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复习答案2013年上半年版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319439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复习答案2013年上半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复习答案2013年上半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复习答案2013年上半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复习答案2013年上半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复习答案2013年上半年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复习答案2013年上半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工商大学日本简史复习答案2013年上半年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名词解释 6X51.大化改新 p.17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 646 年,此年为大化元年。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2.圣德太子改革指 7 世纪初日本的改革运动。圣德太子自 593 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603 年,制定冠为位十二阶,以整顿朝廷贵族官僚的身份制度,加强朝廷纲纪。第二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

2、的政治规范。同时号召“笃敬三宝” (佛、法、僧) ,崇尚佛教,在全国修建许多寺院。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积极摄取大陆文化。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还在外交政策上实行了重要改革。607 年,派遣小野妹子为谴隋使,谋求和隋建立 对等的外交关系。3.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4.应仁之乱 p.70应仁之乱(1467年1477年,应仁元年文明

3、9年)是日本室町时代的8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期间的一次内乱。幕府管领的细川胜元和山名持丰等有名守护大名的争斗。此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5.堪和贸易明代日本两国一衣带水,往来以船。日本幕府对明贸易所用之船称遣明船,因为贸易是采取进贡形式,又叫做进贡贸易,特别是日船入港需要持有明政府发给的勘合作为护照,所又叫做勘合贸易,而船则叫做勘合贸易船。6.丰臣秀吉 p.76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1590-1598 年期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7.参觐交代日本江户幕府严密控制各地大名(藩国统治者)的重要措施。规定各地大名要在一定期间轮流来江户参觐

4、,又称参 勤交代。大名参觐主君始见于战国时代,关原之战后,各地大名为取悦德川氏,蜂拥至江户表示忠诚,德川家康为笼络他们而赐以宅地,供其建造邸宅安置妻室。8.岩仓使节团岩仓使团以右大臣外务卿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以大久保利通(大藏卿)、木户孝允(参议)、伊藤博文(工部大辅)、山口尚方(外务少辅)为副使,共 48 人,另有50 多名留学生随行。这些成员都是王政复古明治维新的主力军,大多为萨长藩的开明武士,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还都是维新三杰(另一人是西乡隆盛),后来他们归来战胜留守派,大力推进维新立宪,岩仓具视做了日本的太政大臣,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都做了日本首相。岩仓使节团考察目的一是向缔约国致

5、以“聘向之礼”,并修改不平等条约:二是参观考察欧美各国先进文化和制度,以备日本实现现代化的参考。最终虽然修改不平等条约未能实现,但这次欧美之行使得日本看到了日本与西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加深了民族危机感,同时激发了努力学习西方文明的动力。9.西乡隆盛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10.黑船事件黑船事件是指 1853 年美国以炮舰威逼

6、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19 世纪上半期,当日本在锁国政策下局限于东北亚一隅时,世界正在快速转变,英、法、俄、美等国成为新一波称霸世界的强国,她们在经历产业革命、交通革命的洗礼之后,开始为了产业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场、殖民地与转运站积极经营远东。“黑船事件”后的日本政局一天比一天混乱,也埋下了幕府灭亡的导火线。11.大正运动 p.139大正时代开始时,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调和军部推行的急剧增加军备与严重的财政困难的矛盾。经过日俄战争,日本将朝鲜和中国东北南部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使军备的需求急速膨胀。1912 年 12 月,西园寺公望内阁因陆军部要求扩军两个师团而集体辞职,由军阀巨头桂太郎接替

7、。但桂太朗的上台,引起了普遍的抗议风潮,东京爆发第一次护宪运动。立宪国民党和立宪政友会提出“打倒阀族,维护宪政”的口号。这一运动的幕后支持者是企图从军阀、官僚手中夺取政权的产业资本家。1913 年,反对党提出弹劾内阁案,迫使国会休会。愤怒的民众包围国会,袭击警察局、派出所,动荡波及大阪、神户等大城市,形势恶化。大正天皇出面干涉,表达了希望维持政局稳定的意愿,桂太郎内阁因此下台。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战胜保守势力,史称“大正政变”。12.朝鲜特需1950-1953 年朝鲜战争期间,为了向朝鲜前线提供军需用品,并且执行“遏制共产主义”计划,美国调整了对日本的占领方针,不但削减日本的战争赔偿,并增加对日援

8、助,同时在日本进行了大量的军事订货和劳务购买,被称作“朝鲜特需” 。这一特殊背景下的产物,对战后日本经济复兴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日本迅速进人世界经济强国的助推剂。13.旧金山体制1951 年 9 月 4 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 52 个国家参加。9 月 8 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 。和会上,苏联等国质疑和约草案,但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 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根据旧金山和约 ,1952 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上述条约和协定的签署,虽然在法律上承认了日本的独立地位,但事实上,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牢牢地

9、控制着日本,日本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 。14.洛克希德贿赂事件 p.202洛克希德事件,发生于 1976 年与昭和电工事件、造船丑闻事件、里库路特事件并称日本战后四大丑闻事件。然而洛克希德事件并不是由日本司法机关发现的,而是始于 1976年 2 月爆发在美国的洛克西德公司行贿案。洛克西德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和军火供应商之一,该公司主要是依靠行贿打开国外市场的,因此,美国的许多飞机制造商向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跨国公司小组进行了举报。该事件暴露出政界大量接受外国资金及儿玉誉士夫等财界台前幕后操纵政治等黑幕,洛克希德案为战后保守政治的金权体制打上了深刻烙印”

10、,同时“也给保守政治界带来了深重的伤痕。 ”15.尼克松冲击指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对美国外交、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对日本政治、社会形成的“冲击”,是日本人的说法。尼克松冲击分为前后两次。16.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p.185日本19611970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目标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 简答(3X10)1. 简述江户时期闭关锁国体制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形成过程日本闭关锁国是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在 1635 年开始实行,直到1868 年德川幕府被推翻为止。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向日

11、本人民传天主教,饱受压迫的日本农民很快接受了天主教。幕府很快察觉天主教对统治者的严重威胁,遂大肆镇压。杀害天主教徒达二十八万之众。但这样还不能禁止人民信教,幕府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全面锁国,自 1633 年到 1639 年连发五道锁国令,规定全国检举天主教徒,不给天主教在日本有一点立足之地。并禁止一切西方人来日贸易,同时规定日本人在海外者不许回国,日本人不得出海。 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短期内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日本的独立与抵制外国的侵略,但长时间的闭关锁国使得日本与世界隔绝,不能与西方先进国家进行文化、科技交流,使得日本在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当 1852 年后美国、俄国等西方国

12、家开始用武力要求日本开港时,落后的日本根本无法保持独立或抵制外国的侵略。实证明,德川幕府所施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只是在短期对于维护日本独立和抵制外国侵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注定只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维护国家主权,而这种闭关锁国的政策却使日本由于长期的与世隔绝而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综上,闭关锁国维护了日本内部的自然经济发展,巩固了幕府统治,在一定程度下维护了日本独立。但最大影响是其局限性,在于科技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实质上并未从根本上抵制外国侵略。2.简述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与主要政策。P.100-106(3 点);P.107背景:1、在 19 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

13、代。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 ,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2、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 、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3、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

14、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4、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 ,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主要政策:1、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作用:为日本近代化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物

15、质基础。3、军事改革(1)内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2)目的:防止的抵御外国入侵(对外)加强镇压和对外扩张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内)(3)评价:积极作用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常备军。局限性“皇军”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宣扬武士道精神,并且有侵略扩张之意,所以军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4、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1)内容:提倡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 ,改造旧文化(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2)作用:普及文化知识,国民素质提高。使日本从封建落后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3.简述明治宪法的背景与特征。P.121背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为了废除不

16、平等条约,与欧美列强建立平等外交关系,需要一部近代的宪法。但在当时,除了欧美诸国之外,尚无一个实现立宪政治的 国家。尽管日本民间也有许多宪法草案,但在宪法起草的核心人物伊藤博文看来, “许多草案错将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自由主义言论视为金科玉律,企图颠覆国家的 统治秩序。 ”奥斯曼帝国虽宪法仅仅 2 年后,宪法政治就不得不遭遇早夭的命运。日本国内的一部分保守派也希望建立绝对君主制体制。因此,伊藤等人希望能够找到一部适合日本现状的宪法。这需要以天皇为中心团结全国国民,并赋予议会一定的权力,并能够平衡各方的力量。特征该部宪法,兼具立宪主义和国体论的要素,一方面基于立宪主义确立了议会制度,但另一方面议会的权限也受到国体的制约和限制。1、确立天皇专制制度:宪法确立天皇主权原则;确立天皇居于国家统治权的中心地位;确认天皇拥有独立的统帅权。2、规定了有限的自由权利 明治宪法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是明治维新的产物和学习西方法制的结果,对于进一步打破封建制度,创建日本政治的近代化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明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