产项目,我国著名的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江苏茶叶一代宗师张志澄先生应邀亲临宜兴, 驻守芙蓉,高起点规划,高 标准建设,创 立了拥有茶园二千余亩的省属国营茶场,吹响江苏现代茶业振兴崛起的进军号角,并使之成为引领江苏茶业发展

2、的典范和全国闻名的产茶企业。在建场以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茶业作为传统的优势生产项目,主导着全场产业经济发展大局,不仅为全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原始积累,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也为带动山区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一方安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深层次变革的大背景下,受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芙蓉茶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和严峻挑战。新的历史时期,茶业虽然不再承担直接为罪犯改造提供劳动场所的政治性任务,社会性功能有所弱化,但是,作为地处特色区位、有着特殊背景和具备特定功能的传统产业,仍是构建监狱经济多元发展的有机载体和扩展社会沟通联系的

3、有效渠道,有着客观存在的现实价值和优势发展的良好前景。展望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传统的茶叶产业如何迎来新的2生机,跃入全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研究的课题。本文试以探究芙蓉茶业各个发展时期特征为切点,理性思考芙蓉茶业发展面临的现状和深层次矛盾,就当前传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应当采取的主要对策谈点粗浅看法,旨在引玉。一、重视科技兴茶,不断创新思维,是芙蓉茶业发展与前进的动力源泉。芙蓉茶业自 1951 年初拓荒种茶至今,起起伏伏,大致经历四个时期,每个 时期都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特点。创建时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初期,主要过程是拓荒种茶,建立茶园,

4、初步形成生产能力,构建茶业产业规模。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改造罪犯的需要,在宜兴南部山区名胜古刹芙蓉寺所在地周围 6 千余亩山林地带,建立了劳改农场,由省农林厅委派的茶叶专家张志澄先生亲临指导,将山丘零星分布林茶荒坡空地,开垦成集中连片、布局规范的高标准茶园,并建立了茶叶加工厂。到六十年代初的十年时间内,开辟茶园 2000 余亩,茶园多呈 50 亩左右方块状,以茶籽直播、常规 密植的方式种植了祁门楮叶群体,宜兴小叶群体等品种,行道和干道两侧种植乔木型防护林带,茶行中分散种植桃、3梨等遮荫树,并建设了完整配套的排水、灌溉沟网渠道。与此同时,同步开展了茶叶加工厂的规划建设,以手工工艺及人力、畜力带

5、动简单机械进行茶叶制作,逐步形成了有着较大的生产规模,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在当时条件下处于领先地位的茶叶生产企业。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起点定位,建立基础优势。茶园立地条件、良种选择、 规划建设立足高起点,建园规范、整齐划一,园、林、路,排灌设施配套完善,茶树品种选择适宜,从而建立了茶园基础优势。二是高标准要求,建立管理优势。 农艺措施,管理方式都立足当时的先进水平,高标准、严要求落实到各个生产环节,高水平管理,使基础优势得以迅速巩固和不断提升。三是高技术支撑,建立发展优势。依托张志澄先生带领的专家和技术团队,主导茶业创建的全过程,充分运用科学方法和前沿技术,建立起产业的优势

6、起点。先进的生产方式和高水平的肥培管理为建立优越的茶园基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时至今日,这种优势仍在延续。芙蓉茶业创立的动因主要源于政治任务,然而,立足长远的目标定位、 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是托起一个著名产茶企业的基石。 兴业时期: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末是芙蓉茶业兴起的关键时期。这个 时期,大部分茶园正处于青年期向壮年期成长的过程,在高水平的管理措施的实施下,茶园生产力展现了极高水平。七十年中期,2000 多 亩茶园平均亩产干茶达 200 公斤,年产干茶总量连续十余年超过 400 吨。 优越自然生态条件也使鲜叶原料具备十分优异的品质。在这样的优势前提下,制茶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迅速,创建和巩固了芙

7、蓉茶业的产品优势。4六十年代初,江苏省芙蓉茶场作为全国中小叶种红碎茶六大试验基地之一,引来了国内许多著名茶叶专家来场开展研究试验工作,到六十年代中、后期,不仅试制工作获得圆满成功,并就地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卓有成效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使芙蓉红碎茶生产从起步开始就建立于新工艺、新技术基础之上,产品质量超群,多次在全国性评比中获金奖,并连续多年获国家免检产品。在此之后,工艺技术的创新进入一个异常活跃时期,先后依靠自身技术力量,成功研制了 705、709 系列转子切茶机,参照国外先进红碎茶设备,研制了锤击式切茶机(仿 LTP)、齿辊式切茶机(仿 CTC),设计制造了大型自动鲜叶萎凋机并相继

8、投入大规模生产使用,从而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水平,增 强了产品多种类适应性,芙蓉茶也由此而闻名全国,实现了芙蓉茶业历史性飞跃。完成这个飞跃除了有优越的自然优势和良好的茶园基础之外,还有三个方面不忽视的因素:一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积极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是关键。六十年代初,先后有十多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来场工作,在外来专家指导和生产实践磨练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他们当中,许多人在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专业技术中坚力量和省内茶业生产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茶园管理技术、制茶技术创新、技术力量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制茶工艺改进和生产技术创新活动成就了茶业兴起的全过程。重视技术进步,确保必要的投入,使技术创

9、新得以有效实施,成为茶业发展飞跃的直接动力。三是特定的时代背景影响,使茶叶生产拥有突出的地位。高度计划经济时代,产品产量、质量是衡量生产业绩成果的最重要指标,生产型企业成为时代经5济的主流,生产能力和技术实力的竞争显得相当重要,这为生产技术措施的改进创新提供了十分有利的背景条件。这个时期,不仅为芙蓉茶业铸就了空前的兴盛和历史的辉煌,也为以后发展奠定坚实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管理基础。发展时期: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家宏 观经济体制也经历了由高度计划经济转向计划经济与市场凋节相结合,进而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变过程。经济社会形势翻天覆地的变化,给茶业生产和茶

10、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巨大的挑战。八十年代初,茶叶产品从统购统销的模式逐步放开,市场竞争逐渐成为茶业经济发展的主民导因素,茶业企业也从单纯的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 实现利益最大化是茶业经济应对挑战的主要途径。茶业经营在观念、措施和方法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个时期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产品生产转变为商品生产,产与销成为齐头并进的经营手段,推动了茶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茶业经营的重点由以往的鲜叶生产为基础、茶叶加工为核心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龙头。茶叶销售收入、营业利润成为最关注的经济指标。干茶产量由七十年代每年 400 余吨减为

11、九十年代初的 300 吨,收入由100 余万元增长到 400 多万元。二是开放搞活,带动了茶叶内、外销市场的多元发展,促进了产品结构的深层次变革。生产技术创新随着产品结构调整发生新的转变,名优绿茶产品逐步替外销代红碎茶,成为茶叶生产的主导产品,内、外销市场呈现出此起彼伏、异常活跃的格局。开发 名特优内销茶叶成为重点,在手工名优创制和机制名优茶6工艺研制过程中,开发了名优茶系列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竞争。前一时期,内销名优茶的占总量不到 5,总收入不到 20,到九十年代初分别达 30和 70以上,绿茶的比例由原来 10上升到90,均价上升了 10 多倍,茶业年度创利税超过百万元。产品多样化,结构

12、名优化,适应了市场多元化需求,提高了茶业经济效益水平。三是人才、技术基础工作得以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科技进步成为茶业高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继续重视人才队伍的充实提高和茶园的基础工作加强,先后从高等农业院校引进多名本、专科专业人才在多种岗位上锻炼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被委以重任,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与此同时,有计划、分期实施茶树第一轮更新改造,到九十年代初完成了全部茶园复壮更新,同时引种福鼎大白茶等无性系良种近百亩,使茶园生产能力保持了高水平的稳定。人才集聚、技术集聚、效益集聚凸显了茶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展现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转型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芙蓉茶业由辉煌的峰颠转入为生存而博奕的艰

13、难行程。上世九十年代,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兴起和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茶业经济受到极大冲击。暴利的矿山开采业的迅速崛起,很快使茶业支柱地位消失;市场消费集团购买力受控导致内销茶大减,外贸门槛抬高使外销茶低迷;市场进一步放开,外省茶叶源源不断涌入江苏市场,使地产茶竞争加剧,售价回落,效益下降;周边矿山开采使环境恶化,茶园生态破坏严重。采矿毁地、建设占地使茶园面积从 2400 亩减少到 1800 亩,年干茶产量减少到 100 余吨,销售收入下降到 300 余万元,茶业占全场经济比重由最高峰的 95%降至目前不到 3%。在片面的利益观念驱使下,弃茶开 矿、抛荒办厂,7导致茶业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管理粗放,品质

14、下降,效益滑坡。封闭的经营理念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要求存在巨大反差,茶业经济转入前所未有的低谷,茶业经营举步维艰。新的情况变化给茶业的生存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新世纪之初,茶业经济进入了低谷调整阶段。随着九十年后期社会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展开,地方原有的规模较大的茶场基本解体,家家种茶、户户卖 茶,低水平竞争使茶叶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内部管理环境也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产业布局结构从传统产业为主体向矿产、工业为主导转型,劳动场所也从室外向室内转移,茶园劳动力保障成为茶业生产过程中一大突出难题;长期封闭的特殊管理环境所形成保守、消极、依赖的传统观 念根深蒂固,成 为困 扰茶业发展的一大突出因素

15、;布局调整、机构改革带来非生产人员就业安置的压力,成为茶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突出矛盾。出于维持传统产业,保留就业渠道的需要,采取一些被动地调整措施,对稳定茶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是探索调整茶业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保持规模化经营。将原有 7 个独立核算的鲜叶生产单位撤销,将部分边远、分散茶园实施外包经营,其余茶园由茶厂集中统一管理,实行茶园生产、茶叶加工、产品销售一体化管理,初步形成产业化经营框架。二是探索调整生产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推 进产业化经营。1999 年底至 2004 年模仿推行社会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机制模式和方法,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 展的要求,对原茶厂进行了模拟股份制

16、改造并运作了五年,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经营机制的转换对传统经营理念、观念形成了有力冲击,推 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社会化进程,对稳定和恢复茶业经济8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三是探索调整劳动用工机制和管理方式,融入社会化经营。由于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民工成为茶叶生产劳动的主体,安排闲置人员就业也成为茶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活无人干、有人无活干的现象时有发生,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管理成为茶业生产管理中的难点和重点。先后采取内部承包、内部退养等多种方式化解难题、维持稳定。值得肯定的是,转型时期在开山采石对茶园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对茶叶生产的极大影响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茶园规模和树势状况,有效地保持了规模优势,延续了品牌优势,拓展了市场优势。但是,由于没有从观念认识、基础投入、人才技术、 创新发展等方面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致使茶业经济仍在低谷中徘徊。芙蓉茶业近六十年的发展历程是不平凡的。回顾分析这段非凡的历程,可以得出三个方面重要启迪:一是立足高起点定位是构建产业优势最根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