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是根本

上传人:san****glu 文档编号:33317294 上传时间:2018-02-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民生是根本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注民生是根本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注民生是根本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注民生是根本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注民生是根本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注民生是根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民生是根本(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民生是根本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了今年必须完成的三项重大任务,我们对其中的任何一个任务都不能掉以轻心。但有越来越多的同志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保民生上,还有更多的同志从理论上呼吁所有发展都要围绕民生展开,社会群众更是从感情上对民生建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与期待。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体现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经济困境,关注民生都是关键、是核心、是根本。首先,关注民生是体现发展目的,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试金石。我们承认,没有一定速度的的经济增长,就没有相应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就业的解决,民生的保障也就无从谈起;没有相对的社会稳定

2、,就没有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与前提条件。但再重要、再不可少,这些都是为了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与民生水平的切实提升这一目的服务的工具,是属于手段层面的内容。人类社会不论干什么事情,目的与手段都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过来。发展当然是如此。如果处理不好这一关系,就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骨 GDP 的不断攀升而没有民生的改善与提升。这种状况在过去一些地方的一些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前车之鉴乃至令人痛惜的教训。而这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所以发生,就在于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发展的异化。增长本身成了目的,稳定本身成了目的,结果我们很多同志为增长而增长,为稳定而稳定,干了不少活,费了不少劲,不仅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

3、还种下了苦果,留下了隐患。所以在今年的工作部署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我们的增长是为了保障民生的增长,我们的稳定是为了更好民生的稳定。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治本之策。在目前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保增长、保稳定的紧迫性与必不可少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中国三十年来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在 9、6%以上,近些年来更是屡屡突破 10%甚至 12%,这么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突然嘎然而止,会对中国社会经济乃到社会政治层面产生巨大冲击。我们承受不了这样的冲击,也不愿意承受这样的冲击。因而通过有效行为保增长,保证金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必须的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繁荣期, ,各种

4、社会问题容易被顺水推舟在不经意间解决而使得社会相对稳定,一旦经济滑坡,泡沫退去,各种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在不能得到比较妥当解决的情况下,社会不稳定现象就会出现 ,产生一系列威胁。为了消除可能的隐患,未雨绸缪的保稳定同样不可忽视。但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虽然可以称之为是必不可少的权宜之计。因为,在整个经济大气候不景气的背景下,在我们宏观调控成效尚未真正巩固的环境下,在产能过剩和结构低下的问题没有真正改观的情况下,保增长并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如果掌握不好度,甚至容易引发经济更剧烈的下滑;同样,在我胶不能从本质 上消除不稳定深层原因的情况下,保增长也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过于刚性的行为

5、,简单捂盖子的思维会招致更大的不稳定。而只有通过保民生,扩大内需,让群众有工作可挣钱,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才会消除现有的产能过剩,才可能使得经济运行中生产与消费这一最基础的过程呈良性循环。更进一步看,当需要工作的人有岗位可做,当需要消费的人有能力 可消费,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民生领域的建设本身就是很好的实现经济增长的优质项目。再次,关注民生是走出困境,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上的沃土、力量的源泉。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力量。但信心何来,力量何在。老在喊要有信心是不行的,信心不是喊出来的;鸵鸟策略,回避困难、装作没有看到困难,出装不来真实的信心。力量

6、亦是如此。单靠政府的赤膊上阵不是没有做为,但能有多大作为需要谨慎乐观。毕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要依靠更加广泛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当我产把目光放得更深远一些,社会 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力量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那么如何让群众有信心,如何能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这又依赖于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当我们通过政策的安排、利益的调整、措施的完善,改革的深化,把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等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都做好,做到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群众能对我们的经济发民没有信心吗?能对我们的社会没有信心吗?同样他们能不支持、拥护我们政

7、府为做到这一切所采取的政策与所付出的努力吗?他们 能不信心百倍、全力以赴、心甘情愿投身保增长、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吗?所以,为了 2009 年中国经济能于世界经济实现复兴,为了 2009 年中国社会能有又快又好的民展,让我们带着使命去关注民生,带着理性去关注民生、带着感情去关注民生吧。深化医改,为民造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造福民生的重大决策,是神话改革的宏大工程,必将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医疗卫生事业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紧紧围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个根本目标,不断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

8、;人均寿命不断增加、婴幼儿死亡率和孕妇死亡率明显下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等。但是最近十多年来,由于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医药费用上涨过快,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其突出,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健康权益。要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不数年维护和增进群众健康,必须通过深化医药恒生体制改革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新一轮医改明确了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深化医改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

9、生服务。我国通过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于我国国情而设计的这一卫生制度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明了总体方向,确定了改革的基本框架,这在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上具有开创意义。与此同时,新一轮医改还拟定了近期工作的“路线图“,明确了近三年的五项重点工作,并以这五项重点工作作为抓手着力解决当前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减少居民个人支出比重,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保证老百姓合理规范地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暗无天日,降低群众看病的费用。促进基本公

10、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公平地享受到妇幼保健、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等 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预防疾病,力争使群众少得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改革“以药养医”的机制,加强医药内部管理,合理设置看病流程等。这一系列措施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新一轮医改中特别强调深化医改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这条主线,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们,要让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充分体现。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11、,将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大大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国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必将推动国这有经济的增长,因为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的小康。在当前经济困难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毅然决定投入 8500 亿元深入推进医改,这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注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是当前我国迎战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切实之举。一方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将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可以消除群众看病的后顾之忧,改善

12、群众 的消费预期,增加消费,从而达到拉动消费增长的目的。目前,深化医改的总体方向和近期的具体任务已经明确,改革的航船已经驶上前倨后恭的航程。然而,医改的深化毕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的主导、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以及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这样才能形成医改的合力。各级政府和有关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将深化医改的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并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推进卫生八进制改革不断深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政策扩张应警惕“政府万能”幻觉金融危机时期的政府救市,就在经济学的意义而言,是指在“国家干预”的框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更多

13、介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政府介入,需要有扩张性的调控。我国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来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作总量扩张,并注重结构优化。就“国家干预”的调控中财政、货币两大政策的搭配类型而言,这是一种“双松”的搭配。这种扩张性调控的目的其实很清晰,就是为了提升景气、改善预期,为下滑的总体经济运行增温供暖,对企业起到抗寒作用。这在当下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种国家干预、政府介入 ,显然不应该也不可能 颠覆市场原则,而是要贯彻“补充市场”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与“市场失灵”相对应的,还存在着“政府失灵” 。我们要理性考虑政府的介入 ,要制定合理的方案和得当的具体政策措施,防止“政府万能”的幻觉。这种“政

14、府万能”的幻觉在政策扩张期和加大政府干预的操作环境里,是非常容易产生 的。而且,坦率在说,在具体管理部门的政策实践方面,又往往容易走偏。经济出现危机的时候,当然要充分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政府应当有所作为。但是,不能把这种理解为政府什么都可以直接调控一把,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审批一番。在具体的实践上,可以举两个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得到启发,来认识在这一轮政策调控中,应怎样注意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机制,同时适当加大政府介入的力度,注意采用合理的介入方式。2008 年初,西部一个省会城市的管理部门提出要把这个城市的牛肉面控制在 2、5 元一碗的价位上,而不许增加一分钱。舆论报道

15、后,出现了很多批评的意见。而当地的物价部门非常委屈,说我们这里的老百姓习惯早上到街上吃一碗牛肉面,中午又是一碗牛肉面,晚上可能还是一碗牛肉面。这么重要的关系民生的事情,我们不管好怎么行?但如果真的把这样的具体管理方式操作下到头,一定会变形。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所有的原材料、燃料、用工成本等都 在上升的情况下,只控制产品终端售价,只会迫使生产者缺斤短两,以次充好,降低商品的品质。怎么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正面的例子。在西北某地,当地老百姓习惯吃米粉。当地的物价部门也认为需要介入这个事情。于是通过调查,政府方面公布了一碗标准米粉的成本构成信息。信息公布后,促进了生产方和消费方信息对称性的提高,

16、消费都可以通过“用脚投票”来选择其提供者。这样,就促进了各个米粉生产者之间的良性竞争,达到了很好效果。以上两个例子的对比告诉我们:政府调控的政策理性应以市场为前提。另外,从政府必要的审批来看,也存在一个体制演变过程中怎样渐进地减少遗留下来的计划经济色彩,从而进入越来越合乎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新体制状态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审批的力度和方式也应当有调整,发展方向是应减少审批。这不是意味着现在对于4 万亿元的项目不审批,但是也绝不意味着把这种审批长期化、万能化。有关部门采取审批权适当下放的新举措、新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应当指出,在有些政府管理部门和官员的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一种旧意识复归的现象。前不久笔者参加一个座谈会,会上不少企业界的人士反映,原来在环卫、市政这样一些公共工程和公共设施的项目上,政府方面已明确承诺欢迎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但随着一系列扩张性政策的公布,环卫、市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很快对他们说:你们不用再参加了。我觉得这是把政府投资的“扩张效应”直接 变为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 ,与宏观调控的初衷背道而驰。这种情况反映出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